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預測/大腸癌先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疾病預測》 >> 癌先兆學 >> 大腸癌先兆
中醫疾病預測

中醫疾病預測目錄

大腸癌為我國六大癌腫之一,發病率甚高。其發生機制和熱毒蘊結有直接關係,又由於大腸癌的彈性及擴張性極好,因此症状出現較晚,一旦出現臨床症状即已宣告進入晚期,故而捕捉腸癌先兆就愈顯重要……

第一節 病因病機

大腸癌亦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為我國六大癌腫之一,在消化腫瘤中,發病率占第三位,僅次於食管癌胃癌。而大腸癌中又以直腸癌為最多見,約佔1/2左右,大部分為腺癌消化道以上下兩頭癌的發病率最高,上為食道、下為直腸,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結腸癌又以乙狀結腸癌為主,男性多於女性,約3∶1,中年以上發病較高,但近代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偏於高脂、高蛋白),故青年人患結腸癌的趨勢有所增高。

中醫對大腸癌的記載較多,稱之為「腸覃」、「臟毒」,並散見於「積聚」、「腸癖」、「腸風」、「下痢」、「鎖肛痔」、「關格」、「膈證」、「噎食」、「噎膈」、「膈食」、「結陰」、「腸風下血」等疾病中。中醫文獻不僅對大腸癌的病因、症状作了論述,而且還提出了治法及預後。如《靈樞.水脹》曰:「腸覃何如?……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清.王洪緒《外科全生集》,則稱之為翻花起肛,相當於末端直腸癌,如曰:「潰久不斂,必至翻花起肛堅硬」(卷一.翻花起肛)《諸病源候論》則稱直腸癌為臟毒,並作了形象的描述,如曰:「臟毒,專由大腸血熱,或平素喜吃辛燥煎煿之物而成病也,生在肛門內大腸盡處,往往潰爛至肛門外,治法大約與腸癰相仿,而主藥必以忍冬藤麥冬為主,並多加地榆蒲黃庶幾有瘳。」提出了腸癌的清熱解毒治則

大腸癌在我國主要以江南一帶為多,尤其是血吸蟲病流行地區發病率較高,國外以西方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的發病率為甚。

發生機制

大腸癌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恣食肥甘,痰熱蘊結,瘀於大腸;或因外邪內干,注於大腸;或憂思七情鬱結,滯於大腸。如《景岳全書》曰:「噎膈一證,……或酒色過度,傷陰而成……傷陰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指出了恣食膏粱厚味濕熱蘊結與食管癌的關係。朱丹溪亦說:「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丹溪心法.卷二.二十三》)同樣強調了蘊毒與本病的關係。

質言之,大腸癌的發生機制與毒瘀痰熱、滯留大腸甚為攸關,因此結腸癌和飲食習慣不當,如偏食肉、蛋、糖等高脂食物很有關係,故北美、西方國家及城市的發病率即較高。此外,六淫外邪客入大腸,也可造成結腸癌的產生基礎,如寒氣客入,久坐濕地,或蟲毒入內,皆可損傷腸絡,導致腸癌,如慢性腸炎血吸蟲腸炎等皆有癌變的可能。此外,飲食中含亞硝酸物質也是重要的誘癌因素。

第二節 早期警號及早期診斷

一、癌前潛病

1.大腸腺瘤 大腸腺瘤是大腸癌前病中癌變率最高的一種,尤以多發性結腸腺瘤的癌變率為高,有學者認為乳頭狀腺瘤本身就是癌的前期,大部分發生於直腸及乙狀結腸。

2.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的癌變率較高,尤其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更高,癌發率約5倍於上,有40~50%的癌變率。

3.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本病與遺傳及免疫學機制有一定關係。由於結腸潰瘍,致粘膜屏障被破壞,而易為癌毒的客入和癌變創造了條件。此外,潰瘍癒合的疤痕由於營養機制的削弱而癌變,如有肉芽腫形成則更易癌變,潰瘍性結腸炎的生癌率可較其它正常人高出5~10倍。

4.血吸蟲性腸炎 由於蟲毒引起的炎症,破壞了腸粘膜的正常營養機制,故易形成潰瘍和增殖而發生癌變。

二、早期先兆

1.大便習慣改變 不明原因的大便習慣改變,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加,極少數為便秘,多為乙狀結腸及直腸部位癌腫(左側結腸癌),因為距肛門部位相對較近,故便意較頻是左側結腸癌的重要信號。

2.大便性質改變 大便由時稀→帶少量粘液→挾血或隱血,是結腸癌由早期到晚期的發展徵兆,大便時有少量條狀粘液粘附,尤為直腸癌警號。

3.腹脹腹痛 為升結腸橫結腸(右側結腸癌)的信號。因為這些部位離肛門較遠,對肛門的刺激不大,故大便頻意改變不多,主要為腹脹和時感隱痛,如疼痛明顯並已發現腫塊,則已非早期。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直腸癌及肛門癌,直徑在2厘米以內,尚未淋巴結轉移的為早期大腸癌。大腸癌早期先兆無明顯自覺症状,尤其缺少特異性自覺症状,根據發生部位而有先後之異:

