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現代衛生工作方針與事業管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中國醫學通史現代卷 >> 現代衛生工作方針與事業管理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目錄

衛生工作方針與組織建設

衛生工作方針的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創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明發展史的新紀元,經過4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落後,疾病叢生、疫癧流行,各族人民長期承受著疾病和貧困的苦難,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衛生事業獲得迅速發展,公共衛生設施的改善,醫藥衛生資源不斷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從而使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綜合反映國民健康的主要指標,如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前的200‰下降為31.4‰,孕產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為61.9/10萬。長期以來,嚴重危害著人民健康的烈性傳染病,有的已經消滅和基本消除或得到控制;絕大多數地方病寄生蟲病的發生髮展,得到有效地控制;各種常見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中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已從解放前的35歲提高到70歲,居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我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衛生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衛生事業的發展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一、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正式成立。遵照黨和政府領導國家建設的總方針,密切結合中國衛生工作的實際,為制訂衛生工作方針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認真總結中國衛生事業的歷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建國前夕制定的具有國家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48條規定:「提倡國民體育。推廣衛生醫藥事業,並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的健康。」制定了新中國的衛生工作方針。

1950年8月7日至19日,衛生部與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衛生部聯合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毛澤東主席為這次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會議對目前中國的衛生情況,以及人民對衛生保健的要求作了深刻的分析,並得到了一致的共識。在毛澤東題詞的指引下,與會人員對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為衛生工作的三大原則,即指導新中國衛生工作設的三大方針。三大方針指明了中國衛生建設的方向。概括的說,「面向工農兵」就是衛生工作要為人民大眾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在業務方針與工作方法上,就要以「預防為主」;在力量的組織與使用上,就要「團結中西醫」。這些方針的貫徹實行,對推動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使之不斷發展和完善。

1942年12月8日至13日,中央衛生部與軍委衛生部聯合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會議總結了近三年來貫徹以上衛生工作三大方針的成就和經驗,特別是一年多來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經驗,深刻認識到,衛生工作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並使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才能取得更為顯著的成績,因此,大會接受周恩來總理的建議,決議在衛生工作三大方針之外,增加「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這一重要方針。

二、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衛生系統在全國社會改革開放形勢推動下,為解決衛生服務的供求矛盾和一些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積弊,積極探索和推進衛生領域的改革與開放,在挖掘衛生資源的潛力,調動衛生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擴大服務範圍,緩解供需矛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也積累了許多新的經驗。適應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在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根據國際國內衛生工作的新的發展,提出了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這就是「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並重,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針,同時,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

幾年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為發展中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衛生事業,在不斷深化衛生改革的進程中,進一步總結了建國以來衛生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主要是:堅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衛生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堅持衛生工作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正確方向,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衛生工作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明確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性質,衛生事業的發展要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並納入總體規劃;堅持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堅持預防為主;重視中醫藥在衛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造就一支愛國敬業、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衛生隊伍。

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為了貫徹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精神,落實「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衛生工作任務,保證跨世紀宏偉目標的順利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草擬了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並於1996年12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到會作了重要講話,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在會上作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開創衛生工作新局面》的報告,國務委員彭佩雲(女)作了總結講話。與會代表通過認真學習了江總書記和李鵬總理的講話,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討論稿,交流了經驗,大家一致認為,這次會議開得很適時、很必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必將有力地推動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會議解決了中國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方針問題,指明了衛生事業是造福於人民的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發揮著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作用。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中國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是建國以來衛生工作歷史經驗的總結,使1991年提出的衛生工作方針更加完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指南。衛生改革的目的和指導思想在於增強衛生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衛生機構和衛生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此外,對改革城市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發展中醫藥、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衛生經驗政策、加強衛生執法監督等提出原則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已於1997年1月15日頒布。《決定》的貫徹執行,必將加快衛生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在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衛生組織建設

新中國成立四十多年來,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各類醫藥衛生組織逐步建立健全起來,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組織體系,成為貫徹執行衛生工作方針,開展各項衛生工作維護人民健康的業務實體。其中主要包括衛生行政組織和醫藥衛生業務組織。

一、衛生行政組織

衛生行政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權機構中主管衛生行政管理的工作部門。建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即衛生部,由李德全女士任部長,醫學專家賀誠任第一副部長。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衛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醫治舊社會遺留給人民健康上的創傷,防治危害最大的急性傳染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為組織進行各項業務工作,衛生部設置了保健防疫、醫政、婦幼衛生、計劃檢查、衛生宣傳等局、處,以及全國衛生科學研究委員會等機構。在有計劃地進行國民經濟建設時期,衛生部的主要任務是:在農村繼續大力防治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等疾病;在有計劃地發展醫療衛生組織的同時,加強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衛生工作。隨著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的深入貫徹,衛生部設立了衛生防疫、醫療預防、中醫、婦幼衛生、醫學教育、藥政管理、保健、計劃財務等司、局,基本上形成了適應工作開展的衛生行政管理體制。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期間,衛生部各業務司、局被全部撤銷,僅成立一個「業務組」綜管全國衛生工作,結果造成職責不清、分工不明、管理混亂,給衛生事業帶來嚴重的損失。

1976年10月,十年動亂得以結束,衛生事業開始復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的重點要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衛生部的主要任務和職責是:根據黨和國家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管理全國衛生事業,開展防病治病工作,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加強各項業務工作的領導,衛生部重新恢復了正常的建制。1982年,根據中央國家機關實行機構改革的精神,衛生部的組織機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精簡,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中央保健委員會辦公室也設在衛生部內,由部長或副部長參加該組織的領導工作。

1986年1月10日,國務院召集會議,討論了中醫藥問題,對發展中醫事業,決定設立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管理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由衛生部代管。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衛生部中醫司遂即撤銷。1988年5月3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原屬國家醫藥管理局管理的中藥部分劃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由衛生部歸口管理。任命衛生部副部長胡熙明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成立,把中醫和中藥工作統管起來,使中醫藥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加強了內涵建設,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質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隨著體制改革的發展,國務院機構改革繼續進行。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要求政府機構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適,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職能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1988年11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衛生部「三定」方案。(定職能、定機構、定編製),確立衛生部為國務院綜合管理全國衛生工作的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法規、綜合計劃、監督協調工作,對全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防病治病工作,統籌規劃,實行宏觀管理,對直屬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至地區(市)、縣、各級政府的衛生廳、局、科等衛生行政管理機構,一般都是根據衛生部所設的業務司、局結合各地衛生工作的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局、處、科(股),分管各項業務工作。在縣以下的鄉(鎮)人民政府,一般都設有衛生助理員或文教衛生助理員,負責管理本鄉範圍內的衛生工作。

