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老年心理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又稱老化心理學。它也是新興的老年學的組成部分。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制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面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感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性格、社會適應等心理特點因年老而引起的變化。

在西方,最早較系統地闡述老年的心理問題的是霍爾,他在《衰老》一書中,以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返歸,強調在老年人中老化過程的顯著的個別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據報導,在1951~1980年的30年間發表的 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誌,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於1975~1981年僅六年間就查閱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

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隻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向。只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說來,老年心理學集中注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繫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造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腧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歷代養生學有重要影響。

又如唐代孫思邀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

近代老年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晚。比較系統地開展這方面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側重於記憶的老化研究。  

關於「老年心理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