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gn7.jpg


目錄

重要病理改變

a 表皮內散在的壞死角質形成細胞,有時可排列成簇,

 b 中性粒細胞浸潤的灶性海綿水腫。  

一般病理改變

a 角質層呈網籃狀角化,

b 表皮內可見散在的壞死角質形成細胞,有時排列成簇,

c 中性粒細胞浸潤的灶性海綿水腫,

d 有些病例可見表皮下大皰,如有紫癜,則可見紅細胞外溢,

e 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與間質內混合性細胞浸潤,包括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細胞。  

病理鑒別診斷

膿皰疹膿皰發生在表皮上部,皰內可見少許棘層松解細胞,Gram染色可在皰內示陽性球菌。  

臨床特點

a 多見既往體健的青年婦女,且絕大多數在月經期第2天~4天急劇發病,

 b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發熱性疾病,目前認為是女性月經期使用高吸收性月經墊所致,

c 少數病例先有全身不適發熱肌痛等先驅症状,而後出現低血壓高熱以及廣泛性發疹,似猩紅熱

d 粘膜病變表現為外陰紅腫結膜炎咽炎內臟器官也可受損,

e 外周血、鼻、咽及陰道分泌物培養可分離到凝固酶陽性的甲組噬菌體金葡菌。  

臨床鑒別診斷

猩紅熱

金葡菌性燙傷皮膚症候群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感染科)

疾病概述: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一種常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病情迅速惡化發生無法治療的休克。1978年在8~17歲的各類兒童中首次認識到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特定症状。在1980年發生了數量眾多的病例,主要為青年女性,她們均為正應用陰道栓者。1980年國共報導700例病人,到1981年經廣泛的宣傳和從市場上取消了各種類型的超強吸水能力的陰道栓,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本病在未用陰道栓的某些婦女中仍有發生以及在剛做過手術或分娩以後的婦女中發現。約15%的病例為術後的男性患者,輕型病例亦比較常見。雖然已知在大多數病例引起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是葡萄球菌,但其引發的機制尚不清楚。陰道栓的存在可以促進細菌產生毒素,並通過陰道粘膜上的小傷口進入血液或經子宮進入腹腔,此種毒素即可引起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疾病描述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一種常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病情迅速惡化發生無法治療的休克。

症状體征有無發熱、寒戰咽痛頭痛、猩紅熱樣或紅斑皮疹;有無直立性暈厥神志恍惚意識模糊腹瀉腹痛尿少、頑固性休克、心悸呼吸困難等情況。

體檢:應注意血壓是否降低,有無脈速、神志狀態;注意有無皮膚發花、瀰漫性潮紅、充血性小丘疹或日晒樣、燙傷樣皮疹、淤點或皰疹;注意有無蜂窩織炎;注意黃疸發紺及吸氧亦不能緩解的呼吸困難;注意有無心律不齊腹部壓痛;注意病後1~2周有無皮膚脫屑或手套、襪套狀大片脫皮。

疾病病因

詢問2~3d來有無皮膚粘膜上呼吸道創傷(包括微小損傷)、炎症筋膜炎肌炎;是否應用內置式月經栓。

診斷檢查白細胞計數與分類、血小板計數尿常規血清電解質、HCO-3含量,有條件者作血氣分析、血乳酸測定,必要時作肝功能腎功能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測定,如懷疑有DIC應作相應指標檢測。應作感染灶分泌物培養,血、尿及腦脊液(必要時)培養。有條件者測定血清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毒素-1(TSST-1)抗體及特異性鏈球菌致熱性外毒素(SPEA、B、C)抗體測定,留取雙份血清,可見恢復期抗體水平較初期明顯增高。

