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現代特種醫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中國醫學通史現代卷 >> 現代特種醫學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目錄

一、康復醫學

1982年衛生部指定鞍山湯崗子、北京小湯山、廣東從化三個療養院試辦康復醫學中心,此年石家莊河北省醫院建立康復醫學科,是為康復醫學機構建立的開始。

1984年出現了一個建立康復醫學機構的高潮。中山、同濟、南京、安徽、上海等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先後建立康復醫學科。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康復部建成開放。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於1984年籌建中國康復研究中心,1987年建成,成為我國當時規模最大、技術及設施最現代化的康復醫學中心。

近年來衛生部著重抓綜合醫院中正規康復醫學科的建設。在1989年12月頒發的《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的附件中有《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設置規範》,規定二級以上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指出該科為臨床科室,要與理療科分開設置,並對康復醫學科的結構及設施提出基本要求。1992年5月中國康復醫學會批准在南京召開全國性「綜合醫院建設康復醫學科研討會」,會議上交流了經驗,研討了建科方式,還提出建科工作中應注意一面爭取領導支持,一方面要搞好自身建設;要處理好康復醫學科與醫院其他科室的關係,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係,及吸收國外先進經驗與發展中國傳統康復醫療的關係。

1993年1月,衛生部又召集有關專家討論綜合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標準。結果進一步明確了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的概念,提出康復醫學科、康復醫師和治療士的認可條件,康復科工作範圍及質量控制指標以及人員設置和主要設備設置的參考指標。

中國康復醫學研究會成立於1983年,1988年改名為中國康復醫學會。為全國性一級學會,首任理事長為衛生部副部長顧英奇。至1992年成立23個省市級分會,並有13個專題或專業委員會。該會參加了國際康復醫學會(IRMA),並組團參加了1986年與1990年的第五、六次國際康復醫學學術會議。陳仲武及卓大宏兩同志被聘為國際康復醫學會顧問及執行委員,卓大宏同志並於1992年9月被康復國際(IR)推選為國際康復亞太地區醫學委員會主席。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復協會成立於1986年,1988年改名為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簡稱康復協會,理事長為汪石堅。該會至1992年設有8個專題或專科康復研究會,會員6000餘人。歷年來在推動康復方面的研究和學術交流、組織各方面專家為殘疾人辦實事,出版書刊、培訓康復人才及宣傳康復工作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

中華醫學會於1985年在理療學會的基礎上建立了「物理康復學會」,其全稱為「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中華醫學會的有些分科學會如神經精神科學會於1991年建立了神經康復學組,說明康復醫學與其他醫學學科之間的交流滲透已達到一定的深度。

從1984年中國康復醫學研究會編寫出版第一部大型參考書《康復醫學》起,至1992年自行編寫出版約15種,其中較重要的有《中國康復醫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康復醫學》、《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實用康復醫學》等。翻譯或編譯書籍十餘種,其中較重要的有Rusk的《康復醫學》、《克氏康復醫學》,日本的《康復技術全書》、《康復醫學診療手冊》等。

我國政府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制定了一系列的立法和規章制度,使康復醫學的發展有了法律基礎和可遵循的原則及具體指導,從而得到極大的促進,最重要的文件有:1.《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在1990年12月公布,由國家主席簽署的重要立法。2.《康復醫學事業八五規劃要點》衛生部、民政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於1991年7月聯合發布的5年工作規劃綱要,目的在「力求在較短時期內使康復醫學工作能逐步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並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文件中對八五期間康復醫學事業的基本任務和具體目標以及政策和主要措施作了詳細規定。3.《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是衛生部於1989年12月頒布的重要文件,目的在實現醫院正規化,提高醫院素質及醫療服務質量。其附錄中有對各級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基本要求及原則性建議。