二、衛生業務機構

1949年以前,中國醫療衛生機構很少。據統計,1949年全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計有3670個,(衛生人員總數為54.44萬人),其中大小醫院2600所,門診部(所)769個,其他如療養、專科防治、婦幼保健、醫學研究等單位,只有幾所或幾十所。就是這些很少的衛生機構也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如上海市共有各類醫院153所。廣大農村大都處於缺醫少藥以至無醫無藥的狀況,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得不到醫療衛生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不僅衛生工作制定了指導方針,而且舉辦了各類衛生機構,培養和壯大了專業衛生隊伍。到1995年全國衛生機構總數為19.01萬個,衛生人員總數為537.34萬人。

鑒於廣大農村在解放前處於嚴重缺醫少藥狀態,因此,黨和政府一直把農村衛生建設作為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即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對鄉衛生院的工作給予指導,鄉衛生院對村衛生所給予指導和支援。早在六十年代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已建立起來,近年來,隨著衛生改革的發展更趨完善。縣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和鄉鎮衛生院的建設也得到加強。

醫院建設在醫療衛生事業中佔有投入最大的事業單位。1995年,遍布全國城鄉和工礦企業等部門的醫院有6.78萬個。40多年來,不僅醫院的數量有了很大發展,而且醫療設備更加完善,醫療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在醫院中,綜合性醫院數量最多,其中有些規模較大、設備良好,專科齊全,醫療技術水平較高,有的成為省、自治區、市、縣或部門的醫療中心。此外,還設立了專科醫院、教學醫院、職工醫院、中醫醫院、療養院等。

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加強疾病預防工作,衛生防疫機構從無到有,得到較快的發展。到1995年,衛生防疫站已達3629所。此外,還有重點地建立了一些防治人專雜病、地方病、寄生蟲病、職業病的專科防治所。

發展婦女兒童保健事業是中國衛生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婦幼保健組織建設上,中央及省、市衛生行政部門都有婦幼衛生機構。在婦幼衛生醫療保健方面,除綜合醫院設有婦產科兒科外,全國各地建立了婦幼保健院、所、站,以及婦產醫院、兒童醫院。

為發展醫學科技事業,國家十分重視建立和健全各種醫藥衛生科研機構,全國獨立設置的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在建國之初只有四個,總工作人員數僅有300人,到1993年增加到436個,工作人員總數為39100多人。此外,還有數百個附設性的醫學科研機構,它們是附屬於一個醫藥院校、醫院或衛生防疫站的科研機構。這些附設性的機構,也是醫藥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國衛生組織建設,在五十年代初期是參照前蘇聯的做法,並吸取建國前革命軍隊和根據地開展衛生工作經驗,結合工作實際需要進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發,推動了經驗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隨著政府部門的體制改革,職能的轉變,衛生部的組織機構也刊物了相應的調整,並逐步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工作效能有了新的提高。

衛生組織是適應工作任務的需要而建立的,同時,根據事業的發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使之更加完善。如根據衛生工作方針和黨的中醫政策,進一步做好中醫藥學的繼承發揚工作,加強中醫藥的管理,發展中醫藥事業,1986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88年又改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而使中醫藥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再如,為了加強全國衛生防病工作的技術指導,發展我國預防醫學,1986年衛生部成立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

隨著改革開族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衛生改革必將深入發展,衛生體制不斷完善,衛生組織建設則更加合理,效率更加提高,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衛生事業中,中國的衛生組織建設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中醫政策和中醫工作

一、中醫政策的基本精神

中醫政策是我國衛生工作中一項重要方針政策。它的核心內容是繼承與發展傳統醫藥,其目的是發展醫藥科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中醫政策是以毛澤東關於中醫藥的一系列指示和論述為指導,經過幾十年的實踐,不斷豐富發展。中醫政策在建國後至八十年代,概括為「團結中西醫」,九十年代根據為「中西醫並重」。神經質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中醫政策包括以下基本要點:(一)團結中西醫,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堅持「中西醫並重」;(二)努力繼承、發掘、整理、提高祖國醫藥學;(三)團結和依靠中醫,發展和提高中醫,更好地發揮中醫的作用;(四)堅持中西醫結合,組織西醫學習和研究中醫;(五)保持特色,發揮優勢,積極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發展,逐步實現中醫中藥現代化;(六)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並為其發展提高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七)保護和利用中藥資源,發展中藥事業;(八)堅持中醫中藥結合,醫藥並重,促進中醫中藥同步發展與振興。

二、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中醫藥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經過一些曲折的歷程,但在黨的中醫政策的指引下,排除多種干擾,不斷前進。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中醫工作的領導,中醫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中醫藥在我國衛生工作中持位和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中醫藥統一管理體制已經確立並不斷完善,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機構不斷擴大充實,中醫特色更加突出,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中醫藥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至1994年底,全國已有中醫醫院2552所,床位23萬張,高等中醫藥院和民族醫藥院校32所,中等中醫藥學校51所,中醫藥研究機構77所,中藥生產企業910餘家,中藥經營企業3萬餘個,完成中藥產值165億元,中藥銷售總值224.6億元。全國中醫藥人員已逾百萬。基本形成了布局相對合理,學科方類比較齊全,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的醫療、教學、科研體系,和規模生產的新興中藥企業及復蓋全國的中藥經營網路。

中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國際影響不斷擴大。我國已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中醫醫療、教學和技術合作關係,中藥貿易已發展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在我國建立了7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已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3000多名針灸人員。1987年以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界氣功學會先後在我國成立,這是最早把總部設在我國並由我國擔任第一屆主席的兩個國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為實現「2000年從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積極向世界各國介紹和推廣中醫藥,並已建議各國對43種疾病採用針灸療法。到我國學習自然科學的留學生中學習中醫藥藥的占第一位,我國派出的專家學者中,中醫藥方面也是很受歡迎的。中醫藥正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三、中醫工作開展情況

