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燒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疾病名稱

熱燒傷

病因

由熱水 蒸氣 火焰 電流等高溫所造成的

表現及如何診斷

熱燒傷的病理改變,取決於熱源溫度和受熱時間。此外,燒傷的發生和發展還與病人機體條件相關。例如:某些衰弱的病人用40~50℃的熱水袋時,不慎即可造成Ⅱ度燒傷,與組織對熱力的傳導良不有關。又如:小兒燒傷的全身反應,常比成人受相同面積(占體表%)和濃度的燒傷後嚴重。

病理改變,除了高溫直接造成的局部組織細胞損害,為機體的各種反應所致。燒傷後機體反應可能釋出:①應激性激素,由於疼痛刺激、血容量降低等,兒茶酚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醛固酮等釋出增加;②炎症介質,由於傷處組織細胞受損或加以沾染細菌緩激肽補體碎片(C3a、C5a等)、組胺色胺等釋出;③花生四烯酸由於磷脂酶等作用,變為前列腺素(PG)、血栓質(TX)和白三烯(LT);④各種其他因子,如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白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TNF)等。以上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引起燒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反應。如用糖皮質激素消炎痛等藥物,可減輕機體反應,但只可適當使用,否則反可增加併發症

為了正確處理熱燒傷,首先要判斷燒傷的面積和深度,還要密切觀察創面變化和全身狀態,應警覺併發症的發生。

一.燒傷的面積和深度 如上所述,這兩個條件與病情輕重密切相關。

1.面積的估計 以燒傷區占體表面積%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幾種估計方法。國內現有中國新九分法手掌法,後者用小面積燒傷。

新九分法是將人體各部分別定為若干個9%,主要適用於成人;對兒童因頭部較大而下肢較少,應稍加修改。具體方法見表一;並可繪製成圖(圖1)附於病歷以標明。

手掌法是以傷者本人的一個手掌(指併攏)占體表面積1%估計。

2.濃度的識別 按熱力損傷組織的層次,燒傷分為Ⅰ°、淺Ⅱ°、深Ⅱ°和Ⅲ°。

Ⅰ°燒傷:僅傷及表皮。局部呈現紅腫,故又稱紅斑性燒傷;有疼痛和燒灼痛,皮溫稍增高。3~5日可好轉痊癒,脫屑而不留瘢痕

Ⅱ°燒傷:深達真皮,局部出現水泡,故又稱水泡性燒傷。①淺Ⅱ°者僅傷及真皮淺層,一部分生髮層健存。因滲出較多,水泡較飽滿,破裂後創面滲液明顯;創底腫脹發紅;有劇痛和感覺過敏;皮溫增高。若無感染等併發症,約2周可愈。愈後不留瘢痕,短期內可有色素沉著,皮膚功能良好。②深Ⅱ°者傷及真皮深層,尚殘留皮膚附件。因變南的表層組織稍厚,水泡較小或較扁薄,感覺稍遲鈍,皮溫也可稍低。去表皮後創面呈淺紅或紅白相間,或可見網狀栓塞血管;表面滲液少,但底部腫脹明顯。若無感染等併發症,3~4周可愈,因修復過程中間有部分肉芽組織,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膚功能。

Ⅲ°燒傷:傷及皮膚全層,甚至可深達皮下、肌肉、骨等。皮膚壞死脫水後可形成焦痂,故又稱焦痂性燒傷。創面無水泡,蠟白或焦黃,或可見樹枝狀栓塞血管;觸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覺消失;皮溫低。自然癒合甚緩慢,須持焦痂脫落,肉芽組織生長而後形成瘢痕,僅邊緣有上皮,不僅喪失皮膚功能,而且常造成畸形。有的創面甚至難以自愈。

Ⅰ°燒傷容易識別。淺Ⅱ°與深Ⅱ°、深Ⅱ°與Ⅲ°的燒傷有時不易在傷後即刻識別。如作用於傷處的熱力不均勻,不同深度的燒傷區之間可有移行部。表皮覆蓋下的創面變化,一時未能看清。創面發生感染或者並發深度休克,可增加皮膚損害深度,致使Ⅱ°燒傷後損害如同深Ⅱ°,深Ⅱ°者如同Ⅲ°

二.燒傷嚴重性分度 為了設計治療方案,特別是處理成批傷員時,籌組人力、物質條件,需要區別燒傷嚴重程度的分類。我國常用下列分度法:

