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
A+醫學百科 >> 白求恩 |
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人。出身於牧師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輪船侍者、伐木工、小學教員、記者。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曾在歐美一些國家觀摩、實習,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他於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鬥爭。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悉心致力於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把軍區後方醫院建設為模範醫院,組織製作各種醫療器材,給醫務人員傳授知識,編寫醫療圖解手冊。倡議成立了牿外科醫院,舉辦醫務幹部實習周,加速訓練衛生幹部。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台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兩晝夜連續做71次手術。
1939年2月,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有一次,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血300毫升。他還倡議成立並參加了志願輸血隊。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裡,他和醫療隊冒著危險去為他們做手術。4個月里,行程1500餘里,做手術315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
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方便戰地救治,組成流動醫院,組織製作了藥馱子,可裝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藥和配製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藥品,被稱為「盧溝橋藥馱子」;製作了換藥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藥籃」。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提議開蘇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範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還將自己的愛克斯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藥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1939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鬥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受感染,仍不顧傷痛,堅決要求去戰地救護。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隨即跟醫療隊到了前線。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終年49歲。17日,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了輓詞,並於12月21日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中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縣軍城南關建立了白求恩墓。晉察冀軍區決定將軍區衛生學校和模範醫院分別命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52年,白求恩的靈柩遷入石家莊烈士陵園。
目錄 |
生平年表
1890年3月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北部小鎮格雷文赫斯特。
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
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
1923年,白求恩通過了非常嚴格的考試,成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臨床研究生。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結核。
1928年初,病癒後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婁,成為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加拿大胸外科開拓者愛德華-阿奇博爾德醫生的第一助手,期間他發明和改進了12種醫療手術器械,還發表了14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
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
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
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鬥爭。
1937年12月前往紐約向國際援華委員會報名,並主動請求組建一個醫療隊到中國北部和游擊隊一同工作。
1938年1月2日,他帶著足夠裝備幾個醫療隊的藥品和器材,從溫哥華乘海輪前往香港。
1938年3月31日,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延安。毛澤東親切接見了白求恩一行。
1938年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術 300餘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大批傷員。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編寫了多種戰地醫療教材。
1938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鬥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術中被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在河北省完縣黃石口村逝世。
毛澤東: <<紀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不利已的動機。把中國人的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擁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無產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白求恩同志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我們中國共產黨也要實踐這一條路線。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義大利的以及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白求恩同志毫無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不少的人對工作的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每一個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一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般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他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來源:《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關於白求恩的名言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他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毛澤東回憶諾爾曼.白求恩
「我拒絕生活在一個充滿屠殺和腐敗的世界裡,我拒絕以默認或忽視的態度,面對那些貪得無厭之徒,這世界只要還有流血的傷口,我的內心,就一刻不得安寧。」
-諾爾曼.白求恩
中加友誼永遠的名片
「我要告訴你一個醫生的故事,他是白求恩大夫。」
「他死在一個群星燦爛的夜晚,他知道,我們都知道他要死。」
「我們無法忍住哭泣,我們翻山越嶺,抬著他那已經很輕很輕的屍體,走了很遠很遠。」
「我們村裡的鄉親都來了,他們都哭了,蒼天也哭了,我們要在群山中為他建一座陵墓……」
這是紀錄片《從加拿大到中國:諾爾曼.白求恩的一生》片尾部分的解說詞。白求恩安詳的遺容、脫帽敬禮的八路軍將士、緩緩躍動的燭光……凝重的黑白畫面,在解說員低沉的聲音和主題歌《柳爾拉貝》哀傷的曲調襯托下,60多年前的那段如歌如泣的歷史宛如再生,深深打動著每個來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紀念館參觀的人。
夢想開始的地方
格雷文赫斯特位於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西南400多公里處,是一個有萬餘人口的美麗小鎮。1890年,白求恩就出生在小鎮約翰街和休遜街交叉處的235號宅。這所維多利亞風格的白色樓房建於1880年,是長老會牧師的住宅。白求恩跟著做牧師的父親在這裡生活了3年。 1970年加拿大和中國建交後,白求恩成了中加人民友誼的象徵。1972年,加政府授予白求恩「加拿大歷史名人」稱號,並於次年把白求恩出生的這座木結構樓房從長老會買下來,經過3年的修繕和重新布置,於1976年正式作為白求恩紀念館對外開放。同年,這裡被列為加拿大國家歷史名勝之一。
目前樓房內外的場景基本是按1890年白求恩出生時的樣子布置的。為了完美再現原貌,紀念館籌建人員四處走訪,並查閱了大量資料,把房子里的現代化設備統統拆除,電燈換成了油燈,暖氣換成了烤爐,牆壁色也恢復為原先的乳黃色,傢具、小擺設均嚴格按當時式樣複製。
離故居不遠外,新建了一座樓房,那裡設有紀念館辦公室、展覽室和放映廳。它的門外豎著一塊巨大的白求恩畫像,畫中的白求恩右手托腮沉思,雙眼注視著前方,目光犀利而堅定。畫像下面用漢字寫著:白求恩。
「我要去中國」
富有進取心,自視清高,充滿激情,才華橫溢,這是加拿大學者們對青年白求恩的評價。白求恩堅信,有個命運在等待著他:「我要為人類做一些事情,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他當過伐木工人、教員,在一戰中服過役,在多倫多大學獲得醫學學位。
在英國,白求恩與漂亮的蘇格蘭姑娘弗朗西絲相愛、結婚。婚後第三年,在底特律行醫的白求恩患上了肺病,被迫住進了紐約特魯多療養院。出院後,白求恩馬上把家搬到了蒙特婁,組織了一個醫療小組,專門為窮人看病,還為窮人的孩子辦了一所學校。
1936年,白求恩輾轉到了西班牙前線,在那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流動輸血站。他將搜集起來的血液冷凍起來,放在一輛特製的卡車上,然後運至前線100多個輸血站。從西班牙回國後,白求恩又加入了為西班牙籌款的行列。
1937年,白求恩宣布加入加拿大共產黨。之後,在寫給妻子的信中,他首次透露了自己要去中國的計劃:「我要去中國,那裡最需要我。」
關於「白求恩」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