二、老年醫學

我國現代老年醫學工作起始於五十年代中期,195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先成立了老年醫學研究室,同時北京醫院武漢醫學院等開展了長壽調查,為起步階段付出了巨大貢獻。而有組織的研究是196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一屆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制定了發展規劃,統一了標準,為我國現代老年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十年浩劫使我國老年醫學的研究停頓了十多年,直到1978年才重新開始,在中南、東北、華東等地區的群眾性組織迅速發展,紛紛成立了老年醫學會及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先地方後中央的形式,於1981年10月在廣西桂林召開了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老年醫學學術會議,建立了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1982年首次出版《中華老年醫學雜誌》。1986年成立了全國老年醫學學會。

我國老年醫學研究現狀與進展:

老年基礎醫學的研究現狀與進展:於1985年在全國4省4市開展中國健康老年人體解剖測量正常參考值的研究,包括身高、體重、指距、胸圍腹圍、體表面積、皮下脂肪厚度、部分失牙均數、全口失牙(%)。還有中國老年人生理正常參考值測量的調查包括體檢血壓脈搏、實驗室測量血常規血沉血清蛋白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免疫功能等項目。衰老機制的探討包括微量元素與衰老的研究。

老年臨床醫學的研究現狀與進展老年常見病以心血管病、呼吸系、腫瘤腦血管病消化系病為多。老年高血壓病的動態血壓觀察,高血壓直立性低血壓反應、高血壓八年隨訪併發症腦梗塞腦出血為多,老年高血壓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的研究。老年冠心病並發無痛性心肌梗塞隨增齡而上升,血液流變學的研究為臨床抗凝治療提供依據。呼吸系統以老慢支阻塞性肺氣腫呼吸衰竭為主要疾病。隨著B超CT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老年人肝囊腫肝海綿狀血管瘤檢出率上升,老年人癌腫以肺癌結腸癌、[胰腺癌]居多。死因依次為呼吸、心血管、腫瘤、腦血管及膽道疾病為多。

老年預防醫學研究現狀人口老化的研究,1983年成立中國老齡委員會。1990年全國老年人佔全國總人口8.59%,預測2025年將增至20%。1987年人口抽樣調查約3.6萬人次,對老年人性別、婚姻、生育、文化、家庭、經濟、就業、健康、營養、生活、居住等作了定量分析。1987年全國抽樣調查,老年殘疾人數佔21.9%。近年並開展了老年心理學老年康復學的研究。何慧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口地圖集》,對我國老年人文化、職業、婚姻、長壽老人分布、疾病、運動、教育等進行了分析,為開展我國老年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依據。從1984年以後,由一般健康調查轉入對常見病、危害嚴重病專題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三、運動醫學

我國運動醫學是在五十年代發展起來的。1957年各地體育學院與醫學院相繼成立了運動醫學教研室;1958年國家體委建立了體育科學研究所,其中設有運動醫學研究室;1959年北京醫學院運動醫學研究所成立,隨後一些地區也相繼建立了運動醫學研究所。1978年中國運動醫學學會成立,並於1980年加入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多年來,我國體育科學學會曾派百餘名專家出國參加各種運動醫學學術活動。1992年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在香港舉行運動醫學科學大會,我國派出由20人組成的代表團出席會議,並交流了學術論文。1993年國際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又舉辦了「第二屆北京國際運動醫學學術報告會」,大會邀請了我國12位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人。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51人出席了會議。大家讚揚我國新人輩出,尤其對一大批研究生的論文報告,報以極大的興趣。

除國家一級水平的運動醫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部分省市級的運動醫學研究項目與科研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如青海省體育科學會運動醫學學會成員參與組織高原訓練的研究成果,為高原訓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該成果在廣島亞科會報告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為推動雙邊和多邊的國際學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際奧委會規定:「某些基於藥理作用能使身體機能超常提高的藥物,儘管這些藥物是治療所必需的,也應看作是興奮劑,在比賽中嚴格禁用」。我國堅決反對使用興奮劑。近年來建立了興奮劑檢測中心,其檢測能力達國際一流水平,因而被國際興奮劑檢測中心聘為檢測參與國之一。

