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血吸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寄生蟲病 >> 血吸蟲病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血吸蟲病(Schisosomiasis)是由血吸蟲的成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於亞、非、拉美的73個國家,患病人數約2億左右。

人類血吸蟲分為日本血吸蟲(S.japonicum)、埃及血吸蟲(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蟲(S.mansoni)與間插血吸蟲(S.intetcalatum)四種。日本血吸蟲病分布於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等亞洲地區和國家;曼氏血吸蟲病分布於亞洲、中東、印度等地區;間插血吸蟲分布於中非西部、薩伊、喀麥隆等國家。

我國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蟲(簡稱血吸蟲病)。該病是一古老疾病,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的西漢古墓出土的西漢女屍(公元前206年)和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男屍,在內臟中發現血吸蟲卵,證明我國早在2100年前已有本病存在。隋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記載蠱毒「和蠱脹」,從流行地區、季節、感染方式和臨床表現等方面似為血吸蟲病。1904年日本學者桂田氏首先在貓體內發現血吸蟲成蟲,1909年藤浪與中村證明血吸蟲由皮膚侵入體內,1912~1914年宮川、宮入、鈴木等查明血吸蟲生活史。我國於1905年在湖南常德經蟲卵檢查確診第一例病人。血吸蟲病是危害人民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蟲病。解放初期統計,全國約一千萬餘患者,一億人口受到感染威協,有螺面積近128億平方米,13個省、市、自治區有本病分布。嚴重流行區,患病者相繼死亡,人煙稀少,十室九空,田園荒蕪,造成了「千村霹靂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解放後對血吸蟲病進行了大規模的群眾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至70年代未期,患病人數已降至250萬,晚期病人已很少見到。滅螺面積達90多億平方米,佔有螺面積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創新。廣大血吸蟲病流行區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但要達到徹底消滅血吸蟲病的目的,還需要作長期艱苦的努力。

參看

32 黑熱病 | 血吸蟲病的病原學 32
關於「傳染病學/血吸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