1.結腸癌 早期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為腹脹或間歇性的腹隱痛(痛點固定)及大便習慣改變。待發現便血時已非早期,80%以上大腸癌皆因不同程度的局部腹痛而被引起警覺。

2.直腸癌 在大腸惡性腫瘤中佔一半以上,其早期先兆症状乃不明顯,但便血是直腸癌較早先兆,即使癌腫還較小亦可出現。值得注意的是排便習慣改變及大便有粘液,常早於便血出現,由於癌腫刺激腸腺體,故大便可有條狀粘液出現。

比較而言,直腸癌的早期症状出現較晚,因直腸的擴張性及彈性均較好,因此即使腫物已經不小,但對排便仍無影響,且無疼痛感,唯一的先兆是大便時有小量粘液出現(腸壁受腫瘤刺激而分泌增加)並逐漸增加,肛門括約肌受刺激而有較頻的便意感。待出現血便及疼痛,大便困難或里急後重時,已進入晚期。

3.肛門癌 由於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較早,可以較早觸及,肛門癌屬於鱗狀上皮癌,惡性程度大,且較堅硬,癌腫雖已突出,但並無疼痛。大便變形早於疼痛及便血,而成為早期先兆,待有出血及大便失控(肛門括約肌被癌浸蝕)時,已為中、後期了。早期即迅速出現體重減輕消瘦無力。肛門指診是本病最簡便而又極為重要的早期診查手段。

報標

不明原因的腸道功能紊亂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及性質改變(或帶有粘液、或偶有少量血液),往往是大腸癌的報標信號。

典型徵兆

初起以便意頻繁為典型症状,逐漸發展為里急後重,大便變形(多為扁平型或變細),大便由少量粘液發展為少量血便,晚期有腹痛及惡病質

此外,結腸癌還可能出現結腸外徵兆,如類癌症候群皮膚潮紅腹瀉哮喘紫紺呼吸困難,但多為晚期癌的徵兆。至於「癌熱」是為癌惡病質,多出現於結腸癌晚期。

三、早期診斷

(一)鑒別診斷

1.與內痔肛瘺鑒別 內痔、肛瘺有較長期病史,且無大便習慣改變現象,也無腫塊逐漸增大的情況,痔療及抗炎治療無效。

2.與痢疾鑒別 有慢性痢疾病史,抗痢疾治療可明顯好轉,直腸刺激症状也可因排便而獲得暫緩。如為急性菌痢則一切症状皆突然發生更易鑒別。

3.與炎性息肉鑒別 長期腹部隱痛及便血史,乙狀結腸鏡檢可以鑒別。

4.與慢性結腸炎鑒別 有慢性結腸炎史,且大便只呈稀狀,無血便。

總之,凡是不明原因的腹瀉,經抗炎治療無效,或大便帶血,不應只想到腸炎、痢疾和內痔,亦應警惕腸癌。

(二)現代早期診斷

凡出現先兆症状者,應及早施行「一指三檢查」。

1.肛門指診 可直接觸及腫塊及檢查盆腔轉移狀況,對直腸癌尤為有效而簡易的檢查法。

2.乙狀結腸鏡檢 可作塗片及活體組織檢查,適用於乙狀結腸部位癌腫的檢查。

3.纖維結腸鏡檢查 可檢查更遠部位的結腸癌。

4.X線檢查 鋇灌攝片法,可查整個結腸的癌腫,目前採用的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檢查,可發現較小結腸癌(2厘米以內)。

第三節 抗癌措施

1.根治癌前病 包括治癒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血吸蟲性腸炎,以恢復腸粘膜屏障,切除炎性息肉及腺瘤,以防癌變。

2.調節食譜 為避免熱毒內蘊,應少食高脂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如鮮獼猴桃

3.清腸防瘀 為避免瘀毒留滯,應多食纖維素食物,保持大便通暢,盡量減短毒素在腸管的停留時間,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4.不食含亞硝酸胺類食物及霉變食物。

5.酌服抗癌中草藥 對有腸癌可疑的人可選服八月札苡仁黃柏土茯苓竹菌蜂房守宮苦參山豆根土鱉蟲蟾蜍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半枝蓮海藻等。

上海中醫學院龍華醫院用清腸消腫湯有一定療效:八月札、木香紅藤、白花蛇舌草、菝葜野菊鉤藤、苦參、苡仁、丹參、土鱉蟲、烏梅肉、瓜蔞仁白毛藤鳳尾草貫仲、半枝蓮、守宮、龍葵

32 血癌先兆 | 宮頸癌先兆 32
關於「中醫疾病預測/大腸癌先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