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衛生
A+醫學百科 >> 勞動衛生 |
勞動衛生(labor hygiene),與勞動和勞動條件有關的衛生學科,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其目的是創造適合人體生理要求的勞動條件,研究如何使工作適合於人,又使每個人適合於自己的工作,使勞動者在身體、精神、心理和社會福利諸方面處於最佳狀態。因此,勞動衛生的首要任務是識別、評價和控制不良勞動條件,保護和促進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勞動衛生屬於預防醫學,是衛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職業病學和勞動保護學都有著密切聯繫。勞動衛生主要是從衛生學的角度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職業病學主要是從臨床醫學的角度研究職業因素引起的職業性損害及其診斷和治療;勞動保護學主要研究如何保證勞動者安全生產,設計具體防護措施,創造良好的勞動條件,制訂勞動保護法規,以及監督這些法規的貫徹執行。
勞動衛生起初是從研究工業生產中的衛生問題發展起來的,有的國家仍稱之為工業衛生或產業衛生,或也有國家稱之為職業醫學,其研究的內容已擴大,包括工業以外的各種勞動。
勞動條件是指生產過程、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三個方面。生產過程是指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從生產原料到成品產出的全過程;生產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和根據生產需要而布置的人工環境;勞動過程是指生產中的勞動組織、操作體位和方式,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比重。勞動條件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①生產過程中使用或生產的有害因素,如有毒物質(如鉛、汞、苯、氯氣、一氧化碳等),生產性粉塵(如石英塵、石棉塵、煤塵、皮毛塵等),異常小氣候(如過高過低的溫度、過高過低的氣壓),噪聲、振動、微波、雷射、X射線、γ射線等物理因素,以及細菌、黴菌、病毒等生物性因素等。②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如自然環境因素(高寒地區冬季露天作業時的嚴寒等)、生產流程布局不合理,有毒與無毒作業混雜安排在一個車間所致的環境污染等。③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如不合理的勞動組織及作業輪班制度,超重體力勞動,操作過度緊張,個別器官系統如視力過度緊張等。上述三個方面的不良因素,在生產情況下常同時存在,如果這些不良因素超過一定限度,又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將會引起接觸者各種職業性損害:工傷、職業性疾患、殘疾或死亡。
職業性危害因素在勞動條件中的大量存在是引起職業性損害的首要原因。按預防醫學中的三級預防原則,首先要消除職業性危害源的存在和擴散,其次是切斷或減少其與勞動者個體的接觸,再次是增加個體的健康水平,以提高抗禦危害因素的能力。
勞動中遇到的職業性危害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對勞動者產生職業性損害,這主要取決於有害因素的性質、強度,接觸時間的長短,接觸的途徑(從呼吸道、皮膚還是其他途徑進入),是低濃度、長期、慢性接觸還是高濃度、短期、急性接觸,是否事故性接觸等,此外,還與接觸者的年齡、性別、個體遺傳因素(如缺乏某些生物酶),有無職業禁忌症、營養缺乏症,個人精神因素,衛生習慣,煙酒嗜好,以及是否遵守衛生安全操作規程,堅持配戴防護用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總之,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毒害作用大小與所造成的結局,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最終取決於個體接受的有害物的有效作用劑量,目前對生物學有效作用劑量的監測主要監測接觸劑量或環境劑量。
勞動衛生學科,除涉及毒理學,統計學外,還涉及到生理學、化學、工程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種類及存在的情況隨著生產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改變,勞動條件又隨著社會經濟形勢、技術水平、國家對職業危害採取的政策、勞動者的文化水平等變化,因此,勞動衛生研究的內容和工作的重點也會隨之改變。對有些發展中國家來說,工礦企業中危害職工健康的主要職業病仍為重點防治與研究對象,如塵肺、職業中毒、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腫瘤等。有一些發展國家,在發展鄉鎮工業中,部分危害大的企業,由大城市轉到農村,鄉鎮工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後,生產人員中以婦女居多,還有一些未成年人及老齡工人,他們文化知識水平一般較低,缺乏必要的勞動衛生知識教育,這是一個重要的勞動衛生研究課題。
勞動衛生的研究工作內容、服務對象,隨著生產的發展、產業結構的改變,已擴大到整個勞動人群。在某些已開發國家和某些有條件的較大型企業里,嚴重的職業性損害已得到控制或消滅,但如鉛、汞、苯這樣的老毒物的遠期效應不斷有新問題出現,新技術的開發也會有新的勞動衛生問題出現,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即使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也會有落後的生產方式存在。因此,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有效的適用措施也是勞動衛生研究的課題之一。
關於「勞動衛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