鉤吻

(重定向自大茶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鉤吻
Gōu Wěn
鉤吻
別名 野葛、秦鉤吻、毒根、冶葛、胡蔓草、黃野葛、除辛、吻莽、斷腸草、黃藤、爛腸草、朝陽草、大茶藥、虎狼草、梭葛草、黃花苦晚藤、黃猛菜、大茶藤、大炮葉、苦晚公、荷班藥、發冷藤、大茶葉、藤黃、大雞苦蔓、羊帶歸、梭柙、狗角花、山砒霜、梭葛、大王茶
功效作用 祛風,攻毒,消腫,止痛。治疥癩,濕疹瘰癧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英文名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大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種中文名:鉤吻

種拉丁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et Champ.) Benth.

種別名 :胡蔓藤、大茶藥斷腸草、大炮夜、野蔓、黃猛菜

屬中文名:鉤吻屬

屬拉丁名:Gelsemium

科中文名:馬錢科

科拉丁名:Loganiaceae

中國植物志:61:251

英文植物志:15:329

鉤吻

鉤吻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據記載,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鹼水和催吐劑,洗胃後用綠豆金銀花甘草急煎後服用可解毒。

鉤吻—還有一說是雷藤(《中藥大辭典〉)綠豆、金銀花和甘草實際上是萬用解毒藥,同樣的還有荔枝蒂、生豆漿等。雷公騰生於山地林緣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主治:金瘡乳滯,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蠱毒。  

目錄

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吳普本草》: 秦鉤吻,生南越山或益州。葉如葛,赤莖,大如箭,方根黃色。或生會稽東冶。正月采。

2.《南方草木狀》:冶葛,毒草也,蔓生,葉如羅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

3.《雷公炮炙論》: 鉤吻治惡毒瘡效。其地精殺人。採得後搗絞自然汁入膏中用,勿誤餌之。

4.《別錄》: 鉤吻,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甚熱,不入湯。生傅高山谷及會稽東野。

5. 陶弘景: 五符中亦云鉤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則鉤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牽挽人腸而絕之。核事而

黃精葉鉤吻

言,乃是兩物。野葛是根,狀如牡丹,所生處亦有毒,飛鳥不得集之,今人用合膏服之無嫌。鉤吻別是一草,葉似黃精而莖紫,當心抽花黃色,初生既極類黃精,故以為殺生之對也。或雲鉤吻是毛茛,此本及後說參錯不同,未詳云何。

6.《唐本草》: 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閭巷間皆有,彼人通名鉤吻。亦渭苗名鉤吻,根名野葛。蔓生,人或誤食其葉者,皆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則肥也。陶雲飛鳥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時新采者,皮白骨黃,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漢防己,皮節斷者良,正與白花藤根相類,不深別者,頗亦惑之。其新取者折之無塵氣,經年已後,則有塵氣,根骨似枸杞,有細孔者,人折之,則塵氣從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經》言折之青煙起者名固活,為良,此亦不達之言也。且黃精直生如龍膽澤漆,兩葉或四五葉相對。鈞吻蔓生,葉如柿葉。《博物志》雲,鉤吻葉似葵,並非黃精之類。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何干鉤吻。

7.《本草綱目拾遺》: 野葛,人食其葉,飲冷水即死,冷水發其毒也。南人先食蕹菜,後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無苦。取汁滴野葛苗,當時菸死,其相殺如此。

8.《嶺表錄異》: 野葛,毒草也,俗呼為胡蔓草,誤食之則用山羊血解之

鉤吻草藥圖

9.《夢溪筆談》: 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療甚多,注釋者多端,或雲可入藥用,或雲有大毒,食之殺人。予嘗到閩中,土人以野葛自殺或誤食者,但半葉許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予嘗令人完取一株觀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節粗,似鶴膝;葉圓有尖,如杏葉,而尖厚似柿葉,三葉為一枝,如綠豆之類,葉生節間,皆相對;花黃細,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於節葉之間。《酉陽雜俎》言花似梔子稍大,謬說也。根皮亦赤,閩人呼為吻莽,亦謂之野葛,嶺南人謂之胡蔓,俗謂斷腸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入藥用,恐《本草》所出,別是一物,非此鉤吻也。

