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麻醉
A+醫學百科 >> 針刺麻醉 |
針刺麻醉,①針刺穴位以達到手術麻醉效果的新技術。簡稱針麻。它是在中國傳統的針刺治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研究成果。具有操作簡便,避免麻醉藥品的副作用,患者能在手術中保持清醒狀態,術後疼痛較輕、恢復較早等特點。臨床已較廣泛地用於一百種手術,一般認為應用於頭、頸、胸部的手術效果較好。並適用於心、肝、肺、腎功能不全,以及體衰和休克患者。臨床操作時,根據手術部位、手術病種等,按循經取穴、辨證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選取適當穴位。針刺後可手法運針,也可採用電針和穴位注射的方法刺激穴位。有時也適當使用少量輔助藥物,如鎮靜、鎮痛、局部麻醉或可影響中樞神經遞質的藥物等。針麻目前仍存在鎮痛不全,肌肉鬆弛不夠和內臟牽拉反應等問題,尚待進一步提高。
②針灸著作。《針灸麻醉》編寫小組編。共八章。本書中較系統地介紹有關針刺麻醉的具體內容,對我國針刺麻醉科研成果進行了初步總結。對於針麻簡史、特點、理論、方法、常用穴位、針麻在各種手術中的應用以及幾種常用的電針麻醉儀等,都分別作了論述。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針刺麻醉
acupuncture anesthesia
簡稱「針麻」。是根據手術部位、手術病種等,按照循經取穴、辨證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則進行針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後在患者清醒狀態下施行外科手術的一種麻醉方法。針刺麻醉是繼承和發展中醫學所取得的一項新成就,也為應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經絡理論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根據針刺具有鎮痛和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通過對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能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的一種麻醉方法。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擾少、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術後傷口疼痛輕等優點,但尚存在鎮痛不全、肌肉鬆弛不夠滿意等問題。
將針刺入經穴,經過一定的手法和誘導時間,發揮針刺的一系列調整作用,特別是鎮痛作用,以適應各種手術的麻醉技術。中國針刺麻醉始於1958年,1971年後傳到國外,已有不少國家相繼使用,並獲得初步成功。
目錄 |
簡介
【針刺麻醉的特點】
②鎮痛快,使用安全,適應範圍廣。
③患者始終處於清醒狀態。
④術中生理干擾少,便於術後康復。
【針刺麻醉的不足】
【針刺麻醉主要適應】
①對麻醉藥物過敏者。
②肝、腎、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邁體衰不能接受麻醉藥物者。
③病情診斷明確、無需廣泛探查者。
④願意接受針麻,耐痛能力較好而不肥胖者。
⑤有接受針刺並能發揮針刺調整作用者,術前要做好針麻效果預測。
【針刺麻醉的禁忌】
①凡針刺治療中視為禁忌者。
②懼怕針刺,術前預測針刺效果欠佳者。
③ 精神系統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及神經系統損壞性疾病。
④ 診斷不明,需做術中廣泛探查者。
⑤病灶局部廣泛粘連,手術複雜者。⑥顧慮重重,經反覆解釋仍不能排除精神緊張者。
【臨床上經常使用的針刺麻醉的兩種類型】
①單一針刺麻醉:應用單一的方法刺激經穴,如針刺、電極板、雷射、指壓、穴位注射等。
②針刺複合麻醉:應用針刺麻醉為主,同時配合另一種藥物麻醉方法,也稱針刺平衡麻醉。如:針刺-硬-膜外複合麻醉,針刺-氣體吸入麻醉等。
麻醉中常規用鎮痛、鎮靜藥物相配合,不作針刺複合麻醉論。另外,還可按所取經穴部位不同而分為針刺麻醉、耳針麻醉、頭皮針麻醉、唇針麻醉及面針麻醉等。如按穴位刺激方法不同又可分為手法針刺麻醉、電針麻醉、穴位注射麻醉、指壓麻醉、雷射穴位照射麻醉。
針刺麻醉的作用
(1)鎮痛作用;(2)抗內臟牽拉反應的作用;(3)抗創傷性休克的作用;(4)抗手術感染的作用;(5)促進術後創傷組織的修復的作用。
針刺麻醉的方法
【術前準備】
