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毛藤 | 中藥圖典 |
白毛藤 Bái Máo Ténɡ |
|
---|---|
別名 | 苻、蜀羊泉、谷菜、鬼目草、白草、排風、白幕、鬼目菜、天燈籠、和尚頭草、望冬紅、酸尖菜、排風藤、土防風、耳墜菜、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毛風藤、毛老人、紅道士、毛和尚、野貓耳朵、胡毛藤、羊仔耳、生毛梢、龍毛龜、毛燕仔、紅麥禾、彀菜、排風草、耳墜風、毛見藤、生毛稍、毛相公、望風藤、毛千里光、毛秀才、鷹咬豆子、毛道士、毛葫蘆、葫蘆藤 |
功效作用 | 請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 |
英文名 | Bittersweet Herb |
始載於 | 《百草鏡》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 | 膽經、肝經、腎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甘、苦 |
白毛藤,古時稱「符」,又名蜀羊泉、谷菜、天燈籠、排風、胡毛藤等,它的學名叫白英,是茄科植物。始載於古代的《爾雅》一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藥用見載於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謂其有「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之功。中醫學認為,白毛藤具有清熱、利濕、祛風、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等症。
目錄 |
簡介
(《百草鏡》)
【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植物形態】白英
【採集】一般於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淨晒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8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塗。
【宜忌】《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異名
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植物名實圖考》),排風藤(《分類草藥性》),土防風、耳墜菜(《貴州民間方藥集》),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福建民間草藥》),毛風藤(《江西民間草藥》),毛老人(《江西中藥》),紅道士、毛和尚(《浙江民間草藥》),野貓耳朵(《四川中藥志》),胡毛藤、羊仔耳、生毛梢、龍毛龜、毛燕仔、紅麥禾(《閩東本草》)。
植物形態
白英
多年生蔓性半灌木。莖長達5米,基部木質化,上部草質,具細毛。葉互生;上部的葉多作戟狀3裂或羽狀多裂;下部的葉長方形或卵狀長方形,基部心臟形,先端尖,全緣,長4~9厘米,闊2~5厘米,上面鮮綠色,下面較淡,兩面均有細毛散生,沿葉脈較密;葉柄長2~3.5厘米,有細毛。聚傘花序生於枝頂或側生與葉對生;枝梗、花柄及花均密被長柔毛,花柄細長;花萼漏斗形,萼片5,卵形;花冠白色,裂片5,自基部向下反折,長5~6毫米,卵狀或長方狀披針形,頂端尖;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口,花絲短而扁。種子白色,扁圓。花期9~10月。果期11月。
野生於路邊、山野或灌木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白手藤根)、果實(鬼目)亦供藥用。
藥材
乾燥的莖,類圓柱形,直徑約2~7毫米,外表黃綠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在較粗的莖上,毛茸極少或無,具縱皺紋,且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淡綠色,纖維性,中央形成空洞。葉皺縮捲曲,密被毛茸,葉柄長約1~2厘米。有的帶有淡黃色至暗紅色的果實。以乾燥、肥嫩、葉綠、無子、無雜草者為佳。
主產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化學成分
白英全草含生物鹼,千年不爛心莖中含甾體生物鹼,有番茄烯胺、澳洲茄胺和蜀羊泉鹼等。葉中還有含量較多的α苦茄鹼和β-苦茄鹼、較少的澳洲茄鹼以及痕量的澳洲茄邊鹼。這些生物鹼中主要的是蜀羊泉鹼或番茄烯胺;β-苦茄鹼有抗小白鼠肉瘤-180的作用。
另據報導,葉中分離到一個甾體生物鹼糖甙,水解後除得到番茄烯胺外,還有它的脫氫化合物番茄-3,5-二烯胺和小量的雅姆皂甙元。葉中又含維生素C149.4~173.2毫克。
花序中含較多的甾體皂甙,主要是替告皂甙元和雅姆皂甙元,兩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
此外,該植物的地上部分中,還發現有α-,β-和γ-蜀羊泉胺、γ-苦茄鹼、替告皂甙元。根中含15α-羥基蜀羊泉鹼、15α-羥基澳洲茄胺、15α-羥基番茄胺和15α-羥基番茄烯胺。
千年不爛心果實的成分詳"苦茄"條。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
蜀羊泉和紅棗以1:1混合製成煎劑、糖漿劑對小白鼠艾利虛腹水癌及梭形細胞肉窟的實體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對子宮頸癌有效,但重複率低,進一步用相當生藥40,80,120克/公斤/天的煎劑及小劑量遞增的給藥方法,均無明顯抗小鼠梭形細胞肉窟實體型、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瘸180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β-苦茄鹼。
性味
甘苦,寒。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福建民間草藥》:"微苦澀,平。"
功用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
①《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
②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⑤《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⑥王安卿《採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幹。治癧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⑨《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⑩《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選方
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③治風痛:桑黃二兩,白毛藤二兩。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④治風濕關節痛:排風藤一兩,忍冬一兩,五加皮一兩。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婦女白帶:白毛藤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小兒肝熱:鮮白英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眼險。(《福建中草藥》)
⑧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四兩,炖服。另以鮮葉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⑨治疥瘡:白毛藤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乾的八錢至一兩二錢)。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白英全草製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歲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歲每次4毫升,每日~3次;12歲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4次。治療31例,痊癒(自覺症状和陽性體征消失,尿三膽試驗與肝功能恢復正常)23例,好轉(自覺症状改善,尿三膽正常,肝功能好轉者)8例。臨床觀察到,白英注射液對退黃、改善症状和降低轉氨酶均有較好療效,但對降低麝濁、鋅濁及腦絮效果較差。
|
關於「白毛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