新中國的中醫工作,建國初到80年代中由衛生部主管。1986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負責管理中醫工作,在此基礎上,1988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中醫中藥統一管理起來。這種管理體制更加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進一步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協調發展。現就幾項主要中醫工作的開展情況概述如下:

(一)中醫醫療工作

中醫醫療工作主要是通過中醫醫院進行的。另有少數中醫門診部和極少數中醫個體開業。中醫醫院始建於50年代中期,到1960年,已有中醫醫院339所,病床14199張,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醫醫院一般都規模小,人員少,經費不足,設備簡陋,特別是辦院方向不很明確,沒有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為了總結經驗,加強中醫醫院工作,1982年,衛生部在湖南衡陽召開了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會議,重點解決了辦院方向問題。明確要求,中醫醫院必須突出中醫藥特色,並將其作為一切中醫機構的根本方向。為適應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要求逐步實現縣縣都有中醫醫院,少數民族地區設民族醫醫院。

中醫藥特色體現在許多方面,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中醫藥的理論體系,並努力發掘中醫藥豐富的實踐經驗。中醫醫院在診斷、治療、護理、用藥、人員構成、管理方法上,都要以中醫藥為主,並積極吸收和採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互相配合,提高醫療效果。

衡陽會議以後,中醫醫院有了較大發展。作為中醫藥特色的急症和專科專病建設也有所加強。「8.5」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中醫醫院建設以內涵建設為主,以中醫醫院分級管理為基礎,以示範中醫醫院建設為「龍頭」,急症防治、專科專病建設為學術發展的突破口,使中醫醫院建設,跨上了新的台階。

中醫醫院分級管理,就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衛生服務要求,賦予醫院不同的級別,並對其規模、設備、功能、任務、人員配備、技術水平、服務質量、管理效應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中醫醫院實行全方位的科學管理。這是我國中醫醫院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當代中醫醫院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這一管理方式正在全國中醫醫院逐步展開。

示範中醫醫院建設,就是從全國選出100餘所不同層次和典型的中醫醫院進行重點建設,通過幾年努力,使之達到中醫醫院同級甲等或以上水平,成為中醫特色突出,臨床療效顯著,隊伍結構合理,醫院功能健全,管理水平高,群眾信譽好,名符其實的先進中醫醫院。1991年選出121所中醫醫院為重點建設單位。1993年開始分批驗收,合格均授予「示範中醫醫院」證書和標牌。

為加強中醫專科建設和中醫急症工作,1983年9月、11月,衛生部先後發出了關於加強中醫專科和中醫急症工作的意見。要求從機構建設、人才培養和開展學術交流以搞好中醫急症用藥的生產,供應和調製等方面進行加強。「8.5」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決定在全國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一批具有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體現中醫藥在國內外本領域學術領先水平的中醫專科(專病)醫療中心、急症醫療中心、中藥製劑和劑型改革基地,使醫療、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形成學術發展的「龍頭」。目前,已有31個中心和基地建設單位,並正在發揮「龍頭」作用。

中醫急症工作近幾年發展較快。1992年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了「中醫急症獎勵基金」,組織專家編寫了「中醫急診學」,修訂了《中醫急症診療規範》(第一輯),推出了中醫急症必備中成藥15種。

農村中醫工作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探索農村中醫工作政策、模式和管理經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1990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分期分批建立農村中醫工作試點縣。試點周期一般為五年。經過五年的努力,要求達到:由點到面逐步發展,建立健全農村三級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網路,達到農村中醫醫療服務分布合理、功能健全、中醫預防保健、康復與醫療配套,人才培養適應事業發展,基本滿足農村居民對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的要求。目前已有32個縣正在進行試點,並已取得明顯成效。

(二)中醫藥教育工作

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是繼承發揮福醫藥遺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採取多種方式培養中醫藥人才。

採取傳統的師承方式培養中醫藥人才。這一方式分兩種層次,一是普及型的,即一般中醫藥師傅帶徒。這一方式目前已不太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只在部分農村還在進行。一種是提高型的,主要是為了繼承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培養新一代的名中醫師,名中藥師,即名師帶高徒。1990年6月,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作出《關於採取緊急措施做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決定》,就是採取這種師承辦法,從全國範圍內選出500名有獨到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藥專家為指導教師每人配備1、2名理論和實際均有一定基礎的中年助手為繼承人,以三年為期,制定計劃,簽定協議,嚴格考核,以師承方式繼承。第一批學員已學習期滿,正式出師。

舉辦高中等中醫藥院校,培養新的中醫藥人員。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各辦了一所中醫學院,培養中醫師。其後,各地相繼辦了一批中醫學院。中醫學院學制一般為五年,重點中醫學院學制6年。1992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言短所中醫學院校舉辦七年制本科和雙學士學位。中醫藥專科從50年代後期開始舉辦,學制三年。中等中醫藥學院從50年代中期開始舉辦,學制三年。

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開始主要是舉辦西醫學習中醫班進行培養。1978年後,除繼續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外,有的院校還招收了中西醫結合研究生。目前我國已培養了中西醫結合人員五萬多人,中西醫結合博士76人,碩士1109人,並湧現了一批中西醫結合專家。

舉辦繼續教育和函大、夜大、自學考試、崗位培訓等成人教育,培養提高在職中醫藥人員。

1982年4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了全國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中醫學院要以繼承發揚中國醫藥學為辦學方向,培養德智育全面發展的中醫人才,並要求沒有中醫學院的省、市,要創造條件儘快辦起來。

近幾年來,中醫藥教育事業,本著「堅持方向,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改善條件,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的原則,圍繞教育質量的提高,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加強了某些短缺和農村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注重適用性人才和高層次人才。

目前,我國中醫藥教育,由傳統的師承教育發展到以院校教育為主體的多種教育形式並存的格局,改變了單一化的中醫教育結構,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學科、專業方類基本齊全的辦學體系,本科專業已達17個,已有中專、大專、本科、專科、七年制、雙學位、碩士、博士、博士後等教育層次,同時發展了中醫藥傳統教育,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在職崗位技術培訓,以及中醫藥函授、夜大、自學考試等成人學歷教育,編寫中醫藥規劃教材38篇。40多年來,中醫藥院校教育共培養了大中專畢業生8萬餘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500人,西學中8000餘人。