輕度燒傷:Ⅱ°燒傷面積9%以下。

中度燒傷:Ⅱ°燒傷面積10%~29%;或Ⅲ°燒傷面積不足10%。

重度燒傷:總面積30%~49%;或Ⅲ°燒傷面積10%~19%;或Ⅱ°、Ⅲ°燒傷面積雖不達上述百分比,但已發生休克等併發症、呼吸道燒傷或有較重的複合傷

特重燒傷:總面積50%以上;或Ⅲ°燒傷20%以上;或已有嚴重併發症。

另外,臨床上還常稱呼小、中和大面積燒傷,以示其損傷輕重,但區分標準尚久明確。故病歷記載仍應明確面積(%)和濃度。

三.局部病變 熱力作用於皮膚和粘膜後,不同層次的細胞蛋白質變性和酶失活等發生變質、壞死,而後脫落或成。強熱力則可使皮膚、甚至其深部組織炭化。

燒傷區及其鄰近組織的毛細血管,可發生充血、滲出、血栓形成等變化。滲出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結果,滲出液血漿成分(蛋白濃度稍低),可形成表皮真皮間的水泡和其他組織的水腫

四.全身反應 面積較小,較淺表的熱燒傷,除疼痛刺激外,對全身影響不明顯。面積較大、較深的熱燒傷,則可引起下述的全身性變化。

1.血容量減少 傷後24~48小時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成分丟失到組織間(第三間隙)、水泡內或體表外(水泡破裂後),故血容量減少,嚴重燒傷後,除損傷處滲出處,其他部位因受體液炎症介質的作用也可有血管通透性增高,故血容量更加減少。除了滲出,燒傷區因失去皮膚功能而蒸發水分加速,加重了脫水。

機體在血容量減少時,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降低腎的泌尿以保留體液,併產生口渴感。毛細血管的滲出經高峰期後可減少至停止,組織間滲出液可逐漸吸收。然而,如果血容量減少超過機體代償能力,則可造成休克。

2.能量不足和氮負平衡 傷後機體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謝加速,出現氮負平衡。

3.紅細胞丟失 較重的燒傷可使紅細胞計數減少,其原因可能是血管內凝血、紅細胞沉積、紅細胞形態改變後易破壞或被網狀內皮系統吞噬,故可出現紅蛋白尿貧血

4.免疫功能降低 傷後低蛋白血症氧自由基增多、某些因子(如PGI2、IL-6、TNF等)釋出,均可使免疫力降低;加以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吞噬和殺滅作用也削弱,所以燒傷容易並發感染。

併發症

1.休克 早期多為低血容量性休克。繼而並發感染時,可發生膿毒性休克。特重的燒傷因強烈的損傷刺激,可立即並發休克。

2.膿毒症 燒傷使皮膚對細菌的屏障作用發生缺陷;較重的病人還有白細胞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減弱。故容易發生感染。致病菌為皮膚的常存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或外源性沾染的細菌(如綠膿桿菌等)。化膿性感染可出現在創面上和焦痂下。感染還可能發展成為膿毒血症膿毒性休克。此外,在使用廣譜抗生素後,尤其在全身衰弱的病人,可繼發真菌感染

3.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 肺部感染可能有多種原因,如呼吸道粘膜燒傷、肺水腫肺不張、膿毒症等。還可能發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或肺梗塞,導致急性呼吸衰竭。

4.急性腎功能衰竭 並發休克前後有腎缺血,嚴重時腎小囊和腎小管發生變質;加以血紅蛋白肌紅蛋白、感染毒素等均可損害腎,故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5.應激性潰瘍和胃擴張 燒傷後發生十二指腸粘膜的糜爛潰瘍出血等,稱為Curling潰瘍,可能與胃腸道曾經缺血、再灌流後氫離子逆流損害粘膜有關。胃擴張常為早期胃蠕動減弱時病人口渴飲多量水所致。

6.其他 心肌功能降低,搏出量可減少,與燒傷後產生心肌抑制因子、感染毒素或心肌缺氧等相關。腦水腫肝壞死也與缺氧、感染毒等相關。值得注意,燒傷的病死常為多系統器官衰竭所致。