為了反映我國運動醫學界研究水平與特色,國家體育科學會主辦的《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為了有利於對外交流,論文摘要及文內圖表均實行中英文對照,在內容上除反映用現代醫學的方法與手段研究的成果外,還增加了中醫藥欄,刊載了運用傳統醫學中西醫結合的理論與方法,研究運動訓練和身體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醫學問題的論文,倍受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隨著運動醫學的發展,培養本專業人才已成為體育院校和體科所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從五十年代起,北京、成都、上海、西安、武漢、瀋陽等體育學院、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成都體院運動醫學系、上海體院康復醫學系、北京體育大學生物系等,相繼培養了不同層次水平的運動醫學專門人才,大大促進了我國運動醫學事業的發展。

四、法醫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47年中,法醫學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6年),迎來了我國法醫學事業的第一次發展。1950年,衛生部發布了《解剖屍體規則》准許法醫屍體剖驗。衛生部成立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設有法醫學組。1951年衛生部委託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由林幾、陳康頤教授主持開辦第一屆法醫師資進修班,為各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法醫必修課培養第一批師資。1950年衛生部召開教學大綱審定會議,陳康頤、陳東啟教授及汪繼祖副教授等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法醫學必修課教學大綱。同年,中國醫科大學在陳東啟教授領導下,著手翻譯蘇聯波沈夫著《法醫學》,於1956年出版,由衛生部指定做為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1955年衛生部又指定中國醫科大學,由陳東啟教授主持開辦第二屆法醫師資進修班;同時委託軍事醫學科學院孔祿卿和陳康頤教授培養我國第一批法醫學研究生。1956年,軍事醫學科院法醫學等調整到第二軍醫大學後,在培養研究生同時,開辦了法醫師資培訓工作。

第二階段(1977~1990年)1979年7月,《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頒布為我國法醫學的第二次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同年9月,衛生部重新發布試行《解剖屍體規則》。1980年5月,公安部發布《刑事案鑒定規則》,規定了屍體和物證檢驗的程序,鑒定的要求以及出庭作證等內容。

為了適應培訓法醫人才及實際檢案的需要,1980年3月西安學院為公安系統首先舉辦法醫進修班。中國醫科大學、中山醫學院四川醫學院西安醫學院開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

1980年3月14日,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地方性學會組織——瀋陽法醫學會,並出版了刊物《法醫通訊》。

為了適應培訓法醫人才及法醫學工作的需要,由郭景元教授主編,賈靜濤、祝永鎮、胡炳蔚、吳永駿、黃光明等著名教授編寫了《實用法醫學》(1980年),1982年他們再度合作,編寫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法醫學》分卷;鄭鍾璇、李體祥、李謙宜等主編了高等學校法學系列教材《法醫學》(1982年)。

1983年10月26日,教育部聯合公安部、司法部、衛生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太原召開了「全國高等法醫專業教育座談會」。會後,四部兩院簽了這次座談會的紀要:「關於加強我國高等法醫學專業教育的初步意見」。指出我國高等法醫專業教育現存的主要問題,並提出加強法醫學科建設,改善辦學物質條件,編寫專業教材和增加法醫必修課等重要措施。接著教育部向各醫學院校發出增設法醫學必修課的決定,並於1984年3月確定成立「全國法醫學專業教學教材工作協作組」,做為教育部領導下的全國性教學組織,其下設有法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同年7月,衛生部與教育部決定在衛生部所屬的各所院校設立法醫學專業,建立法醫學等。

1985年3月中國醫科大學、西安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法醫系宣告成立。1986年華西醫科大學、同濟醫科大學也相繼成立法醫學系,上海醫科大學成立法醫學系籌備組,每年招收法醫專業學生。華西、西安、同濟、中山相繼建法醫教學大樓。

1985年4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將「全國法醫學專業教學教材工作協作組」更名為「全國法醫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由李福海任主任。並於同年11月在洛陽召開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確定在三年內編寫出版8種法醫學專業教材:法醫學概論、法醫病理學、臨床法醫學、法醫毒物分析、法醫毒理學和刑事科學技術已經出版(第一版),其中法醫物理學、法醫精神病學至今未出版(1996)。