(三)中醫藥科研工作

開展中醫藥科研工作,是繼承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發展醫藥科學的關鍵措施。根據黨中央指示,1955年衛生部在北京成立了中醫研究院(1985年後改稱中國中醫研究院),從全國選調了一批名老中醫和一批西醫骨士,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的中醫研究工作。其他一些省市也相繼建立了一些中醫研究機構,一些中醫藥院校和中醫醫院,也根據本身條件,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幾十年來,中醫藥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目前,中醫藥學科從建國初期的幾個發展到21個,有6個列入國家重點學科。據不完全統計,中醫藥科研成果,從1978年到1994年共獲得部局級科技進步獎勵500餘項,國際獎勵20餘項,還原青蒿素被評為1992年國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及針刺麻醉繼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人工牛黃、人工合成麝香研製成功並投入生產,冬蟲夏草深層發酵,甘草的人工種植,為資源利用開闢了新的途徑;全國資源普查的成功,為資源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中醫藥在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病及中西結合治療多臟器衰竭急腹症等理論和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中醫醫史文獻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中醫藥科研方面著重抓了以下工作:

(1)認真貫徹科技方針政策,提高科技意識

(2)抓規劃、促攻關。根據中醫藥科研以應用研究為主,同時加強開發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原則,以防治重大疾病中的科技問題,中醫基礎理論、中藥生產、加工、劑型改革等重大問題,分別輕重緩急,提出規劃,組織力量,協作攻關,每年召開評審會,進行評獎。

(3)加強機構建設,根據突出重點,兼顧一般,中央與地方相結合,合理布局,分類指導的原則,在過去建設的基礎上「8.5」期間重點抓一個中心,七個科研基地,六個重點實驗室和三分之一省級科研機構的建設,使之達到機構健全,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承擔國家重要科研任務。

(4)大力培訓科技人才,除在學校重點加強科研基本知識訓練外,主要採取分期分批輪訓辦法,進行在職培訓,少數組織出國進修,重點培養科技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5)組織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科技成果推廣基金」,採取供需洽談會、科技成果推廣學習班等形式,推廣科技成果。許多地方還加強了種工貿相結合的體制,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進行課題研究,促進了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進步,使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中西醫結合科研,是我國衛生工作的獨創,它是在西醫學習中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由於中西醫學互相滲透,取長補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已建立省市級中西醫結合醫院28所,在基層上還建立了一些專科專病。中西醫結合科研機構已有17所,並獲得了一些中西醫結合研究成果。中西醫結合學會有3萬多名會員。

(四)繼承發揚民族醫藥學

民族醫藥學是我國醫藥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藏醫蒙醫維醫傣醫有悠久的歷史和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北瑤、朝鮮、哈薩克、白等民族也都各界有豐富的醫療經驗。各少數民族醫,充分運用本區的藥物資源,採取適合當地情況的醫療方式,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方面,有不少獨到的經驗,深深當地群眾的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各少數民族地區,在恢複發展民族醫藥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醫療所,有的在綜合醫院內設立了民族醫科(室),普遍舉辦了學習班、進修班,或在衛生學校中設立民族醫班,培訓民族醫藥人員。內蒙、西藏、新疆還先後開辦了民族醫學院校,培養民族醫師。各少數民族地區還搜集、整理、出版了一些民族醫藥書籍。內蒙、西藏、新疆還組織力量編寫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分卷)、(藏醫分卷)、(維醫分卷)。

1983年,衛生部、國家民委聯合發出《關於加強民族醫藥工作的意見》,1984年,兩部委又聯合召開首次民族醫藥工作會議,強調要從以下方面加強民族醫藥工作:

(1)提高發展民族醫藥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

(2)加強民族醫療機構的建設,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民族醫藥工作隊伍;

(3)加強民族醫藥的發掘、整理,提高工作;

(4)積極解決民族醫用藥問題。近幾年來,民族醫藥發展較快,目前全國已有民族醫藥人員10442人,民族醫醫院121所,高等民族醫藥院校3所,民族醫藥研究機構15所,共獲得民族醫藥科研成果283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了4個民族藥製藥中心。

新中國中醫藥事業,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和全體中醫藥人員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績。隨著中醫藥隊伍的不斷壯大,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中醫藥必將為保護人民健康,為發展醫學科學作出更大的貢獻。

藥政管理工作

一、概述

(一)藥政管理的內容

藥政管理是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國家的政策法令和防病治病的需要,對生產、供應、使用和進口的藥品進行監督與管理,並對違反藥政法規,制售、使用有害人民健康的偽劣藥品進行嚴肅處理,以保證人民用藥的優質、安全和有效。藥品是指用於預防、診斷、治療人的疾病,或用於計劃生育,並規定有適應範圍、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西藥品及其製劑、生物製品血液製品放射性藥品等。我國藥政管理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內容:1、制定與修訂藥政管理法規並監督實施;2、制定和頒布藥品、醫用生物製品和生物材料的法定標準;3、審批新的藥品、醫用生物製品、生物材料和進口藥品、醫用生物製品、生物材料;4、組織藥品、醫用生物製品和生物材料的評價工作;5、核發藥品、醫用生物製品和生物材料的生產、經營、醫院製劑的許可證;6、對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的藥品質量進行監督檢驗工作及開展GMP認證工作;7、制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8、會同有關部門管理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毒性藥品和放射性藥品;9、對醫院藥劑科製劑的質量管理和開展臨床藥學工作進行監督;10、負責藥品宣傳管理;11、對違反《藥品管理法》及有關藥政法規的行為追查責任,執行行政處罰;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提請司法部門依法處理;12、組織培訓藥政、藥檢幹部。

(二)新中國藥政管理機構的發展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成立後,在醫政局內設藥政處,下設藥政科、企業科、供應科。1953年,衛生部成立藥政司,下設藥政科、生產供應科和中藥科,人員增至20餘人。1957年,中國藥材公司與藥政司合併,在衛生部內成立了藥政管理局。1963年,藥材公司回歸商業部領導,藥政管理局仍歸衛生部領導。至1995年,衛生部藥政管理局已設有綜合監督、標準註冊、中藥、生物製品、特殊藥品管理、醫療器材管理等6個處,人員編製為30人。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均設立藥政管理處。地、市、自治州(盟)設有藥政科(處);許多縣(旗)設藥政管理科(股)或專職藥政人員。為確保藥品質量,1950年8月建立了衛生部物食品檢驗所,隨後又建立了衛生部生物製品檢定所,1961年兩年登工,成立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後改為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地、市、州(盟)和部分縣(旗)也設立了藥品檢驗所。至1995年全國共有藥品檢驗機構1200餘所,藥檢人員13,000餘人。

