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副傷寒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傷寒與副傷寒 >> 副傷寒 |
傳染病學 |
|
副傷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副傷寒丙尚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症。
目錄 |
病原學
副傷寒的病原體有3種,副傷寒甲桿菌、副傷寒乙桿菌及副傷寒丙桿菌。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條件下,副傷寒桿菌一般只能感染人類,僅偶而感染動物。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傳播方式與傷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傳播較為常見,因副傷寒桿菌可在食物中較長時間存在。
我國副傷寒的發病率較傷寒為低。成年人中以副傷寒甲為多,兒童易患副傷寒乙,但可因地區、年代等而不同。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副傷寒甲、乙的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副傷寒丙的腸道病變較輕,腸壁可無潰瘍形成,但體內其它臟器常有局限性化膿病變,可見於關節、軟骨、胸膜、心包等處。
臨床表現
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副傷寒甲、乙的症状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症状較特殊。
(一)副傷寒甲、乙 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症状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後症状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症状出現。發熱常於3~4天內達高峰,波動較大,極少稽留。熱程較傷寒短,毒血症状較輕,但腸道症状則較顯著。皮疹出現較早,且數量多,直徑大。複發與再燃多見,而腸出血、腸穿孔少見。
(二)副傷寒丙 臨床症状複雜,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
1.傷寒型 症状與副傷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較易出現肝功異常。
2.胃腸炎型 以胃腸炎症状為主,表現為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病程短。
3.膿毒血症型 常見於體弱兒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發病急、寒戰、高熱、熱型不規型,熱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脾腫大、並可出現黃疸。半數以上病人可出現胸膜炎、膿胸、關節及骨的局限性膿腫、腦膜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腎盂炎等遷徙性化膿性併發症,此類併發症極頑固,治療期長且困難。
副傷寒甲、乙、丙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等與傷寒大致相同。對並發化膿性病灶者,一旦膿腫形成,可行外科手術治療,並加強抗菌藥物的使用。
參看
傷寒的預防 |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 |
|
關於「傳染病學/副傷寒」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