10.《綱目》: 鉤吻,雖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論衡》雲,冶,地名也,在東南,其說甚通。廣人謂之胡蔓草,亦曰斷腸草。入人畜腹內,即粘腸上,半日則黑爛,又名爛腸草。滇人謂之火把花,因其花紅,而性熱如火也。岳州謂之黃藤。按《嶺南衛生方》雲,胡蔓草葉如茶,其花黃而小,一葉入口,百竅潰血,人無復生也。時珍又訪之南人云,鉤吻即胡蔓草,今人謂之斷腸草是也。蔓生葉圓而光。春夏嫩苗毒甚,秋冬枯老稍緩,五、六月開花似柳花、數十朵作穗。生嶺南者花黃,生滇南者花紅。

鉤吻

11.《植物名實圖考》: 自古言鉤吻、黃精相似,無有指為斷腸草者。《神農本草經》一名冶葛。冶葛,後人以為斷腸草。毒草斷腸,品非一種。《南方草木狀》冶葛一名胡蔓草,不言即鉤吻。自蘇恭始以苗為鉤吻,根為野葛,深斥陶說之非,謂其葉如柿,如鳧葵,則即今嶺南之大葉斷腸草矣。沈存中《藥議》,亦以鉤吻為即斷腸草,然又雲斷腸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入藥用,恐《本草》所出,別是一物,非此鉤吻。則存中未敢以鉤吻、黃精相似之說,確然斷為誤也。《本草綱目》臚引斷腸草以實鉤吻,大抵皆集眾說,非惟末見鉤吻,蓋亦未見斷腸,憑臆訂訛,遂以草之至毒者,惟嶺南胡蔓一物矣。考《吳普本草》,鉤吻或出益州。碧雞、金馬,開元後已淪南詔,蘇恭諸人不識益州之鉤吻固宜,醫家於毒草不曾試用,展轉致舛,亦無足怪。余至滇,遣人入山採藥,得似黃精、玉竹者二草,其標識則曰鉤吻、漢鉤吻。鉤吻葉如竹,與黃精同而矮小,葉生一面,花、實生一面,棄擲皆活,殆即雷斅所謂地精,俗雲偏精,其偏者不止葉不相當而已。漢鉤吻似玉竹,葉如柳、如龍膽草,而葉端皆反鉤,四面層層舒葉開花,花有黃白者,亦有紅者,蓋陶說所謂當心開花,而雷說所謂毛鉤也。乃召土醫而詢之,雲黃精、鈞吻,山中皆產,采者須辨別之,其葉鉤者有大毒。然則鉤之得名,非以其葉如鉤邪?偏精有毒稍輕,形偏,則性亦偏矣。鉤吻,《神農本草經》下品,相承以為即冶葛,今之斷腸草也。詢之閩、廣人,雲有大小二種,大者如夜來香葉,蔓生植立;小葉者如馬蘭,性尤烈。李時珍所謂黃藤,乃莽草根也。又云:滇人謂之火把花。蓋即《黔書》所云花赤如桑椹者。同為惡草,非止一種。  

形態特徵

纏繞常綠藤本,枝光滑。葉對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全緣。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淡黃色;花冠漏斗狀,內有淡紅色斑點。蒴果卵形。種子有膜質的翅。花期8-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2月。

芹葉鉤吻

【類金銀花】

「斷腸草」又名「鉤吻」,根淺黃色,有甜味。它全身有毒,尤其根、葉毒性最大。在實際生活中,市民往往容易把「斷腸草」誤看成金銀花,但「斷腸草」和金銀花之間並不是不能辨別。江西省中醫院羅教授為我們支招:首先看枝葉的外形。斷腸草「 斷腸草」一般枝葉較大,葉子呈卵狀長圓形,葉面

鉤吻

光滑。而金銀花枝葉較細,較柔,枝條上常帶有細細的白色絨毛。其次,看花朵的著生方式。斷腸草的花一般生長在枝條的關節處和枝條的頂端,而且其花是呈簇狀生長,一個關節處往往有多朵花。而金銀花主要生長在枝條的關節處,花朵成對狀,一個關節處一般只生長兩朵小花。另外,花朵的形狀和色彩有所不同。斷腸草花冠黃色,花形呈漏斗狀,是合瓣花,長1~1.6厘米。而金銀花的花冠呈唇形,花朵呈喇叭狀,是離瓣花,花筒較細長,花也比斷腸草的花小,並且金銀花初開時花朵為白色,一兩天後才變為金黃,新舊相參,黃白襯映,故名「金銀花」。

