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
A+醫學百科 >> 中醫婦科 |
中醫婦科是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婦科學研究範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嗣、妊娠、臨產、產後、乳疾、癓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
目錄 |
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簡史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漸形成、發展和充實的。現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個階段:
1.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積累了藥物和醫療技術,到了夏、商、周時代已有關於難產和種子、胎教理論記載。如《史記.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難產記載。《山海經.西山經})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記載。《烈女傳》有胎教的記錄。
2.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這一時期著名醫家扁鵲因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被稱為「帶下醫」(婦科醫生)。《內經》中也有婦科方面的理論記載,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左傳》中有「庄公寤生」的難產記載。還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記載,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於後代,這一觀點比英國的達爾文1858年的相關論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對今天的優生學研究也有意義。
3.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浮於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是現存的最早婦產科專著,書中對妊娠按月養生提出一些見解,反映了當時對妊娠、胎產衛生的認識。
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論述了妊娠嘔吐、妊娠腹痛、產後發熱、熱入血室、帶下、經閉、癓瘕等病的證治,並提出陰道沖洗和納藥的外治法。當時的許多經驗和方藥至今有效。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外科專家,不僅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後漢書.華佗傳》說:一倫曰:『死胎枯燥,執不自生。』使人探(遠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識,但其色已黑。倫之絕技,皆此類也。」可見當時的婦產科已發展到了相當水平。
4.魏晉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學的發展。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根據《難經》獨取寸口的原則,總結了公元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了。
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即「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
隋代(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當時中醫病理學巨著,包括內、外、婦、兒、五官五科。
書中有婦人病八卷,前四卷論婦科病,包括月經、帶下、前陰、乳房諸病,後四卷論產科病,按照妊娠、將產、難產及產後分類,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5.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大醫署」,這是唐朝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藥人才。醫學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將婦人胎產列於卷首。廣泛地討論了求子、妊娠、產難、胞衣不出、月經、帶下及雜病,還精闢地論述了臨產及產後護理等內容。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還記載了若干墮胎斷產的方法,並已注意到節制生育問題。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出現了我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咎殷著的《產寶》。
6.宋代(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有產科。如《元豐備對》載:「太醫局九科學生額三百人……產科十人……。」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如楊子建著的《十產論》,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李師聖的《產論》,郭稽中的《婦人方》等。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該書系統地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疾病,還特別談到了對難產的處理。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傑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後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
7.金元時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作出了貢獻。元代醫學設13科,有產科1門。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開擴了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如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胎產論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對婦女生理作出了規律性闡述,成為少女著重補腎、中年著重調肝、絕經期著重理脾的理論根據。
張子和著《儒門事親})認為「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該書還記載了鉤取死胎的成功案例,該書卷7的內傷形說:「又一婦人臨產……子死於腹……急取秤鉤,續以壯繩……鉤其死胎……。」開創了中醫產科器械手術助產的先河。李果認為「內傷脾胃,百病始生」,治病著重應用補脾昇陽除濕之法,此法也廣泛用於婦科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其所著《蘭室秘藏》所論:「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對今天月經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朱震亨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療上重視保存陰精,對婦科胎前病、產後病提出的一些治療原則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朱震亨在《格致餘論》受胎論中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第一次明確描寫了子宮的形態。