為加強藥品標準工作,1993年將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作為衛生部直屬單位,並設立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辦公室和衛生部藥品審評中心,掛靠在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內。此外還設有衛生部藥品監督辦公室、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和中國藥品認證中心,掛靠在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二、建國以來至1984年的藥政管理工作

1949年11月至1984年9月《藥品管理法》頒布以前,藥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麻醉藥品、毒劇藥品的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舊中國遺留的鴉片煙毒成癮者約有2000萬人,中央人民政府即著手開展全國範圍的禁毒和麻醉藥品管理工作。1950年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於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嚴懲毒犯、燒毀鴉片,限期戒除吸毒者,至1952年在全國範圍內消滅了吸毒禍害。1950年11月衛生部公布《管理麻醉藥品暫行條例》,規定了醫療用麻醉藥品的管理辦法。

(二)進口藥品及國內藥品的質量監督

從1949年到1952年,加強對進口藥品的檢驗。當時檢出的不合格率達31.4%,為外貿部門的退貨索賠提供了依據,避免了經濟損失,也保證了人民健康。1956年衛生部組織了藥品檢驗巡迴工作組,對各地藥品檢驗工作進行檢查,組織技術交流。1960年召開了全國藥檢工作座談會,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提高藥品質量的指示,確定了藥檢工作任務及中西藥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工作。

(三)中藥質量管理

1953年,衛生部組織編製《中藥材手冊》,總結繼承中藥的傳統鑒別和炮炙經驗。1958年10月,國務院發出《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提出實行就地生產、就地供應的方針,同時保護和有計劃地發展「地道藥材」;積極地有步驟地變野生動、植物藥材為家養家種;並加強中藥材經營。1962年,加強中藥飲片炮炙和中成藥生產的質量監督工作。1984年5月,衛生部與國家醫藥管理局取締18種偽劣藥材。

(四)藥品標準及藥典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選聘知名的醫藥專家72人,組成藥典編纂委員會,由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任主任委員。《中國藥典》(1953年版)收載531種藥品,其中製劑213種。後經幾年的修訂,於1965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收載中藥材446種,中成藥197種,收載西藥及製劑667種。後又編訂《中國藥典》1977年版和1985年版。此外,1963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1963年版),收載西藥174種。還有27個省、市、自治區制定了地方藥品標準。

(五)醫院藥劑工作

建國初期,衛生部即組織醫院藥劑科,開展藥物快速分析,以避免發藥差錯。1958年3月,衛生部下達了《綜合醫院藥劑科工作制度和人員職責》。1981年4月,衛生部頒發《醫院藥劑工作條例》,要求醫院成立「藥事管理委員會」,積極開展臨床藥學,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六)新藥的審批管理

1963年衛生部即規定了對藥品新產品的審批管理。1979年衛生部與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共同制定了《新藥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新藥由衛生部統一審批。

(七)醫藥市場的質量監督

從1950年至1952年,衛生部通知全國取締的偽藥計455種,其中國外進口的31種。中共中央書記處又於1961年5月17日作出關於加強藥品生產和質量管理問題的指示,決定由衛生部對北京製藥廠等全國17家大藥廠派駐廠代表,負責藥品質量監督檢查工作。1980年9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等部、局關於《加強藥政管理、禁止制售偽劣藥品》的報告,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開展了對醫藥市場的管理,對制售偽劣藥品者予以堅決打擊。

三、1984年至1994年的藥政工作《藥品管理法》的頒布與貫徹執行

(一)《藥品管理法》的頒布

為保證藥品質量,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維護人民健康,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於1984年9月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並由國家主席李先念頒布,自1985年7月1日起實施。《藥品管理法》的主要內容,規定了我國藥品管理法制的基本制度,即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藥品監督管理工作,並規定了藥品監督員和藥檢機構的職責;規定了開辦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單位製劑室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對新藥、進口藥品、藥品廣告等的審批管理程序;還規定了對違法者執行行政處罰、損害賠償和刑事處罰,明確了法律責任。

1985年6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執行《藥品管理法》作了重要指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藥品質量監督管理,嚴格執行《藥品管理法》,堅決取締偽劣藥品,嚴肅進行查、管、罰,對不法分子要依法嚴厲制裁。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對販賣假藥、販賣毒品從重從快處理。衛生部也發出查處假藥的緊急通知。從而在全國出現了執行《藥品管理法》、查處假劣藥品的高潮,有效地加強了對藥品的監督管理,充分體現了法律的威力。

(二)《藥品管理法》執行十年的重大成就

國家領導人很重視《藥品管理法》的貫徹實施,1987年6月,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值此《藥品管理法》實施二周年之際,謹向對《藥品管理法》實施做出貢獻的同志們致意!藥品生產,質量第一,以法管藥,造福人民」。1995年5月,李鵬總理題詞:「嚴格執法,保護人民健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吳階平副委員長題詞:「強化藥品管理,確保安全有效」。

自1985年至1995年貫徹實施《藥品管理法》的重大成就,概括如下:

藥品立法逐步完善。199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衛生部頒發了《藥品管理法實施辦法》,以後衛生部陸續頒布了《新藥審批辦法》、《進口藥品管理辦法》、《藥品監督管理行政處罰規定》等二十多個管理辦法,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藥品法規體系。

建立了全國四級藥品監督管理網路。1987年,勞動人事部、衛生部下發了《全國地方各級藥品檢驗所和藥品監督員編製標準》。截止1994年底,全國已有藥政管理機構1600餘個,藥品檢驗所1953個,專業人員22380多人,藥品監督員11200人。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省、地、縣的藥品監督管理網路體系。1993年衛生部聘任了第二批國家藥品監督員79人。1985年至1993年,全國抽查檢驗藥品139萬批次,有效地促進藥品質量的提高。