金銀花,鉤吻不是金銀花

據南昌大學醫學院王教授介紹,「斷腸草」的毒素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和加強睡眠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病、癩子以及毒蛇咬傷、刀傷等,但此草在我省還未開發利用。誤食「斷腸草」會在短時間內呈現燒心、頭痛噁心嘔吐、口吐白沫、腹痛不止等中毒症状,一旦誤食應儘快送醫院。

斷腸草常被誤為金銀花

人們常常將斷腸草誤認為金銀花而誤食。其實,金銀花黃白相間,而且花比鉤吻花要長得多。

2005 年底,廣東韶關市曲江區某職業學院的3名學生在登山途中採摘回一叢鮮嫩的「金銀花」。回到宿舍後,他們將「金銀花」用開水泡著喝,並邀請舍友一起品嘗。 10多分鐘後,9名服用「金銀花」水的學生接連出現中毒症状,雖及時送到醫院搶救,但仍有一人死亡。經檢驗,誤食的「金銀花」就是斷腸草。  

地理分布

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中南半島、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生 境

生於丘陵、疏林或灌叢中。  

毒 性

全株有劇毒,根、嫩葉尤毒。本植物在我國歷代本草中均列為毒品,劇毒,並可迅速致死。一般不作藥用,但有些地區仍用來治療風濕痹痛等難症。極少量葉混入蔬菜而誤食或藥用過量以及服毒自殺等情況往往造成死亡t3-o。內服鉤吻莖葉10g(2-12葉)或根2-8g或嫩芽10-38個即

鉤吻

能引起中毒。偶有用根3克或嫩芽7個煎水內服或咽下而死亡者。還有報導食人其莖、葉的液汁約30滴,在1小時內發生死亡。據採掘過鉤吻根的人介紹:鮮根初聞似乎有芳香之味,繼之則有令人昏迷之感,再聞則有非退避片刻不可之懼。雲南某一中毒事例中,有4人分別服用莖1—38後出現睜不開眼,視物模糊,全身無力而沉睡2-3日。鉤吻花粉亦有劇毒,人食用含有花粉的蜂蜜亦可發生嚴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35,36]。鉤吻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很強,主要症状有眩暈、言語含糊、肌肉鬆弛無力、吞咽困難呼吸肌麻痹共濟失調、昏迷,還可見復視、散瞳、眼瞼下垂等,甚至出現沉睡。其次,消化系統症状:口腔、咽喉灼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腹脹等。循環和呼吸系統症状:面紅、早期心跳緩慢,呼呼快而深,繼之心搏加快、呼吸慢而淺、不規則,漸至呼吸困難麻痹體溫血壓下降、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虛脫,最終呼吸麻痹而死亡。上述中毒症状出現的快慢程度與服入方法有關,但與服用劑量的關係不明顯,根煎水服或食新鮮嫩芽,多數立即出現症状,在1—8小時內死亡。我國民間解毒方法用新鮮羊血趁熱灌服療效甚佳,已得到臨床驗證。不少農村用以殺滅害蟲。豬、羊食其葉不但無毒,而且還有令其毛澤光潤、增肥和防瘟之效。《本草綱目》曾謂:「斷腸草」人誤食其葉者致死,而羊食其則大肥,但羊血中是否含對抗或中和鉤吻毒的化學物質尚需進,步研究。據說神農氏遍嘗百草時, 就是品到了斷腸草而被毒死.  

