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細菌性痢疾的診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細菌性痢疾 >> 細菌性痢疾的診斷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一)流行病學資料 菌痢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多見於學齡前兒童,病前一周內有不潔飲食或與患者接觸史

(二)主要臨床表現

1.急性典型菌痢 發熱腹痛腹瀉、粘膿血便、里急後重、左下腹壓痛等,臨床診斷並有困難。

2.急性非典型菌痢 急性發作性腹瀉,每日便次超過3次或腹瀉連續2日以上,僅有稀水樣或稀粘液便者,應注意:①病前一周內有菌痢接觸史;②伴有「里急後重」感;③左下腹明顯壓痛;④糞便鏡檢10個高倍視野(HP),平均每個HP白細胞多於10個或連續2次鏡檢,白細胞總數每個HP超過5個(不含灌腸液或腸試);⑤糞便培養檢出痢菌。具有上述前3項中之一和後2項中之一者即可診斷。

新生兒及乳幼兒菌痢症状常不典型,多表現為消化不良樣糞便,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3.急性中毒型菌痢 該型病情進展迅猛、高熱驚厥,於起病數小時內發生意識障礙或伴循環、呼吸系統衰竭的臨床表現先後或同時出現者。

(三)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急性菌痢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多增加,中毒型菌痢可達15~30×109/L以上,有時可見核左移。慢性菌痢常有輕度貧血象。

2.糞便

(1)鏡檢:可見較多白細胞或成堆膿細胞,少量紅細胞巨噬細胞。血水便者紅細胞可滿視野。

(2)培養:檢出痢菌即可確疹。應取早期、新鮮、勿與尿液混合、含粘膿血的糞便或腸試,多次送檢,可提高檢出陽性率。

3.快速病原學檢查 近年來開展熒光抗體染色法、熒光菌球法、增菌乳膠凝集法、玻片固相抗體吸咐免疫熒光技術等方法,比較簡便、快速,敏感性亦較好,有利於早期診斷。

4.乙狀結腸鏡檢查 急性期可見腸粘膜明顯充血、高度水腫、點片狀出血糜爛潰瘍,大量粘液膿性分泌物附著以及腸管痙攣等改變。慢性期的腸粘膜多呈顆粒狀,血管紋理不清,呈蒼白肥厚狀,有時可見息肉瘢痕等改變。

32 細菌性痢疾的併發症 | 細菌性痢疾的鑒別診斷 32
關於「傳染病學/細菌性痢疾的診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