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學習傳染病的目的與任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總論 >> 學習傳染病的目的與任務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各種病原體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疾病。病原體在人群中傳播,常造成傳染病流行,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國家經濟建設有極大危害性。

傳染病學是研究病原體侵入人體後,所致傳染病在人體發生、發展、轉歸的原因與規律,以及不斷研究正確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促使患者恢復健康,並控制傳染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的一門臨床學科。流行病學是研究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髮展的原因和規律,及研究所採取的預防措施和對策的科學。兩門學科雖研究對象和任務各異,但彼此關係密切,最終各自從個體與群體方面,消滅傳染病。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防治傳染病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古代稱傳染病為疫、疫癧、溫疫溫病傷寒等。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就詳細闡述了有關對傳染病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明末吳有性(又可)的《溫疫論》,清代葉天士的《溫熱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著作,對傳染病的病因、發病原理、辨證施治等有完善而系統的論述。對傳染病的預防,遠在二千多年前《內經.素問》就有記載,認識到未病先預防的重要性,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傳染病的預防闡述具體而明確。16世紀我國民間就採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開創了以免疫學方法預防疾病的先河,後傳入歐洲,直至18世紀英國的琴納(Jenner)才創用牛痘苗預防天花。我國歷代醫學家對傳染病的防治及理論方面的認識,對爾後傳染病的研究與認識的深化,具有歷史性的貢獻。

隨著顯微鏡發明和病原微生物的發展,結束了認識與防治傳染病的經驗時期。1877年首先發現了炭疽桿菌,1897年首次發現了口蹄疫病毒,1898年發現支原體,1907年發現衣原體,1910年發現立克次體,1915年發現螺旋體以及真菌。病原體的發現,推動了免疫學的興起和發展。進入20世紀以來,化學藥物與抗生素廣泛應用於傳染病,而新的藥物又不斷合成與發現,開創了治療傳染病的新紀元。隨著醫學事業發展,消毒劑殺蟲劑、滅鼠藥、各種生物製品的研製發明日新月異,使傳染病的預防入新的歷史時期,為控制與消滅傳染病的預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為控制與消滅傳染病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放前的舊中國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流行猖獗;五大寄生蟲使數千萬人患病,解放初期我國就有1100多萬人患血吸蟲病、3000餘萬人患瘧疾、2400萬人感染絲蟲病、50餘萬人患黑熱病。「在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四大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開展了以除害滅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推行免疫計劃預防接種,在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消滅了天花、人間鼠疫已基本控制。霍亂、黑熱病、登革熱脊髓灰質炎白喉麻疹、傷寒、血吸蟲病、絲蟲病、瘧疾等在大部分地區及一定範圍內得到控制,但未能完全控制。有些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因預防措施尚未完全解決,或未能全面推廣與落實,還不能完全控制其發生與流行。過去未有報導現在我國新發現的傳染病有C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軍團病、萊姆(Lyme)病。國內沒有而可能從國外傳入的傳染病如拉沙熱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創傷性診斷與治療措施的採用;放療化療抗癌藥物,影響機體免疫功能藥物的應用,可致機會致病性病原體的感染。目前超向於納入傳染病學範疇。未來戰爭中敵人對生物武器的使用,可在一定地區一定範圍內,引起某種傳染病的大流行,為此,部隊醫務工作者更須提高警惕,注意戰爭狂人在戰時對生物武器的使用,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發生與流行。

學習傳染病的目的在於利用已有的基礎知識,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的基本規律,學習向傳染病作鬥爭的方法,全心全意為軍民服務,為控制與消滅傳染病擔負起這一光榮而神聖的歷史使命。學習重點側重診斷與治療,但是學好與掌握傳染病尤必須具備與傳染病打好基礎。學習中注意各病之間的共性與特殊性,理論聯繫實際,融會貫通,達到熟練地運用於臨床實踐。傳染病學總論,主要介紹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從而為學習傳染病各論奠定初步的理論基礎。

32 總論 | 傳染與抗傳染免疫 32
關於「傳染病學/學習傳染病的目的與任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