化學成分

全株主要含生物鹼,為其重要的有毒成分。從此植物中已分離到16種生物鹼,其中確定結構的有鉤吻素甲、N-甲氧基鉤吻素甲、六鉤吻素丙、丁;戊、子、己、鉤吻定、鉤吻綠鹼和胡蔓藤鹼丙等10種。在植物內以上各種生物鹼的種類和含量可因產地不同而略有差異。廣東產的鉤吻根中曾分離得到鉤吻素子、卯、丁和戊;由福建產的得到過鉤吻素甲、於、卯、丁;而從廣西所產鉤吻根、莖中分離得到10種以上生物鹼,如鉤吻素甲、N1—甲氧基鉤吻素甲乙鉤吻素丁、子、戊、卯、鉤吻素己、鉤吻素庚以及胡蔓藤鹼乙、丙、丁和鉤吻綠鹼等。這些成分的毒性和中毒症状基本相似。除N1—甲氧基鉤吻素甲能使小鼠活動增加外,其它都使動物活動減少、靜伏或共濟失調,在給藥後可迅速出現中毒症状,一般在10分鐘左右,伴有呼吸抑制,大部分動物在1小時左右發生陣發性驚厥甚至死亡。幾種主要生物鹼的化學和毒理:鉤吻素甲T.G.Wormley在1870年首次全面研究了美洲鉤吻中的活性成分,並分離得到了無定形狀的鉤吻素甲。1883年A.W.Gcrrard得到了它的結晶。以後有不少人試圖用化學降解的方法來闡明其結構,但一直沒有成功。1959年Lovell等人通過X—衍射、Conro等人利用核磁共振譜才最後確定了其複雜的結構。鉤吻素甲是神經痙攣毒物,對心臟也有作用。大劑量時還有降壓作用。兔子皮下注射的MLD是0.5mg/kR,也有報導為0.1mg/kg,靜脈注射劑量是0.8mg/kg。在靜脈注射4mg/kg以上劑量,狗產生心動徐緩,而小劑量時卻降低迷走神經的張力併產生心動過速,在60mg/kg劑量下能出現陣發性驚厥。對平滑肌等小劑量時呈興奮,而大劑量時為抑制作用。鉤吻素甲的作用機制比較複雜,它還有很弱的5-羥色胺樣的作用,能抑制神經細胞組織及血漿中的膽鹼酯酶。對描的脊髓有弱的士的寧樣作用。電泳下給藥,可以減輕甘氨酸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減輕r—氨基丁酸對脊髓神經和雪旺氏細胞的抑制作用。它沒有箭毒樣的作用,也沒有神經節的阻斷作用,對巴比妥無協同作用。對心臟無擬交感神經樣作用,也沒有拮抗副交感神經藥物的作用。鉤吻素甲在英國曾作藥用,口服或腹腔注射鉤吻素甲,在遠低於毒性劑量下有顯著的止痛作用,鉤吻素甲0.5-2mg與阿司匹林300—500mg混合組成一種鎮痛劑,可治療三叉神經痛偏頭痛,但使用時要注意它對呼吸的抑制。鉤吻素丙鉤吻素丙是在1915年首次從美洲鉤吻中分離得到的,Stevenson和Sayre將它命名為「sempervirine」,後來趙承嘏也從這種植物中分離出一種命名為「sempervine」的生物鹼,後經證明它們為同一種物質[8]。