治療原則

1.保護燒傷區,防止和盡量清除外源性沾染。

2.預防和治療低血容量或休克。

3.治療局部和全身的感染。

4.用非手術和手術的方法促使創面早日癒合,並盡量減少瘢痕所造成的功能障礙和畸形。

5.預防和治療多系統器官衰竭。

對於輕度燒傷的治療,主要是處理創面和防止局部感染,並可使用少量鎮靜藥和飲料。

對於中度以上燒傷,因其餘全身反應較大和併發症較多見,需要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並重。在傷後24~48小時內要著重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對於創面,除了防治感染以外,要儘力使之早日癒合、對Ⅲ度者尤應如此。如能達到這兩點要求,則中度以上燒傷也能較順利地治癒。

二.現場急救 正確施行現場急救,為後繼的治療奠定良好基礎。反之,不合理或草率的急救處理,會耽誤治療和妨礙癒合。

1.保護受傷部位 ①迅速脫離熱源。如鄰近有涼水,可先沖淋或浸浴以降低局部溫度。②避免再損傷局部。傷處的衣褲襪之類應剪開取下,不可剝脫。轉運時,傷處向上以免受壓。③減少沾染,用清潔的被單、衣服等覆蓋創面或簡單包紮

2.鎮靜止痛 ①安慰和鼓勵受傷者,使其情緒穩定、勿驚恐、勿煩躁。②酌情使用安定哌替啶杜冷丁)等。因重傷者可能已有休克,用藥須經靜脈,但又須注意避免抑制呼吸中樞。③手足燒傷的劇痛,常可用冷浸法減輕。

3.呼吸道護理 火焰燒傷後呼吸道受煙霧、熱力等損害,須十分重視呼吸道通暢,要及時切開氣管(勿等待呼吸困難表現明顯),給予氧氣。已昏迷的燒傷者也須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此外,注意有無複合傷,對大出血、開放性氣胸骨折等應先施行相應的急救處理。

三.創面處理 Ⅰ°燒傷創面一般只需保持清潔和防避再損傷,面積較大者可用冷濕敷或市售燒傷油膏以緩解疼痛。Ⅱ°以上燒傷創面需用下述處理方法。

(一)創面初期處理 指入院後當即處理,又稱燒傷清創術,目的是盡量清除創面沾染。但已並發休克者須先抗休克治療。使休克好轉後方可施行。

修剪毛髮和過長的指(趾)甲。擦洗創面周圍的健康皮膚。以滅菌鹽水或消毒液(如新潔爾滅洗必泰、杜滅芬等)沖洗創面,輕輕拭去表面的沾附物,已破的水泡表皮也予清除,直至創面清潔。清創除了小面積燒傷可在處置室內施行,一般均應在手術室內施行。為了緩解疼痛,先注射鎮痛鎮靜劑

(二)新鮮創面用藥 主要為了防治感染,促使創面消炎趨向癒合。應根據燒傷的濃度和面積選擇藥物。

1.小面積的Ⅱ°燒傷、水泡完整者,可在表現塗以碘伏或洗必泰等;然後吸出泡內液體,加以包紮。

2.較大面積的Ⅱ°燒傷、水泡完整,或小面積的水泡已破者,剪去水泡表皮;然後外用「濕潤燒傷膏」(中西藥合制)或其他燒傷膏(含制菌藥和皮質醇),或用其他制攻的中西藥藥液(可以單層石蠟油紗布或藥液紗布使藥物粘附於創面)。創面暴露或包紮。

3.Ⅲ°燒傷表面也可先塗以碘伏,準備去痂處理。

注意:創面不宜用龍膽紫紅汞中藥粉末,以免妨礙創面觀察、也不宜輕易用抗生素類,因為容易引起細菌耐藥

(三)創面包紮或暴露 創面清潔和用藥後可以包紮或暴露。包紮敷料可以保護創面、防止外源性沾染、吸收一部分滲液和輔助藥物粘附於創面。但包紮後不便觀察創面變化、阻礙體表散熱、並不能防止內源性沾染,包紮過緊可影響局部血運。暴露創面可以隨時觀察創面變化,便於施布藥物和處理創痂。但可能有外源性沾染或受到擦傷。所以這兩種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1.肢體的創面多用包紮法,尤其在手部和足部,指與趾應分開包紮。軀體的小面積創面也可用包紮法,先將一層油紗布或幾層藥液紗布鋪蓋創面,再加厚2~3cm的吸收性棉墊或制式敷料,然後自遠而近以繃帶包紮(儘可能露出肢端),均勻加壓(但勿過緊)。包紮後,應經常檢視敷料鬆緊、有無浸透、有無臭味、肢端循環等,注意有無高熱、白細胞明顯增多、傷處疼痛加劇等感染徵象。敷料鬆脫時應再包紮,過緊者稍予放鬆。敷料浸透者須更換干敷料,如無明顯感染,其內層可不必更換。如已發生感染,則需充分引流。淺Ⅱ°燒傷創面包紮後,若無不良情況,可保持10~14日首次更換敷料。深Ⅱ°或Ⅲ°的創面包紮後,3~4日應更換敷料,以觀察其變化,或需作痂皮、焦痂處理。溫度高的環境內不適用大面積的包紮。