1985年10月27日中國法醫學會在洛陽召開了成立大會,同時召開第二屆全國法醫學術交流會,由李伯齡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1985年7月,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主辦的《法醫學》雜誌,由鄭鍾璇任主編。該所同時出版有《國外法醫學》雜誌,介紹國外法醫學動態。

1986年9月中國法醫學會主辦《中國法醫學》雜誌創刊,由吳永駿擔任主編。

1986年8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山醫科大學和中國醫科大學為首批法醫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祝永鎮、賈靜濤教授為博士生指導教師。

1987年5月,在反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國家教委確定法醫學屬於醫學中的第六門類,其中設兩個專業:法醫學專業和法醫物證專業,至今法醫物證專業仍沒有招生。

1985年1月19日~2月12日由國家教委組織有關專家教授對美國的法醫學教育與檢案制度進行了實地考察,開創了法醫學界對外交流的先河。

1987~1990年在第二發展時期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法醫學的研究工作蓬勃發展,為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法醫鑒定手段奠定了基礎。

第三階段(1990年~現在)經過兩次大的發展,公、檢、法的法醫隊伍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全國法醫學專業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

1994年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和衛生部聯合發出《關於加強全國公安機關法醫教育培訓的意見》,9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政治部公政治[1994]165號《公安機關法醫教育培訓座談會紀要》,會議回顧近十年來法醫專業教育的發展情況,對法醫隊伍建設和法醫教育培訓問題進一步取得了共識,會議研究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法醫教育培訓和法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確定了法醫學專業課程重新設置和更名,法醫學概論、法醫病理學、法醫生物學法醫學毒理學法醫臨床學、法醫毒物分析、法醫人類學、法學、刑事偵察技術和法醫精神病學10門課程。任命了第二屆法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主任。

1996年2月國家教委、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批准,西安醫科大學開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醫學專業本科段,公安部政治部、最高人民法院教育廳、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局分別向全國公檢法系統通知招生,首批150名在職法醫入學2年,13個課程合格,頒發本科文憑和給予醫學學士學位。

五、職業病學

(一)職業病學科的崛起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全國沒有一所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機構及專門從事職業病學的專業醫師。隨著工農業生產發展,1956年9月在天津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獨立研究機構「天津市勞動衛生研究室」。到1959年時,一些省、市、自治區級和某些大城市共有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機構十餘所。1970年前後,全國廿余省市均建立了職業病防治機構。文革後階段,周恩來總理提出要儘快弄清中國的公害情況,恢復了勞動衛生職業病的研究工作。1983年在全國和七個區域建立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先後在北京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職業病研究所和上海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成立了二個職業衛生合作中心。目前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已達30000餘人。近十年來培養出碩士研究生百餘名,博士研究生10餘名,1986年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學會下建立了職業病學組。

(二)專業書刊的誕生和豐富

1983年「中華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雜誌」誕生,適應了當時專業學科飛速發展的需要,對科研成果,工作經驗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學科進一步發展,但偏重於勞動衛生學。1988年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學會下的職業病學組創辦了以刊登職業病臨床、科研內容為主的「中國工業醫學雜誌」,對促進職業學科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向全國發行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已發展到近十種(工業衛生與職業病、職業醫學、勞動醫學、化工和職業病等)。

1953年張一飛編寫了「工業病學」,此後相繼有些英國、蘇聯的職業病學書籍譯成中文。1959年吳振球編寫「職業中毒」一書。1965年顧學箕等編寫了「勞動衛生與職業病」一書,本書以小量篇幅對職業病作簡要重點介紹。此後有關書刊幾乎絕跡。直到1972年,吳執中教授組織所在單位臨床部全體同志編寫了一本30餘萬字的「職業病臨床手冊」,本書只有診斷治療,缺乏理論。此後,吳執中教授根據廣大基層職業病防治人員需要一本反映我國職業病防治實踐又為實踐服務的專業書籍,發起並組織了全國各地有實踐經驗的職業病臨床工作者分工執筆,編寫了本專業的大型專著「職業病」。