1959年Janot等人又從中國鉤吻中得到,統一稱為「sempervirine」。1949年確定了它的結構並用合成的方法作了進一步證明,它存在著兩種互變異構體,較為穩定的是(B)。鉤吻素丙的毒理作用相似於土的寧。中毒兔出現呼吸減慢,尖叫和肌肉抽搐,產生士的寧樣驚厥。3-5mg/kg劑量對兔子有輕微的催眠作用。無擴瞳作用,但能造成流淚和眼球充血。0.15mg/kg可使蛙安靜,呼吸困難,四肢麻痹並在4小時內死亡[8]。最近國外報導了它的抗腫瘤活性。鉤吻素丁最初由趙承嘏從美洲鉤吻提取得到,取名為「koumicine」,1961年劉鑄晉等從中國鉤吻中也得到了它,最近由金浩容等確定了其結構,實為已知化合物阿枯米定(9kuammidi—ne)。給兔子靜脈注射鉤吻素丁鹽酸鹽0.5mg/kg,出現安靜,發抖和運動失調,四肢無力,呼吸慢而有間歇,最後可恢復正常。0.7mg/kg上述症状加重,可在50分鐘內由於呼吸抑制而死亡[8]。鉤吻素子鉤吻素於是中國鉤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雖然它有一定的毒性,但卻不足以代表原植物的毒性。小鼠皮下注射鉤吻素子鹽酸鹽0.3-0.7mg/kg,在10分鐘內煩躁不安,隨即出現全身性劇烈地強直性驚厥,最後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後可見心臟仍有纖顫。靜脈注射5.9mg/kg鹽酸鹽,兔安靜、垂頭、四肢外展、呼吸變慢;當給兔注射數倍的上述劑量時,可立即產生強直性驚厥,在1分鐘內呼吸衰竭死亡。在各種劑量下均無擴瞳和縮瞳作用。給蛙的淋巴束內注射其鹽酸鹽0.3-0.5mg/kg,產生較強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繼而反射亢進、後肢僵硬,最後因呼吸抑制而死亡。鉤吻素寅1931年趙承嘏從中國鉤吻中分離得到一種不純的無定形產物,定名為鉤吻素寅。它是鉤吻中活性較強的有毒成分,由它所產生的中毒症状基本上和原植物的毒性相似。兔靜脈注射鉤吻素寅鹽酸鹽0.7mg/kg,在10分鐘內產生緩慢的陣發性呼吸、頭部顫動,繼而出現角弓反張式的強直性驚厥,同時伴有嘶叫、呼吸困難、耳發紺瞳孔散大等症,在50分鐘後死於呼吸衰竭。在0.26mg/kg劑量下能產生和上述相同的中毒症状,但可在40分鐘內恢復。於蛙的淋巴束內注射其鹽酸鹽0.14mg/kg,逐漸出現中樞抑制症状,呼吸變慢,在20分鐘內頭部及四肢震顫。中毒初期對各種反射的敏感性逐漸增強,而後又慢慢減弱,3小時後全身麻痹。對動物的運動神經末梢有箭毒樣作用。鉤吻素辰它是一種水溶性的生物鹼,結構尚未查清。小鼠腹腔注射鉤吻素辰鹽.酸鹽150-250mg/kg,在10-25分鐘後出現肌肉虛弱無力,對呼吸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劑量超過250mg/kg,小鼠呈興奮、豎尾、四肢外展等症状,30分鐘內因呼吸抑制而死亡。鉤吻素辰無箭毒樣作用[8]。同屬植物美洲鉤吻,又名黃素馨,分布於美國東南部,它也具一定毒性。人的中毒症状有復視、瞳孔散大並失去調節能力、下顎下垂、脈搏和呼吸變慢、體溫下降。上述中毒症状通常都在半小時內出現,有的甚至是立刻發生,一般均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它的根和莖在當地作解痙和鎮痛藥物使用。已分得10種生物鹼以及鉤吻酸(gelsemicacid),這10種鹼是鉤吻素甲、N1—甲氧基鉤吻素甲,鉤吻素乙、14-羥基鉤吻素乙(14-hydroxygelsemicine)[42]、鉤吻綠鹼(油狀)、鉤吻定、鉤吻素丁、鉤吻米定(gelsemidine)[16]、鉤吻米寧(gelseminine)[18]和21—氧代鉤吻素甲(21—oxogelsemine)[65]。在這些成分中毒性最強的是鉤吻素乙,對動物的最小致死劑量是:大鼠0.1—0.12mg/kg(皮下注射),兔.0.05-0.06mg/kg(靜脈注射),狗的最小致死劑量是0.05—0.10mg/kg(靜脈注射)。主要中毒症状是呼吸抑制和驚厥,於1—2小時後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死後心臟仍可持續跳動30—60秒。鉤吻素乙能明顯抑制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全身肌肉無力、眼瞼下垂、垂頭和肢無力。在大鼠、兔、貓、狗和猴等動物上用不同途徑給藥都可造成動物肌肉無力,如猴在0.01mg/kg劑量下就能產生垂頭、眼瞼下垂;O.03mg/kg劑量時運動失調;0.05mg/kg可見驚厥,2小時後恢復正常。它對迷走神經和末梢神經均無作用。它對循環系統也無顯著作用,只在小劑量時增加脈率,大劑量時則主要因心臟抑制使血壓下降和心室顫動。它對呼吸的抑制作用不是中樞性的,而是因抑制了支配呼吸肌的脊髓神經元所致[8,10]。  

毒 理

全株主要含生物鹼,為其重要的有毒成分。從此植物中已分離到16種生物鹼,其中確定結構的有鉤吻素甲、N-甲氧基鉤吻素甲、六鉤吻素丙、丁;戊、子、己、鉤吻定、鉤吻綠鹼和胡蔓藤鹼丙等10種。在植物內以上各種生物鹼的種類和含量可因產地不同而略有差異。廣東產的鉤吻根中曾分離得到鉤吻素子、卯、丁和戊;由福建產的得到過鉤吻素甲、於、卯、丁;而從廣西所產鉤吻根、莖中分離得到10種以上生物鹼,如鉤吻素甲、N1—甲氧基鉤吻素甲乙鉤吻素丁、子、戊、卯、鉤吻素己、鉤吻素庚以及胡蔓藤鹼乙、丙、丁和鉤吻綠鹼等。

