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外科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許多肛腸疾病算不上大病、重病。但其麻煩、痛苦的程度卻排在各類疾病的前頭。許多患者就診時都在問:「醫生,我的病重不重?」其實,這就是肛腸病的特點之一,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多發病

在我國民間中流傳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俗語,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肛腸外科就等於痔瘡科,其實不然。

除了常見的肛門部疾病如痔瘡肛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直腸脫垂外,還包括大腸腫瘤、炎症性腸病、便秘大腸息肉等。此外,肛門周圍性傳播疾病尖銳濕疣以及各種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先天性肛門閉鎖等也屬於肛腸外科疾病的範疇。  

目錄

歷史沿革

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淵源流長,中醫醫學博大精深,而肛腸疾病更是從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就已被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據歷史記載,傳統中醫對肛腸疾病的治療方法對現在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家就提出了「痔」、「瘺」的病名,後為世界醫學所採用,沿用至今。

《莊子.列禦寇》有:「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提出痔瘡病名,後被醫學界採用。《淮南子》有「雞頭已瘺。 」提出肛瘺。《內經》對肛腸解剖、生理病理等有詳細論述,還對便血泄瀉、腸覃等肛腸疾病作了論述。《難經》最早記錄了腸息肉病,腸道。 《靈樞腸胃篇》記述了結腸、直腸的長度、大小、行走。《靈樞.水臟篇》最早提出腸道息肉的病名。《靈樞.刺節真邪篇》最早描述了腸道腫瘤。《五十二病方》最早記錄痔結紮術切除術等。 《神農本草經》首載了脫肛病名,提出五痔病。 《傷寒論張仲景首創了肛門栓劑灌腸術,《傷寒雜病論》發明肛門栓劑蜜煎導、灌腸術。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記述了針灸治療脫肛、痔、下痢等肛腸的方法。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詳列痢候四十種,對腸道病進行了較全面記述,對一些病認識比較深入。唐.孫思邈 《千金藥方》、《千金翼方》首載了用鯉魚腸刺蝟皮等治痔的臟器療法。王燾《外台秘要》引許仁則論痔:「此病有內痔、有外痔、便時即有血,外無異。 」首創了利用竹筒作為灌腸器的鹽水灌腸術。

宋、元、明三代,我國肛腸專業有了很大發展。首先是宋《太平聖惠方》創造了將砒容於黃蠟中,捻為條子,納痔瘺瘡竅中的枯痔釘療法,並發展了痔的結紮術。《魏氏家藏方》詳述枯痔方法及過程。記述痔科專家。從明《普濟方》記載的宋朝痔科專家臨安曹五為宋高宗用取痔千金方治癒痔疾,至宋代已出現治痔瘺的專家和專科醫院。明朝許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引《永類.鈐方》肛瘺掛線術,發明肛瘺掛線療法。明朝陳實功《外科正宗》總結枯痔、掛線、內外痔療法。明朝薛已《薛氏醫案》提出肛門病的發生與局部氣血運行不足有關。趙濂的《醫門補要》對肛瘺掛線、異物入肛、先天性無肛門症的手術方法有進一步的改良和發展,反映出我國肛腸外科在清代有新的進展。  

中國肛腸病學發展大事年紀

公元前770-前221年

《山海經》《莊子》: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痔病名,後被世界醫學所採用

《五十二病方》:最早記載了痔結紮術、切除術等。提出蟯蟲命名

《內經》:最早記述腸息肉病,腸道瘤症及大腸肛門解剖、生理等

《難經》:記述肛門解剖

《神農本草經》:提出脫肛、五痔病。

公元25-220年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發明肛門栓劑蜜煎導、灌腸術。提出肛腸病辨證施治原則

公元251-282年

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記述針灸治療肛腸病的方法、穴位。首載肛門與陰道尿道合併症

公元610年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詳載多種肛腸病,提出痔瘺病名,痔導引術。論述五痔名稱。