手術前,參加手術的醫務人員就病人的病情、病史、思想情況一起進行分析討論,統一認識,確定針麻手術方案。充分估計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準備採取相應的措施。由於針麻手術時病人處於清醒狀態,因此,在術前須將針麻的意義、特點、方法、過程和效果向病人作介紹。同時把手術過程可能有的不適感覺等向患者講清楚,使其有思想準備,並了解如何進行配合(如開胸時做深呼吸等)。還可在術前在患者身上選穴進行1~3次試針,以了解"得氣"情況和對針刺的耐受力,以便在手術時採用適當的刺激方法給予適當的刺激量。
【選穴】
選穴原則 選穴以容易得氣(以酸脹重的感應為佳),不痛,不出血,病人體位舒適,術者操作無影響為原則。 2.2.2 體穴選擇 選用十四經穴為主。具體選法有三種:
① 循經選穴:根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論,選取與切口部位、手術臟器聯繫密切的經絡腧穴。例如拔牙選手陽明合谷、三間穴;腹式輸卵管結紮選三陰交、太沖穴等。
② 近部選穴:選用手術附近部位的腧穴。例如拔下牙選頰車、大迎穴;剖腹產選帶脈穴等。
③ 按神經學說選穴:常用的選法主要有如下兩種:一是同節段(或近節段)選穴,例如甲狀腺手術選扶突、合谷、內關等穴;二是按神經干分布選穴或直接刺激神經干,骨科手術應用得較多。例如選極泉穴或臂叢穴(腋窩腋動脈搏動處的兩側各刺一針)進行某些上肢手術;刺激第三、四腰神經、股神經、坐骨神經等進行某些下肢手術;在顴 穴刺激三叉神經第二支,進行某些頭部手術或顱腦手術等。
耳穴選擇 耳針選穴方法有如下三種
① 按臟象學說選穴:例如"肺主皮毛",切皮和縫皮時可取肺穴;"腎主骨",骨科或胸腔手術切肋骨可選腎穴;"肝開竅於目"眼科手術可取肝穴等。
② 按手術部位選穴:例如闌尾切除術選闌尾穴;肺手術取肺穴;膽囊手術取膽囊穴等。
③ 按照耳穴的神經支配和解剖生理學選穴:例如腹腔內臟手術選口穴、耳迷根穴,因是受迷走神經支配。把腦、下腳端等穴作為常用穴,能提高鎮痛效果和減輕內臟反射,是根據其生理作用為指導的。 以上三種選穴法可單獨選用,也可配合運用。
【刺激方法】
① 手法運針:體針常用捻轉或捻轉結合提插的手法;耳針只能捻轉,不能提插。運針頻率每分鐘120~200次為宜,捻轉角度一般是90~360度間,提插幅度在5~10毫米間。要求始終處於"得氣"狀態。 手法運針應均勻穩定地進行,這是針麻的基本功,它可以根據術者指下感覺調整刺激強度。同時因設備簡單,對在偏遠農村、戰時環境開展針麻有重要意義。
② 電針:操作方法同電針療法。針麻一般用密波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刺激強度為宜。
③ 水針:選穴方法同體針。常用藥物有維生素B1、冷度丁、10%葡萄糖注射液,當歸注射液、延胡索注射液等。度冷丁可用生理鹽水稀釋。本法常和手法運針或電針配合使用。 其他還有指壓穴位麻醉,器械壓迫法麻醉,電極板麻醉等方法代替針刺。
④誘導和留針:在手術開始前,對穴位預先進行一段時間刺激,稱為誘導。誘導時間一般在20~30分鐘左右。可分普遍誘導和重點誘導兩種,前者是對所有穴位按照穴位處方順序進行普遍運針,時間稍長;後者是對重點穴位進行運針,在術前五分鐘進行。手術過程中刺激一般須較輕;但對某些敏感部位,手術時可加強針刺感應;某些手術刺激較輕的步驟,可暫停運針或通電,予以靜留針。例如腦外科切開腦膜後就可靜留針一段時間。
針刺麻醉的臨床效應
幾乎各種類型的手術如顱腦、五官、頜面、頸部、胸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後採用過針麻,其成功率一般可達80%~90%左右。但在不同的手術中,針麻的效果不盡相同,根據全國顱腦、青光眼、甲狀腺、肺、胃、子宮等臨床上萬例的統計,可將針麻效果分為三類:
【第一類】
針麻效果穩定,並已通過省市和部級成果鑒定,有一定規律可循,可以推廣的手術有甲狀腺手術、前顱凹手術、頸椎前路手術、剖腹產手術、拔牙術、輸卵管結紮術、肺切除術。
【第二類】
針麻可作為一種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穩定的手術,或已接近效果鑒定的手術,如上頜竇根治術、闌尾切除術、子宮切除術、斜視矯正術、胃大部切除術等。
【第三類】
針刺麻醉的缺陷
作為一種臨床麻醉方法來說,針麻還存在著鎮痛不全、內臟牽拉反應較重和腹壁肌肉緊張等不足之處,有時需要採取適當的藥物予以輔助。同時也存在取穴多、誘導時間長等困難,同時存在個體差異,使得其目前沒有在臨床上廣泛開展。
針刺麻醉發展簡史
【起源時期(1957以前)】
在我國應用針灸方法消除或減輕各類疼痛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就是採用灸法治療各類痛症。從針灸醫學發展史可以發現,針灸不僅廣泛地治療疼痛性疾病,而且還逐步的被用於抑制和預防某些損傷性疼痛,並顯示出卓越的效果。但針灸醫術跨進現代外科手術室的大門,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
【奠基時期(1958 -1966年)】
1958年,全國掀起了學習中醫、針灸的熱潮。由於針灸療法簡便有效,所以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海等有關單位把針麻應用於外科手術,並且取得了成功。從此掀起了「針麻」熱潮。