本科概述:約35屬80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產9屬約50種,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和西南,有毒種分布於下列3屬:醉魚草屬(BuddletaL.)、胡蔓藤屬(GelsemiumJuss.)和馬錢屬(StrychnosL.)。鉤吻和引種栽培植物馬錢是本科中最重要的劇毒植物。馬錢科中有毒植物的劇烈毒性久已為人所知。我國歷代本草及醫書上對鉤吻和馬錢的毒性都有詳細記載,如《唐本草》:「野葛生桂州以南,彼人通名鉤吻,…蔓生,人或誤食其葉者,皆致死,」;《本草綱目》稱鉤吻「辛、溫、有大毒」;《夢溪筆談》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可藥用。」清.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云:「胡蔓藤(即鉤吻)合香,焚之,令人昏迷」,傳說中的「夢香」既為此植物製成。鉤吻是我國南方常見的有毒植物,毒性很大,2-3片葉子就可引起人的中毒,主要出現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症状。民間草醫多作外用藥,也有內服祛風除濕消腫和止痛,常發生中毒死。馬錢種子即《本草綱目》一書中「火失刻把都」,稱有「大毒」。《本草原始》記載:「鳥中其毒,則麻木搐急而死,狗中其毒,刷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肢拘攣」。南美洲土著居民利用毒馬錢(StrychnostoxiferaSchomb.ExBenth.)製做毒箭來獵獸。馬錢屬植物在我國集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島、廣西和雲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可做藥用,經泡製加工後內服治結核偏癱,外用消腫止痛,有的還是常用獸藥,因毒性甚大,泡製不當易引起人和家畜中毒。醉魚草屬、胡蔓藤屬和馬錢屬的植物化學成分及毒理作用均有各自的特點和重要區別。醉魚草屬主要含魚毒成分,已知為倍半萜和黃酮甙類化合物。胡蔓藤屬和馬錢屬植物一般具強烈神經毒性,他們的有毒成分雖都屬吲哚類生物鹼,但化學結構類型也不完全相同。這些特點為植物化學分類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主要有毒成分有以下幾類:一、氧吲哚生物鹼氧吲哚生物鹼(oxindolealkaloid)是一類具氧吲哚母核、有C—3螺環取代生物鹼的統稱,結構通式如下式。它們首先是從本科胡蔓藤屬中得到的。早在三十年代,我國趙承嘏、陳克恢等人對中國鉤吻和美洲鉤吻(Gelsemiumsempervirens(L.)Ait.F.)進行了較多的化學和毒理研究。五十年代以後陸續確定了其中大部分的結構,有些重要有毒成分如鉤吻素子、丁和己等近期才予查清。迄今為止,先後從這兩種植物中分離出21種吲哚生物鹼,其中有13種均屬氧吲哚生物鹼,如鉤吻素甲(gelsemine)、鉤吻素己(ge-lsenicine)等。在天然界,除本科含有外,近年來在茜草科帽柱木屬(Mitragy-naKorth.)和鉤藤屬(OuroupariaAubl.)、夾竹桃蘿芙木屬(RauwolJoriaL.)等都發現了若干新的氧吲哚生物鹼。氧吲哚生物鹼和其他未知結構的胡蔓藤屬生物鹼的毒理作用主要明顯抑制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全身肌肉無力,呼吸抑制、共濟失調和全身震顫,因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有些生物鹼還有土的寧樣驚厥作用。在這一類化合物中,目前巳知活性最強的是美洲鉤吻中的鉤吻素乙(gelsemicine)和新近從中國鉤吻中得到的鉤吻素己,後者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0.185mg/kg。二、士的寧類生物鹼土的寧(strychnine),又稱番木鱉鹼,是馬錢屬中代表性的有毒成分,是複雜結構的吲哚生物鹼。在近200種本屬植物分離得到的約230種以上的生物鹼中,絕大多數具有與之相似的結構。土的寧及其類似結構的生物鹼是早巳知道的中『樞神經驚厥劑,引起中樞和脊髓神經的強烈興奮和驚厥,它們是脊髓中重要違質一甘氨酸的拮抗劑;是一種有價值的工具藥和藥物。它們有很強的毒性,因此,含有它們的馬錢屬植物均有很高毒性。化學和生源關係的研究表明,士的寧類生物鹼與雙季胺雙吲哚類生物鹼如毒馬錢鹼(toxiferine)I和箭毒鹼(curare-alkaloid)E、G等有密切的關係。長期以來,人們對本科植物,尤其是對作為箭毒來源的馬錢屬植物研究較多,從毒馬錢等植物中已分出40種以上的雙季胺雙吲哚生物鹼,其中毒性最大、最重要的如毒馬錢鹼I,箭毒鹼E、G等,它們是目前已知最強的神經阻斷劑之一。毒馬錢鹼I對小鼠靜脈注射LD100為23/Jg/kg,箭毒鹼E和G的LD100分別是8tag/kg和12μg/kg,其活性為α-簡箭毒的100倍以上。三、倍半萜類化合物它們是醉魚草屬植物中的毒魚成分,包括醉魚草素(buddledin)A;B、C。現已知它們對魚類有較強毒性,對其他動物的毒性未見報導。醉魚萆素A等是首次發現的具石竹烯骨架(caryophyllenes)的有毒化合物[21]。此外,胡蔓藤屬植物中毒能產生催眠、沉睡或昏迷等現象,但用目前已知成分的毒理作用卻不能完全加以解釋。本科蓬萊葛屬(GardneriaWail.)的某些植物亦富含吲哚生物鹼,有的表現輕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該屬植物的成分和生理活性也是值得注意的。  