8.明代(公元 1368~公元 1644年)明代的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設13科,據明史《百官志》記載有婦人科。此期間婦科專著較多。有薛己著的《薛氏醫案》、《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萬全著的《廣嗣記要》、《婦人秘科》。王肯堂著的《證治準繩.女科》。
武之望著的《濟陰綱目》。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和《瀕湖脈學》趙養葵著的《邯鄲遺稿》。張介賓著的《景岳全書》等。這些婦產科專著和有關論述,對婦科疾病均有精闢論述,大大豐富了婦產科學的內容。其中《萬氏婦人科》、《廣嗣紀要》、《女科證治準繩》、《景岳全書.婦人規》可稱當時婦產科的佳作。
9.清代與民國(公元 1636~公元 1949年)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如傅山著的《傅青主女科》,蕭賡六著的《女科經綸》,亟齋居士著的《達生篇》,陳夢雷等編著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婦科20卷,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陳念祖著的《女科要旨》,沈堯封著的《沈氏女科輯要》,陳士擇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台軌範》,葉天士的《葉天士女科》,沈金鰲的《女科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朴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唐容川的《血證論)}等,對婦產科學的發展均有著較大影響。
民國時期比較大的婦科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
清代以近的婦產科專著,現存不下數十種,在理論和實踐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達生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和《沈氏女科輯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婦科學的發展(公元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事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後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五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還先後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
中醫婦科兒科古籍
|
中醫婦科四診要點
望問聞切四診為中醫婦科之基本診法。婦女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特點,決定其在診斷方面也有特殊之處,必要時可配合婦科檢查及化驗檢查。
◆ 望診
1.望面色 面色萎黃為血虛;面色眈白或蒼白為氣虛;面色青黯為血瘀;面色晦黯為腎氣虛弱;兩頰潮紅為陰虛火旺。
2.望舌色 舌色鮮紅為血熱;淡紅為血虛;淡白無華或香苔胖邊有齒痕為氣血兩虧。苔少或剝或有裂紋為陰虛,舌根部苔黃膩為濕熱在下焦。舌質黯紅或舌邊有瘀紫斑點為血瘀。
3.望唇色 紅紫為血熱,鮮紅而乾裂為陰虛津傷;色淡為脾虛血虧;深青色主痛;淡青色主虛寒。
4.望爪甲 蒼白者多為血虛或氣血兩虛;色青紫為寒、為痛。
5.望月經
(1)量:過多屬氣虛或血熱;過少屬血虛或寒凝;時多時少屬氣鬱或腎虛。
(2)色:鮮紅或深紅屬血熱;淡紅為血虛或氣血兩虧;色紫黯屬血滯。
(3)質:粘稠為熱;稀薄為虛寒;血塊為瘀。
6.望帶下 色白質薄為脾虛;色黃質稠為濕熱下注。雜色互見,兼有惡臭氣味多為生殖道惡性腫瘤。
7.望惡露 持續量多,色鮮紅質稠為血熱;色黯質稠有臭味為濕熱;色紫黯有血塊為瘀、為寒。
◆ 問診
1.問年齡 婦科疾病與年齡有密切關係。青春期腎氣初盛,沖任功能尚未健全,易發生月經先後無定期、痛經及功血等症。生育期因胎產、哺乳易使氣血耗損,可引起月經失調、閉經、流產等症。更年期因腎氣漸衰,陰陽失去平衡,常致月經失調、崩漏、絕經前後諸證,而且是腫瘤好發時期,應引起重視。
2.問病史 根據病情重點詢問病史,問起病日期、發病原因、症状、疾病發展及變化的全過程,包括治療經過和手術史。有腫瘤可疑者或習慣性流產史者,尚須追問家族史。
3.問月經 問月經初潮和絕經年齡,月經的周期,經期及經量、色、質,末次月經日期,經行前後伴隨症状等。另外,還要詢問避孕措施及其對月經有無影響。
4.問帶下 問帶下的色、質、量及氣味、陰癢等伴隨症状和婦科檢查、實驗檢查等。
5.問妊娠 問末次月經日期、有無噁心嘔吐、浮腫、胎動、陰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等。並問生育史、分娩情況、分娩方式及產後有無大出血史,採取何種計劃生育措施。
6.問產後 惡露的量、色、質、氣味及有否發熱、汗出、腹痛等症。另外,還應詢問乳汁的量、質等情況。
7.問前後二陰 有否墜脹、腰酸墜感、陰癢、陰腫、陰痛及陰道口腫塊落出等症状。
8.問職業生活情況 了解職業、生活及嗜好,還應詢問有否化學性毒物接觸史,工作或居室乾濕情況,飲食習慣,房事情況及經期有否冒雨受寒等病史。
◆ 聞診
1.聽聲音 聲音低而細為氣虛,時時嘆息曖氣為氣鬱。妊娠期聲音低啞或不能出聲為妊娠失音。分娩時不斷呵欠,為脫血奪氣虛脫之兆。
2.嗅氣味 經血穢臭者為熱,陰道出血或帶下伴有奇臭者,可為惡性腫瘤。帶下有臭穢氣者多為濕熱。妊娠惡阻時口出爛蘋果味者為酸中毒。妊娠之後胎動消失,腹不增大,口有臭氣者多見胎死腹中。
◆ 切診
【脈診】
婦女之脈柔軟均勻為常脈。
1.月經脈 月經來潮時,六脈均顯洪大滑利;月經先期、過多或經行吐衄,脈多滑數或弦數,為血熱;月經後期、過少或閱經,脈沉細或遲緩,為血寒;芤脈見於失血過多。
2.帶下脈 脈弦數或滑數,為濕熱帶下;脈沉細或遲弱『,為腎虛帶下;弦滑之脈多見於癓瘕、炎症。
3.妊娠脈 寸口脈滑為早妊之脈,指下有滑、數、動的感覺。體弱者,兼見六脈俱全,尺脈不絕者也為孕脈。孕後六脈沉細短澀,或兩尺脈弱而又斷續不勻,多為氣弱;孕後滑脈消失,伴陰道流血量多者,為胎兒死亡可能。
4.臨產脈 孕已足月,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或脈象浮數散亂為臨產之脈。或中指兩側搏動由第一指節漸達指端中沖者為臨產之脈。
5.產後脈 產後脈應虛緩平和,如產後出血不止,可見微細澀脈,產後盜汗可見細數之脈。
【腹診】
著重診下腹部。如按之有塊而硬,推之不散,痛甚者多屬血瘀;按之無塊或痛減者為血虛;按之有塊,推之則散為氣滯。
◆ 婦科疾病辨證要點
【月經病】
主要辨別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和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各種症状(表2)
【帶下】
主要辨別帶下的量、色、質、氣味異常,及伴有的局部或全身症状(表3)。
另有五臟精液虧損,甚者精枯,無精化液,帶脈虛枯,故無帶下分泌,陰戶乾澀,或灼痛,性慾淡漠,月經稀少,不孕等症。
【惡露】
產婦分娩後,胞宮的余血濁液從陰道排出稱為惡露。惡露辨證主要是量、色、質、血塊及腹痛等方面的異常(表4)。
【下腹痛】
婦科下腹痛辨證要根據腹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及程度,並結合經、帶、惡露及苔、脈等進行辨證(表5)。
【臟腑辨證、氣血辨證與婦科疾病】
臟腑、氣血與婦科疾病有密切關係,臟腑中以肝、脾、腎三臟與婦科疾病關係最為密切。臟腑辨證、氣血辨證是婦科疾病診斷中的常用方法(表6、表7)。
中醫婦科相關條目
|
關於「中醫婦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