2.頭面、頸部和會陰的創面宜用暴露法。大面積創面也應用暴露法。所用的床單、治療巾、罩布等皆需經過滅菌處理,病室空間應盡量少菌,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在滲出期,創面上可用藥物(制菌、收斂),定時以棉球吸去過多的分泌物,以減少細菌繁殖,避免形成厚痂。創面儘可能不受壓或減少受壓,為此要定時翻身或用氣墊床等。在痂皮或焦痂形成前、後,都要注意其深部有無感染化膿,除了觀察體溫、白細胞等變化,必要時可用粗針穿刺或稍剪開痂殼觀察。

3.全身多處燒傷可用包紮和暴露相結合的方法。

(四)去痂 深度燒傷的創面自然癒合的過程緩慢、甚或不能自僡。在創面未愈期間,不但病人痛苦、體質消耗,而且感染可擴展或發生其他併發症。這類創面自然癒合後形成瘢痕或瘢痕增生症(瘢痕疙瘩),可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礙。為此,應積極處理,使創面早日癒合。原則上,深度燒傷宜用暴露療效,在48~72小時內開始手術切痂和植皮。面積愈大,愈應採取積極措施,儘可能及早去除痂殼,植皮覆蓋創面。

1.手術切痂和削痂 切痂主要用於Ⅲ°燒傷,平面應達深筋膜(顏面和手背處應稍淺)。若深部組織已失活,一併切除。創面徹底止血後,儘可能立即植皮。削痂主要用於深Ⅱ°燒傷,削去壞死組織,使成新鮮或基本新鮮的創面,然後植皮。在手、關節等部位的深Ⅱ°燒傷,為了早日恢復功能,也可用切痂法。此類手術出血較多,在肢體上可用止血帶以減少出血,術前應準備足夠的輸血。切痂和削痂均要辨明壞死組織層次,否則影響植皮成功等。

2.脫痂 先保持痂皮表面乾燥,儘可能預防痂下感染。等痂下組織自溶、痂殼與基底分離時(約2周以後),剪去痂殼。創面為肉芽組織,並常有程度不等的感染。用藥液濕敷、浸洗等方法,控制感染和使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創面肉芽無膿性物、色澤新鮮、無水腫、觸之滲出鮮血,即可植皮。此法是逐步去痂,稱為蠶蝕脫痂法。為了減輕感染和加速痂皮分離,可在創面施用藥物如抗生素、蛋白酶或中藥製劑等,但尚未取得成熟的經驗。脫痂法較切痂、削痂法簡便,但難免感染和延長治療時間,故不宜作為首選的去痂方法。

(五)植皮 目的是使創面早日癒合,從而可減少燒傷的併發症,利於功能恢復。所用的自體皮為中厚或薄層,製成大張網狀,小片郵票狀或粒狀;導體皮取自新錢屍體(非傳染、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致死者),新鮮使用或深低溫保存待用;異種皮多取自小豬。自體皮移植成活後,其周緣上皮可生長。異體皮和異種皮在創面上移植成活後終將溶解,故適用於自體皮片不足時,用自體、異體皮相間移植法(圖1),在異體皮溶解過程中,自體皮生長伸展覆蓋創面。歷來,自體皮常取自大腿腹部;現在治療大面積燒傷時選用頭皮,頭皮真皮層較厚且血循環良好,可供重複取薄皮而不致影響本身功能。

大面積燒傷創面植皮所需的皮源常不足。故國內外學者均致力於人工皮研製。原材料為矽膠膠原等,如我國的人工皮41型、T41型、南京Ⅱ號等,對切痂後創面起保護作用。另一新技術是取自體皮作培養,增容後用以代替先期移植的異體皮。