斷腸家族

「斷腸草」非專指一種藥,雷公藤也是斷腸草 ,而 在《中藥大辭典》中斷腸草還是以下品種的別名:

1.草烏頭:毛茛科烏頭、北烏頭的根。有大毒。

2.黃堇:罌粟科小黃花堇的全草及根。有毒。

3.紫堇:罌粟科紫堇的全草及根。有毒。

4.紫花魚燈草:罌粟科刻葉紫堇的全草及根。有毒。

5.醉馬草:豆科小花棘豆的全草。有大毒。

6.古鉤藤:蘿摩科古鉤藤的根。有毒。

7.白屈菜:罌粟科白屈菜的帶花全草。有毒。

8.山羊拗:夾竹桃科山羊拗的根、葉。有毒。

總而言之,斷腸草現在是所有烈性毒藥的總稱。在醫藥界公認:斷腸草就是鉤吻。如果沒有錯,在金庸的《神鵰俠侶》中楊過服的解情花毒的正是它。  

搶救方法

民間搶救方法

鴨毛蘸花生油拭咽喉催吐,吐後再灌服花生油1小杯;

新鮮鴨血鵝血1大碗灌服;

鴨蛋3個,取蛋清調花生油灌服;

鮮馬尾松樹梢8條(去葉),韭菜(全草)1把,鋪地蜈蚣(馬鹿角)0.5~1兩。共搗爛,沖水半碗,取濾液服;

蕹菜根、莖(去葉)1斤,搗爛絞汁內服;

積雪草搗爛拌茶油灌服;

金銀花連葉搗爛榨汁拌紅糖灌服。

誤食斷腸草 可先灌鵝血

據文獻記載,當年神農嘗百草,就是因為誤嘗斷腸草而死。斷腸草又名鉤吻,還稱胡蔓藤、大茶藥、山砒霜、爛腸草等。它全身有毒,尤其根、葉毒性最大。斷腸草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份,喜歡生長在向陽的地方。

很早以前,斷腸草就已經被人們認識並應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斷腸草」人誤食其葉者死。李時珍所說的「斷腸草」就是「鉤吻」。

一旦發現類似情況,就應及時就診,如果時間緊迫,可以先給誤服鉤吻者灌一些鵝血、鴨血、羊血,這在臨床上已經證明有一定的療效。目前對於鉤吻中毒的治療還沒有什麼特效療法,只有一些常規的洗胃、導瀉、利尿、活性炭吸附毒物等方法。誤食斷腸草可能會導致腸子粘連,腹痛不止,至於斷腸草斷腸的說法畢竟還是傳說。  

參考

關於「鉤吻」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