查處假藥劣藥工作。全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每年堅持開展打擊制售假劣藥品的專項鬥爭。1985年至1994年間,全國共查處銷毀假劣藥品價值8億多元,查處假藥劣藥10萬餘起。其中一批大案要案得到嚴肅懲處,如1985年的晉江假藥案,1988年河南制售假人工牛黃案,及1993年山東、河南、四川、湖北四省假藥致八人死亡案等等,對其中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主犯判了無期徒刑或死刑。

根據《藥品管理法》的規定,1985年全國首次對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和醫療單位配製製劑核發了《許可證》,據1994年統計,我國已有藥品生產企業3600多家,藥品經營企業80000多家,醫療單位製劑室5000多家。

實行新藥統一審批。從1985年11月1日起,全國實行統一審批新藥,先後組成了三屆藥品審評委員會,建立了45個中西藥品臨床基地。全國已批准生產的新藥1999個,我國自行研製、創新的品種逐漸增多,如抗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鎮痛藥鹽酸二氫埃托菲血源B肝疫苗鼻咽癌診斷試劑盒人工麝香、人工牛黃、熊膽粉等。

加強進口藥品管理。我國對進口藥品實行《註冊證》制度,註冊品種400餘種,核發《進口藥品註冊證》2689個;1985年至1993年,進口藥品金額達32億多美元,檢出不合格進口藥品金額一億美元,為國家挽回了經濟損失。

加強藥品標準工作。在廣大技術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制定頒布了《中國藥典》1990年版及1995年版。1992年出版了《中國藥典》英文版。對中成藥品種進行整頓,撤銷了768個中成藥的地方藥品批准文號,淘汰了233個中成藥品種。

開展臨床藥學研究,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試點,加強對製劑管理,強化了對藥品使用環節的監督。

(三)藥政管理工作的新發展

在「八五」計劃期間,藥政管理工作不斷改革、創新,採取新的管理措施。

制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1991年由衛生部組織有關部門成立〈國家基本藥物領導小組〉。遴選原則是:臨床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藥並重。至1995年底止,共確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西藥為26類743種,中成藥為1699種。

開展癌症病人三階梯止痛療法:1993年衛生部編印了「癌症病人三階梯止痛療法的指導原則」。陳敏章部長題詞:「關心癌症患者,努力減輕患者病痛,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開展《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工作。衛生部於1988年3月頒布我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經試行後,於1992年頒布了修訂本。1994年成立中國藥品認證委員分,由衛生部組建,衛生部於1995年7月發出關於開展藥品GMP認證工作的通知,規定從1995年10月1日起,辦理證工作。

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衛生部於1989年11月成立「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察中心」,辦公室設在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內。幾年來,中心已收集了10000多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涉及國產和進口的400多種藥品。其中報告例數最多的是抗生素、抗感染藥物,佔總病例數的34.5%,其次為消化系統藥物,佔16.0%。

我國加入《麻醉品公約》。1985年6月,我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審議並決定加入《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如《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1985年,經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選舉通過,我國成為聯合國麻醉藥品委員會的成員國之一,每年由衛生部、外交部、公安部、海關總署派員組團參加聯合國麻醉藥品會議,研商國際合作事宜。《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於1988年12月19日在維也納通過。1989年9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並同意我國政府簽署該《公約》,以加強國際合作。

開展戒毒工作取得成效。為加強戒毒工作,國家採取了下列措施:(1)加強立法:1983年,我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對刑法171條補充規定:製造、販賣、運輸毒品,情節特別嚴重者,可判處無期徒刑以至死刑。1990年12月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禁毒的決定》,規定對非法販運海洛因50克以上、阿片500克以上者可判處死刑;對吸毒者予以強制戒除。國務院於1995年1月發布了《強制戒毒辦法》。(2)設立國家禁毒機構。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於1987年3月成立了由衛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和海關總團組成的「麻醉藥品管理和禁毒協調會議」,由衛生部牽頭,辦公室設在衛生部藥政局。協調會議於1988年與聯合國禁毒基金簽署合作協議,由聯合國資助500萬美元加強雲南邊境禁毒工作。國務院於1990年成立「國家禁毒委員會」。(3)加強藥物依賴性的研究、治療、康復和宣傳工作。1984年9月衛生部在北京醫科大學建立了「藥物依賴性研究中心」,1988年12月改建為「中國藥物依賴研究所」。衛生部還建立了「中國藥物依賴性治療中心」和「國家麻醉品實驗室」。衛生部於1992年建立「麻醉藥品專家委員會」,並制訂了《戒毒指導原則》。1994年還制訂了《戒毒藥品管理辦法》。

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工作:國務院於1992年10月14日以國務院第106號令發布了《中藥品種保護條例》。1993年10月,衛生部組建了由83位專家組成的「第一屆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至1995年底為止,經委員會嚴格審評,衛生部批准,已有8批373個品種獲國家中藥行政保護。

四、幾點體會

回顧建國45年來,我國藥政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真地加以總結探討,有助於藥政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必須加強藥政管理工作

這是法律賦予的責任。歷史經驗證明,藥政管理工作一旦削弱,就會導致藥品質量下降,亂產亂銷,粗製濫造,甚至非法制售偽劣藥品,危害人民健康。所以嚴格管理藥品,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國際、國內的作法,均是國家立法授權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藥政機構實行嚴格監督管理,以保護人民健康。

(二)依法管

藥品具有兩重性,管理有方,用之得當,可以防病治病;管理無序,用之不當,則危害人民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加強管理,依法堅決取締和打擊制售假劣藥品的違法犯罪活動。《藥品管理法》是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加強藥品管理的法律保障。有了法後,還必須建立健全藥政執法機構,加強各級藥品檢驗所建設,培訓強有力的藥品監督員隊伍,以及通過衛生綜合執法隊強制執行藥政處罰,做到嚴格管理,及時查處,對違法者執行行政處罰,對犯罪者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確實做到依法管藥,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保護人民健康。

(三)科學管藥

藥品的質量優劣、療效高低、安全性如何以及新藥的審批、老藥的淘汰,都要經過檢驗和臨床試用,並經藥學、醫學專家審評,才能確定。所以,衛生部門建有藥品檢驗所,對藥品進行法定的科學檢定,並建立若干個醫、藥學專家委員會進行審評把關,以使加強科學管理。

