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關節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概述】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為化膿性細菌引起的關節急性炎症血源性者在兒童發生較多,受累的多為單一的肢體大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肘關節等。如為火器損傷,則根據受傷部位而定,一般膝,肘關節發生率較高。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及時正確處理,以保全生命與肢體,盡量保持關節功能。

全身治療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同,如為火器傷,應做好初期外科處理,預防關節感染

局部治療包括關節穿刺,患肢固定及手術切開引流等。如為閉合性者,應盡量抽出關節液,如為滲出液或混濁液,即用溫熱鹽水沖洗清亮後,再注入抗菌素,每日進行一次,如為膿汁或傷後感染,應及早切開引流,將滑膜縫於皮膚邊緣。關節腔內不放引流物,傷口亦可用抗菌藥物滴注引流法處理,或局部濕敷,儘快控制感染。

患肢應予適當固定或牽引,以減輕疼痛,避免感染擴散,並保持功能位置,防止攣縮畸形或糾正已有的畸形。一旦急性炎症消退或傷口癒合,即開始關節的自動及輕度的被動活動,以恢復關節的活動度,但亦不可活動過早或過多,以免症状複發。

總之。如治療及時,效果較好,尤其在小兒,關節功能恢復

病因學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的致病菌多為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淋病雙球菌肺炎雙球菌則很少見。細菌侵入關節的途徑可為血源性,外傷性或由鄰近的感染病灶蔓延。血源性感染亦可為急性發熱的併發症,如麻疹、猩紅熱肺炎等,多見於兒童。外傷性引起者,多屬開放性損傷,尤其是傷口沒有獲得適當處理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鄰近感染病灶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關節。

【發病機理】

細菌侵入關節後,先有滑膜炎,關節滲液,關節有腫脹及疼痛。病情發展後,積液由漿液性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最後則為膿性。當關節受累後,病變逐漸侵入軟骨骨質,最後發生關節僵硬。關節化膿後,可穿破關節囊及皮膚流出,形成竇道,或蔓延至鄰近骨質,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此外,由於關節囊的鬆弛及肌肉痙攣,亦可引起病理脫臼,關節呈畸形,喪失功能。

臨床表現

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主要症状為中毒的表現,患者突有寒戰高熱,全身症状嚴重,小兒患者則因高熱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紅腫疼痛及明顯壓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液增加,有波動,這在表淺關節如膝關節更為明顯,有髕骨漂浮征。病人常將膝關節置於半彎曲位,使關節囊鬆弛,以減輕張力。如長期屈曲,必將發生關節屈曲攣縮,關節稍動即有疼痛,有保護性肌肉痙攣。如早期適當治療,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逐漸消失,如關節面未被破壞,可恢復關節全部或部分功能。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状及體征,在疑有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病人,應作血液及關節液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X線檢查在早期幫助不大,僅見關節腫脹;稍晚可有骨質脫鈣,因軟骨及骨質破壞而有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關節骨性或纖維強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現象,但死骨形成較少。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應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風濕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  

化膿性關節炎的輔助檢查:

1)x線表現:早期可見關節腫脹、積液,關節間隙增寬。以後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疏鬆破壞,晚期有增生和硬化。關節間隙消失,發生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有時尚可見骨骺滑脫病理性關節脫位。2)CT,MRI及超聲檢查,可及早發現關節腔滲液,較之X線照片更為敏感。3)關節穿刺:關節穿刺和關節液檢查是確定診斷和選擇治療方法的重要依據。依病變不同階段,關節液可為漿液性、粘稠混濁或膿性,白細胞計數若超過5000/mm',中性多形核白細胞佔90%,即使塗片未找到細菌,或穿刺液培養為陰性,也應高度懷疑化膿性關節炎。若塗片檢杳可發現大量白細胞膿細胞和細菌即可確診,細菌培養可鑒別菌種以便選擇敏感的抗生素。  

飲食指導

1、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正常人的血液呈弱鹼性,PH值為7.35至7.45之間,在這個範圍內,各組織的生理功能得到正常發揮。食物的酸鹼性不是指食物的味道是酸或是甜,而是指食物在體內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是酸性或是鹼性。 米、麥、糖、酒、魚、肉、禽、蛋及動植物油脂屬酸性食物,它們在體內經生物氧化的最終產物是碳酸;某些含硫磷較多的食物,如含蛋氨酸胱氨酸蛋白質磷脂,因在體內會氧化分解成硫酸磷酸,故也屬酸性食物。鹼性食物有蔬菜、水果、薯類和海藻紫菜、海帶和海菜等),它們含有豐富的鉀、鈉、鈣、鎂等鹼金屬元素,體內代謝後以離子狀態與血液中的碳酸銨根結合,從而增加血液的鹼性。

2、膳食結構要合理,最好以清、淡、素、全為主,如主食以米、面調節占每餐全部飲食總量的1/3,副食蔬菜1/3,水果佔1/3的措施才能避免葷食易產酸,加重對局部組織負擔與損害,小兒與老年要根據生理特點與要求,要更細心地從飲食上向偏鹼性食物加以調節。

3、在飲食中要做到三低:低脂肪、低糖、低鹽。

4、補鈣。因病人本身長期臥床,限制了戶外活動,陽光照射不足,減少了利用光能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鈣,也因飲食差,從食物中攝取鈣質不足,很易造成鈣的缺乏,如病人長期缺鈣得不到糾正,就會使血鈣自穩系統受損,通過各種機制的作用後,以病患部為主出現「鈣搬家」的異常反應,臨床上一般稱為廢用性脫鈣或骨質疏鬆。所以飲食中應增加鈣的攝入,以喝豬骨湯為最佳。豬的脊骨、肋骨內所含的宏量元素與微量元素,是最接近人體生理要求的自然成分,如所含的鈣、磷、鐵、鎂、銅、錳等是構成人體骨骼所必須的重要成分,利用豬骨作湯飲,以補充慢性骨炎給患者所造成的營養缺乏或失衡,臨床實踐證實,它對骨組織的增生性修復或修補性修復最佳,它不會造成某一元素在體內的升高,連鎖到其他元素又相對不足的弊端。比單純為患者補充某一元素或幾種元素優越得多。

參看

關於「化膿性關節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