(三)科學研究工作

五十年代初重點在矽肺、鉛、苯、農藥中毒的調查研究;南方高溫車間則採取綜合措施,控制中暑發生。此後,組織了全國性矽肺普查二次:1975~1958年普查近10萬餘人;1934年普查了290多萬從事粉塵作業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國矽肺發病和分布情況。此後對石棉肺等其他粉塵進行了調查。1979~1981年對五種常見毒物(鉛、苯、汞、有機磷農藥三硝基甲苯)接觸工人近100萬人進行普查;於1982~1983年對砷、苯、鉛、石棉、聯苯胺氯甲醚和焦爐逸散物(多環芳烴)等8種工業致癌物作業工作近16萬人的腫瘤發病(死亡)情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初步摸清了我國幾種主要職業性致癌物的危害情況。

天津市勞動衛生研究室在國內首先證實了有機磷酸酯類中毒的膽鹼脂酶活力學說,建立了膽鹼酯酶活力酸度計測定方法,並在研究,調研基礎上提出正常值和中毒分級標準,在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上受部嘉獎。六十年代以後在矽肺的研究方面,收集、篩選了756種中草藥和662種化學合成藥,並研究治療機理,發現克矽平具有保護吞噬細胞作用;漢防已甲素有抑制矽肺前膠原形成的作用,1978年該課題榮獲全國醫藥科學大會獎。在治療鉛、汞中毒方面,應用了中科院藥物研究所丁光生研製合成的,我國首創的中毒解毒劑二疏基丁二酸鈉,肯定了其臨床驅鉛、驅汞的效果,第一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正式報告。上海藥物化學家王秩福首先合成解磷定,經毒理學、藥理學和臨床等協作研究,證實了其解毒效果,為搶救有機磷農藥中毒做出了貢獻。

六、醫學人類學

近年來,醫學人類學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營養與文化的關係處理;現代醫療系統與當地民間傳統醫療系統的協調,醫生與病人各自文化背景的平衡,人類學家在醫療過程中角色作用的發揮等。醫學人類學在實踐中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見解是關於在醫療過程中的不同文化的協調。醫務人員應對所處地區社會群體的醫藥信仰和行為有一定的了解,並理解、尊重病人的信仰的認識,在這些信仰和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適當的醫療計劃和方式。

由於人類學被當作資產階級的科學,沒有公開提倡,發展受到影響,一些分支學科的研究幾乎成為空白。因此我國醫學人類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五十年代以後,我國大陸開展了廣泛的少數民族調查工作,整理出大量的調查報告,其中有一些是有關民族醫藥方面的資料,人類學家在這基礎上作了一些探索。此外,一些探討中醫理論的論述也觸及了醫學人類學的理論邊緣。但這些畢竟還只是零星的研究。

1986年由中國人類學學會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醫學人類學論文集》在不少方面,尤其是體質結構和社會經濟、自然因素之間的關係研究方面在國內都屬首次發表,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有關醫學人類學研究的專集,但本書的成就主要是在體質人類學方面,共收論文十七篇,內容包括:人體發育過程中的差異及原因;人體結構與產品設計中安全、舒適和健康等問題之間的關係;法醫和考古工作中對個體的鑒別;臨床醫學中識別異常個體的規範等。在《人類學學報》上也常有醫學人類學方面的研究文章,但偏重於體質人類學的理論、方法來研究醫學問題,總的說來,缺乏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研究。因此,近年來,有學者提出「醫學文化人類學」的概念,實質上還是嚴格意義上的醫學人類學的概念,只是為了強調醫學人類學不屬於體質人類學——因為醫學人類學同時研究文化人類學範疇的課題。提醒人們注意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

32 現代醫學相關學科 | 現代藥學的發展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現代特種醫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