(四)加強領導

各級政府加強對藥品管理工作的領導,支持和督促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行使對藥品監督管理的職權。正如國務院1994年9月關於加強藥品管理的緊急通知中所指出的:「各級政府要建立領導任期內藥品管理狀況的目標考核制度」,從而採取有力措施,增強執法力度,深入開展打擊制售假劣藥品犯罪活動,並加強政府有關部門的配合協作,不斷提高藥品監督管理水平。歷史的事實說明,加強藥政管理工作,對於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方便、及時、保護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眚要作用。通過不斷的實踐,不斷探討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藥政管理工作,必將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做出貢獻。

衛生事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衛生外事工作是我國對外工作一個方面,其宗旨是在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導下,加強我國和各國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促進共同發展,加快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建設,為人民健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949年以來,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第一個時期

在五十年代初,我國就與一些國家簽訂了包括醫藥衛生方面的文化合作協定。衛生部也與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簽訂了衛生合作協定。這個時期衛生外事工作的重點在蘇聯、越南、朝鮮、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開展了對亞洲、拉美等國家的衛生合作和交流。交流的形式和範圍,一是與這些國家政府高級衛生行政官員進行相互訪問,參觀考察對方的各級醫藥衛生機構的工作情況和經驗,探討合作和交流的項目和可能性;二是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科學技術合作,互派醫學科學專家學者講學、交流學術經驗;聘請蘇聯醫學科學專家來我國工作,以及兩國開展科技合作中的醫學教育、醫療預防、衛生防疫、婦幼衛生、放射醫學、生物製品、製藥等方面的合作;三是簽訂醫藥衛生領域的合作協定。

通過以上的合作和交流,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了各自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二)第二個時期

六十年代初,隨著中、蘇兩國關係的變化,我國同亞非拉國家和一些西方國家建立和發展了官方和民間在衛生領域的交往。如:1962年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建立了「白求恩講座」,互派醫學專家到對方講學和訪問,1963向阿爾及利亞派遣了醫療隊。1964年開始援助一些缺醫少藥的亞非國家建設醫院、衛生中心、醫療器械廠以及小型製藥車間和生物製品車間等。

這個時期,我國積極開展了多邊對外活動,派衛生代表團和醫學專家參加一些國際衛生保健會議和國際醫學學術會議,同時也邀請一些亞非國家專家、學者來我國參加一些專業(如外科、兒科)學術會議。

六十年代中期由於「文革」動亂,使我國與各國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基本中止。

(三)第三個時期

1972年第25屆世界衛生大會恢復了我國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合法席位,我國開始了與WHO的重新合作。隨著中日、中美關係相繼正常化,我國開始並發展了同日本和西方國家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七十年代後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從而使與世界各國間的醫藥衛生工作與交流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擴大。

(四)第四個時期

八十年代是我國深入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衛生外事工作得到蓬勃的發展,取得顯著的成效,同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許多國際組織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加強了與第三世界國家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合作隨著我國對外關係的不斷發展,我國向第三世界國派遣醫療隊,進行醫藥衛生合作得到不斷加強。到1994底,我國先後向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醫療隊、專科專家組、醫療專家和國際志願人員,累計已派出13700多人次,診治病人2.1億多人次。1994年底,尚在國外工作的醫療隊員和國際志願人員1069人,分布在39個國家和地區的105個醫療點上工作。他們除擔負著為當地人民診治疾病的任務外,還在工作實踐中向所在國的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有的還參與所在單位的醫療管理工作。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援外醫療隊工作,第一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是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指導下派出的。各級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視援外醫療隊的派遣工作,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承擔了派遣援任務,積極選派優秀醫務人員參加醫療隊工作。

我國醫療隊員以白求恩為榜樣,發揚救死扶傷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不僅診治了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而且還治癒了不少疑難病症,挽救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們在進行醫療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技術,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1963~1994年來,共培訓各級醫務人員2000多名。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中,不少人不但能獨立工作,而且還能從事疑難病症的治療和協助做難度較大的手術。同時,醫療隊員也虛心向當地的醫生和其他國家醫生學習,在實踐中總結和積累了不少治療地方病、熱帶病的經驗和資料。

中國醫療隊員的醫風、醫德和醫術受到了所在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讚揚,許多國家政府給予中國醫療隊很高的榮譽,舉行隆重的儀式,向醫療隊和一些醫療隊員頒發了國家級勳章、獎狀和榮譽證書,以表彰他們為當地人民的健康和醫療衛生事業所作出的貢獻。31年來,獲得勳章和獎狀的醫療隊員達421人次。

進行高層次衛生代表團進行互訪

開拓醫藥衛生的合作關係。廣泛同世界各國高級衛生行政官員的互訪,以增進了解,建立友誼,溝通渠道,加強合作。1978年以來,我國共接待來自五大洲84個國家和地區的部級衛生代表團,我國衛生部派出部級衛生代表團出訪了8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各種政府間衛生合作協議、協定和執行計劃,為我國同世界各國官方和民間開展廣泛的醫藥衛生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礎。

重視學術交流

促進醫藥科學技術現代化擴大對外技術合作,加快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藥科學技術現代化,促進世界各國衛生事業共同發展,是我國衛生外事工作的重要任務。八十年代10年中,我國邀請外國醫藥專家來華舉辦講習班、研討會、學術報告會600多次,與會的醫藥衛生專業人員達45780人次。聘請外國客座教授390人,派出醫藥技術人員參加國外各種講習班、研討會、學術會議達2萬多人次。我國有110名醫藥學專家教授擔任國外的技術顧問和客座教授。我國與法國、德國、波蘭、義大利等國家分別舉辦了「醫學周」,互派醫學專家到對方講學、訪問,其中與法國就舉辦了10次「醫學周」活動。通過技術交流,引進了高新技術,提高了我國基礎醫學的研究水平。中醫藥學是我國的偉大寶庫,世界上不少國家對中醫藥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一些國家形成了中醫中藥熱、針灸熱。我國舉辦了國際中醫中藥講習班,召開了研討會、學術報告會。自1978年以來十年中,僅北京、上海、南京等三個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就培訓了來自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針灸醫師3000多人。同時,每年派出大批中醫藥專家和針灸專家去國外講學和進行專業指導。世界衛生組織已在我國建立了七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為國外培養了一批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在我國學習中醫藥的外國留學生,佔在我國進修自然科學的外國留學人員的第一位。