(六)感染創面的處理 感染不僅侵蝕組織阻礙創面癒合,而且可導致膿毒血症和其他併發症,必須認真處理以消除致病菌、促進組織新生。

創面膿性分泌物,選用濕敷、半暴露法(薄層藥液紗布覆蓋)或浸浴法等去除,勿使形成膿痂。要使感染創面生長新鮮的肉芽組織(有一定的防衛作用),以利植皮或自行癒合。

創面用藥:①一般的化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感染,可用呋喃西林、新潔爾滅、洗必泰、優鎖兒等,或黃連虎杖四季青、大黃等,製成藥液紗布濕敷或浸洗。②綠膿桿菌感染時,創面有綠色膿液、肉芽組織和創緣上皮受侵蝕、壞死組織增多等改變,應作細菌學檢查。可用乙酸苯氧乙醇磺胺滅膿、磺胺嘧啶銀等濕敷或霜劑塗布。③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狀菌、毛霉菌等)發生於使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重症病人,創面較灰暗、有霉斑或顆粒、肉芽水腫蒼白、敷料民也可有霉斑,作真菌檢查可確定。創面選用大蒜液、碘甘油制黴菌素三苯甲咪唑(clotrimazol)等;同時須停用廣譜抗生素和激素。

較大的創面感染基本控制後,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應及時植皮促使創面癒合。

四.全身治療 中度以上燒傷引起明顯的全身反應,早期即可發生休克等。因此必須在傷後重視全身治療,已有休克等危象者更應在處理創面前先著手治療。

(一)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主要方法是根據Ⅱ°、Ⅲ°燒傷面積,補液以維持有效血循環量。

1.早期補液的量和種類 國內、外研究者對燒傷補液療法設計了各種方案(公式)、表二列出國內常用的方案。按此方案,一體重60kg燒傷Ⅱ°面積30%的病人,每一24小時內補液量應為[60×30×1.5(額外丟失)]+2000(基礎需水量)=4700(ml),其中晶體液1800ml、膠體液900ml和葡萄糖液2000ml。第二個小時應補晶體液900ml、膠體液450ml和葡萄糖液2000ml(共3350ml)。晶體液首選平衡鹽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糾正部分酸中毒;其次選用等滲鹽水等。膠體液首選血漿,以補充滲出丟失的血漿蛋白;但血漿不易得,可用右旋糖酐羥乙基澱粉等暫時代替;全血因含紅細胞,在燒傷後血濃縮時不相宜,但濃度燒傷損害多量紅細胞時則適用。

表二 Ⅱ°、Ⅲ°燒傷的補液量

第一個小時內

第二個小時內

每1%面積、公斤體重補液量(為額外丟失)

成人

兒童

嬰兒

第一個小時的1/2

1.5ml

1.8ml

2.0ml

晶體液:膠體液

中、重度

2:1

同左

特重

1:1

基礎需水量(5%葡萄糖)

2000ml

60~80

100

同左

ml/kg

ml/kg

2.補液方法 由於燒傷後8小時內滲出迅速使血容量減少,故第一個小時補液量的1/2應前8小時內補入體內,以後16小時內補入其餘1/2量。就擴充血容量而論,靜脈補液比較口服補液確實有效。尤其對面積較大或(和)血壓降低者,需快速靜脈輸液。要建議有效的周圍或中心靜脈通路(穿刺、置管或切開)。對原有心、肺疾病者,又須防避過快輸液所引起的心力衰竭、肺水腫等。輸液種類開始選晶體液,利於改善微循環;輸入一定量(並非全部估計量)晶體液後,繼以一定量的膠體液和5%葡萄糖;然後重複這種順序。5%葡萄糖不應過多或將估計量全部連續輸注,否則會明顯加重水腫。Ⅲ°燒傷面積超過10%或休克較深者,應加輸碳酸氫鈉以糾正酸中毒、鹼化尿液。口服飲料(每dl含氯化鈉0.3g、碳酸氫鈉0.15g、或加少量糖、香料等),可以引起補液作用,但要防避引起急性胃擴張

以上為傷後48小時的補液方法。第3日起靜脈補液可減少或僅用口服補液,以維持體液平衡。

因為燒傷病人的傷情和機體條件有差別,補液的效應也不同,所以必須密切觀察具體情況,方能調節好補液方法。反映血容量不足的表現有:①口渴。②每小時尿量不足30ml(成人),比重高。③脈搏加快和血壓偏低(或脈壓減少)。④肢體淺靜脈和甲下毛細血管不易充盈。⑤煩躁不安。⑥中心靜脈壓偏低。較重的、尤其是並發休克的燒傷病人,需留置導尿管和中心靜脈導管以便監測。此外,還需化驗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積、血pH和CO2結合力等。存在血容量不足表現時輸液應較快,待表現好轉時輸液應減慢,直至能口服飲料維持。有時快速輸液使血容量一時間過大(中心靜脈壓偏高),宜用利尿劑以減少心臟負荷。