到1959年底,全國12種公開發行的醫學雜誌報導了30篇針刺麻醉手術的文章。針麻手術涉及臨床各科90餘種病症,到了1966年初,全國已有十四個省市開展針刺麻醉,並完成8734例針刺麻醉手術,涉及到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骨科等。通過較廣泛的實踐和較深入的觀察,初步總結出了針刺麻醉一些規律。
【形成時期(1967 -1979年)】
在經歷了奠基時期之後,由1967年進入了發展時期,持續到1979年。在此期間針麻臨床取得了新的進展,如將針刺麻醉手術用於休克、危重病人手術方面。在1971年7月18日《人民日報》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中國針麻共應用100多種手術,累積60餘萬例 ,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的報導,並強調「從針刺治療到針刺麻醉,是我國針灸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使歷史悠久的中國醫藥學大放光彩。針刺麻醉的出現和發展,將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經絡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的實質,同時對現代生理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等基本理論學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特別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被神奇的針刺麻醉手術所傾倒,於是又形成了風靡歐美的「針灸熱」。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針刺鎮痛原理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針刺麻醉的臨床特點及適應範圍也漸漸明晰。
【鞏固時期(1980年以後)】
1980年以來,在對過去的針麻手術病例的認真細緻的總結基礎上,為了解決針刺麻醉手術的針刺鎮痛不全的缺點,1980年創建了針藥複合麻醉方法,即以針刺鎮痛為主,再輔以小劑量藥物進行手術,從而提高了手術成功率。
現在除中國外,臨床應用針麻的有30多個國家,從事針麻原理研究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國等。隨著針麻臨床工作的深入,理論研究漸趨活躍。人體痛閾的測定,中樞神經系統的電生理研究,針刺「得氣」研究,生化指標測定及動物模型的製作,以及針麻手術時病人的心理變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結果,也促進了針麻臨床手術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從理論上闡明了針刺麻醉的鎮痛機理,說明針麻鎮痛是有其物質基礎的。這將對針灸學、麻醉學、手術學以及神經生理學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解密針刺麻醉奧秘
上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一些地區開始利用針刺穴位來止痛,但當時西方的一些學者卻把針刺鎮痛看做是一種東方巫術。1965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衛生部組織力量研究「針刺麻醉」的原理,當時的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北京醫學院。同年9月,北醫黨委書記彭瑞驄找當時在生理學教研室工作的韓濟生談話,希望他能擔起這項任務,完成總理的囑託。
針灸對從事了12年基礎研究的韓濟生來說是陌生的,但責任感讓他再一次放棄了已經小有成績的基礎研究,一切從頭再來。1965年,結束了10年的「顛沛」,在「針刺麻醉」這樣一個全新領域,韓濟生帶領他的同事和學生開始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經過30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們深入地闡明了針刺鎮痛的機制。這項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終於對周總理的心愿給出了初步的答卷。
「我們今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的針灸學和針刺鎮痛原理,是一項探索性極強的事業,我們的研究多是前人從未涉及的理論問題。我們要用這些新成果、新理論來推動中國醫學的發展,擴大中國醫學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若不敢或不能從我們的研究中大膽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我們今天的工作還有什麼意義?」韓濟生如是說。