公元581-682年

孫思邈 《千金藥方》《千金翼方》:記述了痔瘺臟氣療法及通過面、舌、鼻等處栗瘡、斑點診斷腸道寄生蟲。

公元752年

王燾 《外台秘要》:提出內外痔分類法、首載竹筒鹽水灌腸術、

公元982-992年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發明枯痔釘法,發展痔結紮術。明確痔與瘺的區分。

公元1220年

魏峴《魏氏家藏方》:詳述枯痔方法及過程。記述痔科專家。

公元1281年

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進一步將痔分為25種。

公元1528年

薛已《薛氏醫案》:提出肛腸病與局部經絡氣血不足有關的見解。

公元1556年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首載《永類鈐方》發明的肛瘺掛線療法。

公元1617年

陳實功《外科正宗》:總結髮展枯痔、掛線、內治、外治等療法。

公元1665年

祁坤《外科大成》:描述了肛管直腸癌、肛裂等病的症状

公元1723年

《圖書集成醫部全書》:系統整理有關肛腸病的歷代文獻。

公元1834年

高文晉《外科圖說》:繪有我國設計創造的多種肛腸科精巧手術器械。

公元1883年

趙濂《醫門補要》:詳述異物入肛、先天性無肛門症等手術方法。  

肛腸病預防

 飲食和肛腸疾病息息相關。常言道:「病從口入」、「病人不忌嘴,醫生跑斷腿」。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黃帝內經》說:「辛者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者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者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者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者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肥甘厚味,橫壁為痔,就是說:五味之偏或氣、血、筋、骨、肌肉臟腑有疾病者,吃這些酸、苦、甘、辛、鹹的食物反傷身體。飲食相宜有益身體健康,飲食相禁有害成疾。

飲食關係到各個方面,人的年齡、體質、季節氣候、地域的不同飲食就有差異,因此,應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因病飲食。因為飲食也與藥物一樣,有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的食物性能,飲食的選擇搭配應適合腸道的受納、承接、傳遞、排泄的正常規律的需要,才能保持健康的下消化道排空系統。

飲食也可使人健康,也可使人生病。

嗜食麻、辣之物,久之,在腸內易化熱毒,毒氣蓄積或素有體內濕熱,或陰虛火旺,或遇秋天燥,與肛內濁氣、氣血互結,藏而不泄,生成贅生物哨痔、乳狀瘤、息肉等病。又可使肛管紅腫疼痛,成為肛竇炎、肛緣炎、肛裂、便秘,尤以麻味的辣椒性味強烈,性能獨特,有較強的刺激性、興奮性,使血管擴張充血隆起、分泌物增加,因肛腸的血管經絡特別豐富,極為敏感,肛尾、肛門就有墜脹,或後重便意,灼熱感,肛門濕癢、異味、出血內痔由此而生。過食生冷之物,生冷挾有寒濕之邪,其性粘滯,凝聚氣血,收引脈管,使血脈曲張突起,形成痔瘡。生冷屬陰,陰邪易傷陽,日久累積脾腎虛弱,導致直腸脫出、腹瀉、便秘等肛腸疾病。  

常用體位

肛腸外科檢查常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側臥位:通常採用左側臥位,有時因患者身體的原因或診治的需要,亦可採用右側臥位。正確的側臥位姿式是臀部靠近床邊,上側的髖膝各屈曲90度,下側髖膝屈曲成45度。此體位適用肛門直腸小手術或病重、年老體弱患者的檢查;

(2)膝胸位:患者雙膝屈起,跪伏床上,肘關節緊貼床鋪,胸部儘可能下壓,臀部抬高。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體位,但不能持久,病重或老年體弱者不宜採用;

(3)蹲位:患者下蹲作深呼吸,用力增加腹壓,作排便狀,適用檢查直腸脫垂、直腸息肉、痔脫出和直腸腫瘤位置稍高的患者。

參看

關於「肛腸外科」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