(二)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燒傷後的全身性感染,少數在早期可能與休克合併發生(稱暴發性膿毒血症),後果極嚴重;其餘是至組織水腫液回收階段(多在傷後48~72小時)較易發生;發焦痂分離或廣泛切痂時,又容易發生。實際是在創面未愈時細菌均有可能侵入血流。特別在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如深度燒傷範圍大,白細胞和免疫功能降低,膿毒血症容易發生。表現有:①體溫超過39℃或低於36.5℃。②創面萎陷,肉芽色暗無光澤,壞死組織增多,創緣炎症反應突然退縮,新上皮自溶等。③創面或健康皮膚處出現知斑點。④白細胞計數過高或過低。⑤煩躁不安、反應淡漠等嗜睡等神志失常。⑥休克徵象。⑦呼吸窘迫急促、腹脹等。

1.防治感染必須從認真處理創面著手。否則,單純依賴注射抗生素難以有效。

2.選用抗生素 ①傷後早期宜用大劑量青黴素G注射,可合用棒酸青黴烷碸(β內醯酶抑制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常見的混合感染有效。②創面明顯感染時常有為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的混合感染,可選用氮苄青黴素甲硝唑紅霉素林可黴素、頭飽噻吩頭孢唑林等。③有綠膿桿菌感染時可選用羥苄青黴素、磺苄青黴素、頭孢磺啶多粘菌素B等。選擇抗生素注射注意病人的肝、腎等功能狀態,以防大劑量用藥產生更多的副作用

清熱解毒中藥多有抗菌效能,此類注射製劑如四季青、三棵針、「熱毒清」等也可選用。

3.免疫增強療法 ①傷後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②對綠膿桿菌感染可用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漿、聯合綠膿相干菌素疫苗聯合疫苗(含金黃色葡萄球菌)。③新鮮血漿可增強一般的免疫功能。其他經生物學工程技術製造的免疫劑正在研究試用。

(三)營養治療 燒傷後機制消耗增加,與受累面積、濃度、感染等的程度相一致。而營養不足可延遲創面癒合、降低免疫力、肌無力等,所以需要補充,已受到普遍重視。支持營養可經胃腸道和靜脈,儘可能用胃腸營養法,因為接近生理而併發症較少。

靜息能量消耗明顯增加,需要補充的總能量可達10500~1680kJ(2500~4000kcal),應分別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提供能量的50%、20%和30%。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應逐漸增量,開始時稍低於需要量,以防形成血糖過高(導致昏迷)和血脂肪酸過多。胺基酸合劑中宜增加精氨酸谷氨酸胺和支鏈胺基酸營養支持應延續到創面癒合以後一段時間。

五.護理 是燒傷治療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精心護理能促使燒傷較順利治癒,減少併發症和後遺症,對中度以下燒傷者尤其重要。接治病人起就應重視心理治療,消除其疑慮和恐懼,樹立信心和配合治療。要保持病床、用具和病室清潔。嚴格實施消毒滅菌工作和燒傷病室管理常規。根據具體病情制定護理計劃,要有重點。例如:對面部燒傷者,應重視眼的護理、上呼吸道護理、口腔衛生和飲食等;對四肢關節和手的燒傷,應用夾板、繃帶保持適當的位置角度,以利後期功能恢復。注意病人體重變化,對體重迅速降低者要實施胃腸要素營養或靜脈高(全)營養。密切觀察創面和全身變化(如體溫、生命體征、液體出量和入量等),並詳細記錄作為調整治療的依據。

六.器官併發症的防治 預防燒傷後器官併發症的基本方法,是及時糾正低血容量、迅速逆轉休克、以及預防或減輕感染。同時又要根據具體病情,著重維護某些器官的功能。例如:出現尿少、血紅蛋白或尿管型等,應考慮血容量不足、溶血或其他腎損害因子等,採取增加灌注、利尿、使尿鹼化、停用損害腎的抗生素(如慶大黴素多粘菌素)等措施。出現肺部感染、肺不張等,應積極吸痰和祛痰、選用抗菌藥物、設法改善換氣功能和給氧等。

健康問答網關於熱燒傷的相關提問

關於「熱燒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