韓濟生帶領同事和學生,從針刺穴位能產生鎮痛效果的客觀事實出發,在整體、細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上證明了針刺穴位可以促進腦和脊髓釋放出5-羥色胺、內源性阿片肽等化學物質,從而產生鎮痛作用。如在針灸針上通以一定參數的電刺激代替手捻針,就可以更精確地進行定量研究。而且他發現,應用不同頻率的電脈衝,可刺激腦和脊髓釋放出不同種類的神經肽。這些研究結果說明,中國針灸學中關於「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進行針刺可產生不同的療效」的說法,是有其科學基礎的。研究還發現,如果針刺的持續時間過長,其鎮痛效果會逐漸減弱,從而形成「耐受」。韓濟生對這一現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長時間針刺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阿片樣物質的大量釋放,將觸發另一類神經肽即抗阿片物質的釋放,這種物質能夠對抗阿片肽的效應起到負反饋作用。在動物實驗中,韓濟生還嘗試用藥理學和轉基因的方法改變阿片肽與抗阿片肽的相對平衡,這樣就可以定向地改變個體對針刺的反應性,從而為提高針灸療法的臨床效果打下了基礎。
現代神經科學的蓬勃發展,為研究古老的針灸作用原理鋪平了道路,而對針灸原理的深入研究,則為神經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韓濟生和他的百餘位同事及學生30多年來的研究,不僅揭開了針刺麻醉和針刺鎮痛的奧秘,也為世界神經科學文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針麻小故事
【中國發行的針刺麻醉郵票】
郵電部於1976年4月9日 發行志號為T12的《醫療衛生科學新成就》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第一枚就是針刺麻醉。
【我國古代首例針刺麻醉手術】
針灸在我國歷史悠久,而應用針刺麻醉進行手術最遲也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文學家薜用弱在其所撰《集異記》中,就曾記載有我國第一例針刺麻醉手術。
唐初政治家狄仁傑(607——670年),曾任唐丞相,善於醫術,尤長針刺。顯慶(656——660年)中,狄氏應制入關,途中,遇一豪富家孩子約十四、五歲,鼻端生一拳頭大的腫瘤,疼痛難忍。狄氏隨即給患兒針刺腦後穴位。並順利地為他摘除了鼻端的腫瘤。這一記載是我國最早應用針刺麻醉進行手術的第一例。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針刺麻醉手術】
1958年9月5日的《解放日報》報導「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和中醫科合作--採用針灸代替藥物麻醉,已獲得成功」。文章介紹8月30日,該院耳鼻喉科尹惠珠主任醫師第一次以針刺代替藥物麻醉,手術後一切順利。到9月4日,該院已成功地為13例患者摘除了病變的扁桃體。(有爭議,也有人說第一針刺麻手術是西安第四人民醫院)
【基辛格訪華】
1971年7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為中美關係的解凍做準備。隨團採訪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詹姆斯.雷斯頓得了急性闌尾炎,經藥物麻醉後做了闌尾切除手術。術後第二天,他又接受了20分鐘的針灸治療緩解疼痛,據其自述效果非常好。
這種奇特的療法讓基辛格大感興趣,在全世界矚目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地提及此事。雷斯頓在7月26日的《紐約時報》上撰文介紹他的這段奇遇。
【尼克森訪華】
1972年2月24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特地去觀看了針麻,並一再為百思不解的針麻傾倒。他回國時,帶走了針灸術的信息,使美國很快就出現了「針灸熱」。
【尋找「針刺麻醉第一例」始末】
1995年11月20日上海新民晚報百姓紀事專欄刊登了文章《尋找「針刺麻醉第一例」始末——紀念針麻開展47年》,作者張仁教授。文章詳細記敘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例針麻手術的來龍去脈。(但目前關於針刺麻醉的第一例尚存在爭議)
【「針刺麻醉第一例」的幕後事】
2006年4月2日上海新民晚報百姓紀事欄目刊登文章《「針刺麻醉第一例」的幕後事》,作者張建中先生。
關於「針刺麻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