我國在燒傷、小夾板治療骨折斷肢再植顯微外科、針刺鎮痛原理、絨癌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也為世界所矚目,不少國家派進修生來我國學習、進行交流。

我國建立城鄉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以及培養農村衛生人員等方面,為除害滅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所起的作用,出引起了WHO的興趣和重視,在我國廣東省從化縣、山東省掖縣、上海市嘉定縣、內蒙古自治區科左中旗、黑龍江省綏化縣等地建立了初級衛生保健合作中心,並在舉辦了數期國際初級衛生保健講習班,培訓第三世界國家從事初級衛生保健的衛生行政官員和醫師。

注重智力開發

培養醫藥衛生技術人才人才培養是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一項關鍵性的措施。1978年以來的十年中,衛生部向世界51個國家和地區派遣半年以上的公派出國留學進修人員11500多人次,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格局,已有6580多人學成回國。

派遣出國留學進修加快了專業技術骨幹

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提高了醫療、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僅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上海醫科大學1000多名留學回國人員中,就有204人在臨床開展了508項新的診斷技術,279項新的治療方法,144項新的手術方法,其中屬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的257項。在他們主持和承擔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課題872項,有318人獲得592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科技成果獎。1978年至1989年醫藥衛生系統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95項,國家級發明獎53項,其中由留學回國人員獲得的分別佔93%和30%。

積極開展多邊合作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為我國加強和發展同國際組織的合作關係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1978年,我國與WHO簽訂了《合作諒解備忘錄》,1982年和1983年又同該組織簽訂了《基本協定》和新的《技術合作備忘錄》,從而使合作不斷加強和擴大,形式日趨多樣化。截至1994年,WHO在我國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講習班、訓練班、研討會等900多起,與我國在基礎醫藥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傳統醫學等方面建立了68個WHO合作中心,聘請我國74名醫藥學專家為WHO專家諮詢團成員,每年還邀請我國專家參加國際專業會議、講習班,資助我國技術合作經費累計達9000多萬美元,為我國培養醫藥學進修生1200多名,引進了一批先進科學研究和教學儀器設備,為我國聘請醫學專家來華講學、舉辦講習班。這些不僅加速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也為WHO及世界醫學、人類健康作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我國還加強了與聯合國其他有關機構的技術合作。從1979年開始,我國先後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初級衛生保健、醫學信息、飲水和環境衛生、實驗動物、藥物標準、診斷試劑等19個項目進行了合作,並資助我1700萬美元。這些項目已取得了成效。該署為與我擴大衛生合作項目,又資助我2190萬美元,作為新合作的13個項目執行經費。

我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衛生技術方面的合作早在1985年前籌備期間,就合作完成了兒童急救和婦幼保健試點以及創建婦幼保健示範縣、改善疫苗生產設備、冷鏈等方面的合作項目。1985~1989年,在我國與該基金會合作的第二周期中,資助我3200多萬美元,作國實施19個衛生技術合作項目的經費,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進展較快,效果顯著,其中婦幼衛生保健示範縣和擴大免疫的「四苗接種率以省為單位,已達到85%以上。為表彰我國實現這一目標,該會頒發我國衛生部防疫司「聯合國兒童生存」銀質獎章。1990~1995年期間,又資助我3540萬美元,作為新合作的12個項目的執行經費。

我與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在加強省、區、市、縣衛生保健和計劃生育以及三所醫藥院校衛生保健和計劃生育進修教育等項目方面進行技術合作,並在1985~1989年資助我530萬美元,這些合作項目實施情況,經雙方審評,認為執行率高、效益顯著。該人口基金在1990~1994年周期,又資助我905萬美元,作為擴大與我衛生技術合作項目的執行經費。

此外,與聯合國麻醉管理局、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工業發展組織等機構,也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得到他們不同程度的資助。

發掘民間合作的潛力,開拓民間合作的渠道渠道多、立項快、效益好,是國際間民間合作的特點。適應民間交往的日益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合作和交流的渠道,衛生部成立了醫療衛生國際交流中心,積極與國外民間機構協會、學會、基金會、商社、個人建立友好合作關係。1985年以來舉辦了大、中、小型學術交流會等200多次,參加的中、外學者、專家近兩萬人次,簽訂醫藥衛生科研合作和交流協議近百項,派遣中、青年醫技科研人員1000多人到國外進修學習,對提高我國醫療科技水平,促進我國醫學科學研究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積極利用外資,發展衛生事業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衛生部門引進的外資中,世界銀行優惠貸款的數額最大,迄今為止,我國已實施了7個世行貸款的衛生項目和兩個農村改水項目,貸款總額達十億美元。貸款項目復蓋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包括內容豐富,支持領域廣泛,取得效益顯著,推動了醫學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改善了項目地區農村衛生工作條件和人員的業務素質,增強了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改善了農村衛生飲水狀況,促進了人民健康。世行衛生貸款項目不僅產生了具體的項目效益,而且在宏觀上促進了我國衛生資源的籌集,支持了農村衛生、預防保健等國家衛生戰略重點的實施,發揮了中央的引導與調控作用,促進了衛生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衛生管理水平,培養了一些具有現代衛生管理知識與能力的衛生管理幹部。

建國四十多年來,我國醫藥衛生國際合作和交流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為我國醫藥衛生領域博採各國之長,培養技術人才,引進國外先進醫學科學技術和先進儀器設備,引進和利用外資開發衛生資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途徑。目前我國已同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進行著廣泛的醫藥衛生合作和交流,通過這些合作和交流,培養了不同學科、各種門類的專業人才,引進了一大批關鍵技術和先進的儀器設備,獲得各種形式的資助三億多美元,世界銀行貸款近十億美元,補充了我國衛生資源不足,改善了醫療、教學和科研三方面的條件,增強了科技實力,提高了管理水平,促進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

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對衛生外事工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只要在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引下,堅持貫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更加奮發進取,積極開拓,勇於實踐,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一定會取得新的進展和成績,為加快我國醫藥衛生科技現代化和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32 中國醫學通史現代卷 | 現代公共衛生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現代衛生工作方針與事業管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