治療方案

病情較急重,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予及時、恰當的對症治療、病原治療,並防止複發。1、對症治療對休克患者及時吸氧、糾正酸中毒、擴充血容量。1~2h可快速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及生理鹽水500ml,24h內成人可給予3000ml液體,心功能不良者可酌情用毛花甙丙(西地蘭)等強心藥。休克好轉後補充鉀及其他電解質。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給予5%碳酸氫鈉250~400ml/d,以糾正酸中毒。在糾酸、擴容基礎上如休克仍未糾正者可給予多巴胺間羥胺等血管活性藥物。對於嚴重病例,早期應用氫化考的松100~5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連用2~3d,具有抗休克、減輕內毒素的作用。有條件者測定中心靜脈壓,有利於準確調整輸液速度及輸液量。應積極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功能不全急性腎衰腦水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併發症。2、病原治療青黴素鈉800萬~2400萬U/d,分次靜滴,重症加用慶大黴素16萬~24萬U/d,分次肌注、靜注或加阿米卡星0.4~0.8g/d,分次肌注或加用小諾米星60~120mg,3~4/d,肌注。耐藥菌株可用苯唑青黴素鈉4~8g/d,分次靜滴,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霉素0.5g,4/d,或羅紅霉素0.15g,2/d。重症病例可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根據需要和可能選用頭孢唑啉鈉頭孢瑞丁、頭孢呋辛頭孢哌酮頭孢美唑頭孢匹胺,也可用克林黴素0.6g,3/d,肌注或靜滴,萬古黴素1.0g,2/d,靜注,利福平0.6g,1/d,飯後2h服。為防止複發,症状改善後宜繼續口服抗菌藥物,直至療程達2周以上。靜脈輸注高效價免疫球蛋白30~50g/d,有助於對抗TSST—1和SPEA、B、C等毒素的致病力。3、局部病灶處理對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病灶,根據需要予以清創、膿腫切開引流、壞死組織切除清理等處理。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皮膚性病科)

疾病名稱: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皮膚性病科)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系一種發熱、出疹、低血壓、肢端脫屑和多系統損害的疾病。本症首由Todd等於1978年開始報導。從本症病人的陰道粘膜、月經棉塞和身體各部的病灶中均可分離出凝固酶陰性的金葡菌,其中絕大多數可與I組嗜菌體(尤其是29型)發生反應。近年來,亦有報導鏈球菌也可引起與本症相似的疾病。

疾病描述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系一種發熱、出疹、低血壓、肢端脫屑和多系統損害的疾病。本症首由Todd等於1978年開始報導。

症状體征

本症多見既往體健的青年婦女,且絕大多數在月經期第2~4天急性發病。少數病人在病前一周有全身不適、低熱、肌痛或嘔吐等先驅症状,非月經期發病者,病前有刮宮、流產、分娩或身體某部位化膿性病變史,其主要的症状和體征為:

1、發熱 為突發持續性高熱或至少有一次熱度高達38.9℃以上,常伴有畏寒

2、發疹 在發病後第二天可發生猩紅熱樣紅斑或瀰漫性紅皮病樣皮疹,可為全身性侵犯軀幹和四肢,並可主要局限於下腹、股部或關節伸側面,皮疹常在3d內消退。面、眼瞼和手足部可出現非凹陷性水腫,有時在病後第一周。

疾病病因

從本症病人的陰道粘膜、月經棉塞和身體各部的病灶中均可分離出凝固酶陰性的金葡菌,其中絕大多數可與I組嗜菌體(尤其是29型)發生反應。近年來,亦有報導鏈球菌也可引起與本症相似的疾病。

病理生理

目前都認為在月經期使用月經棉塞,使生殖道原有的或從體外帶入的金葡菌大量生長繁殖,產生一種外毒素進入血流而引起的全身中毒性病變。

診斷檢查

本症診斷的主要依據:①發熱;②瀰漫性紅皮病樣發疹;③病後1~2周皮膚脫屑;④低血壓;⑤臨床或實驗室檢查至少有3個器官系統受累,但需與猩紅熱、川崎病及金葡菌性燙傷樣皮膚症候群(SSSS)等疾病相區別。

治療方案

診斷確立後,要積極尋找體內的化膿性病灶,儘早清除,應迅速除去陰道塞,靜脈輸液糾正低血容量休克。因本症有關的金葡菌對青黴素及氨苄西林耐藥性,故可選用先鋒黴素新青黴素Ⅱ林可黴素及慶大黴素等。其它尚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與處理合併症

參考

健康問答網關於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相關提問

關於「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