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茵芋
Yīn Yù
茵芋
別名 黃山桂、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蕷、因預
功效作用 風濕痹痛,四肢攣急,兩足軟弱。
英文名 Stem aor leaf of Reeves Skimmia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茵芋,拼音名:YīnYù,為芸香科植物茵芋或喬木茵芋莖葉。又名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蕷、因預。喜生於樹陰下、海拔較高林下。主要分布於華東、西南及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全年均可採收,莖葉切段,晒乾。  

目錄

茵芋-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0.5-1m。全株有芳香。單葉互生,常集生於枝頂;葉柄長4-10mm,綠色或淡紅色;葉片革質,具腺點,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稀為倒披針形,長7-11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有時中部以上有疏而淺的鋸齒,上面深綠色,主脈上密被短柔毛,

茵芋

下面淡綠色,主脈於上面稍隆起,側脈不明顯,無毛。花常為兩性,白色,芳香;苞片小,卵形;萼片5,廣卵形;花瓣5,長 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5mm,在花蕾時各瓣大小略有不等;雄蕊5,與花瓣等長或較長;子房上位,近圓球形,4-5室,花柱短,柱頭頭狀。漿果狀核果,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10-15mm,紅色,有殘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喬木茵芋

常綠小喬木,高3-7m。單葉互生,常集生於枝頂;葉柄長1.2-2cm;葉片紙質,長圓形或為倒披針形,長8-18cm,寬2.5-6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干後表面中脈微凸,側脈清晰,兩面無毛。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長2-4cm,花軸被徽柔毛;花為雜性;苞片小,廣卵形;萼片5,卵形;花瓣5,白或黃色,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4-5mm;雄花的雄蕊較花瓣長,退化雌蕊長2-4mm,先端3深裂;兩性花的雄蕊比花瓣略短;雌花的不育雄蕊比花瓣短,花絲細小,子房近圓球形,花柱長約1mm,柱頭增大。漿果狀核果,圓球形,直徑6-8mm,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茵芋-歷史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陶弘景:「茵芋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取用之皆連細莖,方用甚稀,惟以合療風酒

茵芋

散。」

《本草圖經》:「茵芋出泰山川穀,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楠葉,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三月、四月、七月采葉連細莖陰乾用,或雲日干。」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茵芋,有毒部位,果和葉,以葉含毒較烈。中毒症状:誤食少量引起輕度痙攣,大量則引起血壓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若痙攣時可肌注苯巴比妥,痙攣控制後可洗胃,導瀉。若血壓下降則注射腎上腺素苯甲酸鈉咖啡因強心劑等。」  

茵芋-化學成份

莖皮和根含呋喃喹啉生物鹼7-異戊烯氧基-γ-崖椒鹼,茵芋鹼,單葉芸香品鹼,吳茱萸定鹼,吳茱萸素,茵芋寧鹼A,B;香豆精化合物7-異戊烯氧基-8-異戊烯基香豆精,橙皮油內酯,歐芹酚甲醚,異橙皮內酯,野栓翅芹素,二氫山芹醇,傘形花內酯,橙皮內酯水合物和茵芋甙。

葉含茵芋甙和茵芋鹼。  

茵芋-藥理作用

茵芋鹼有麻黃鹼樣作用,可升高麻醉貓血壓,增強瞬膜收縮,加強腎上腺素對血壓及子宮的作用,加強貓或兔的在位子宮收縮,抑制小腸收縮及擴張冠狀血管等。此外,還能提高橫紋肌張力,加強脊髓反射興奮性去腦蛙的反射時的測定),這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關;在切除腎上腺後,其作用仍可保持。它對神經節無作用,對古柯鹼無增強作用,對貓或大鼠的神經一橫紋肌製備亦無顯著影響,不翻轉擬交感藥的作用。其作用雖與麻黃鹼有許多類似處,但強度較弱。小鼠在皮下注射600mg/kg似上時,可出現抑制,共濟

魯貝拉茵芋

失調,但不致死亡。對蛙50-100mg/kg時可出現顯著的興奮現象。提高橫紋肌張力、200mg/kg時則可致死。貓皮下注射50mg/kg,無明顯變化。早年認為它是一種肌肉毒,可引起蛙肌強直,劑量較大,亦可抑制心臟肌肉;如靜脈注射於兔,可引起心肌抑制甚至麻痹,血壓逐漸降低,最終動物發生痙攣而死。

性味

辛苦,溫,有毒。

《本經》:味苦,溫。

《吳普本草》:微溫,有毒。《藥性論》: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風濕痹痛,四肢攣急,兩足軟弱。

《本經》:「主五藏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濕痹痛。」

《別錄》:「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

《藥性論》:「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拘急攣痛。」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入藥炙用。」  

茵芋-常用配方

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攣: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躑躅、石楠、細辛

茵芋

桂心 各一兩。上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斟漬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藥成初服一合,日三,漸增之,以微痹為度。(《百病方》)

治風氣積滯成腳氣,常覺微腫,發則或痛:茵芋葉(銼,炒)、薏苡仁各半兩,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兩,牽牛子三兩(生取末一兩半)。上研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棗湯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為度,白粥補。(《本事方》茵芋丸)  

茵芋-栽培要點

栽培季節

芋要求高溫多濕的環境,在氣溫13~15℃以上開始發芽,生長期要求20℃以上的溫度,一般要求在25~35℃之間,球莖在27~30℃時發育良好。在廣西芋從1~3月都可播種,但最適宜的播種期在2月下旬左右,採收期在8~

茵芋

11月。

選地

栽培地的選擇芋要求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壤土或粘土。對鉀肥要求較高,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廣,可在pH值4.1~9.1的範圍內生長。所以要選擇肥沃、保水保肥力強的壤土。水芋適於水中生長,一般以水田、低洼地或水溝栽培,旱芋雖可生長於旱地,但早熟栽培宜選擇向陽地、避風處栽培。芋忌連作,連作時根系生長受影響,且易腐爛,產量降低。連作一年會減產20%~30%。芋與水稻輪作最為適宜,以2~3年輪作一次。種芋發芽緩慢,幼苗期生長慢,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在芋栽植後和其生長期,可套種小白菜、蔥、早菜豆等生長期短的蔬菜。夏季陽光強烈的地塊,也可與搭架的瓜類間。

整地施肥

芋的球莖有向上生長的習性,而根系分布較深,要求土壤深厚、鬆軟,特別是魁芋,故應深耕。一般要求深耕33厘米以上,採用高畦栽培。種植旱芋的在播種前每667平方米(1畝)施以堆肥、廄肥、草木灰、 禽糞及垃圾等土雜肥2500~4000千克,並加施過磷酸鈣20~30千克、硫酸鉀20千克作基肥。荔浦縣還習慣施花生餅肥,每667平方米(1畝) 茵芋

施50千克,對改善品質,對增加香氣不澱粉含量有很好的效果。基肥以穴施或溝施為好。用水田栽培的,將基肥施入土中後耙平,不必作畦,就可栽植芋苗。

晒種催芽

為了達到早熟豐產,目前生產上普遍採用提早催芽育苗,然後移栽的方法。一般於栽植前1520天將貯藏的芋種先曬1~2天,再進行催芽。催芽的溫度18~20℃。催芽的方法有溫室催芽、加溫苗床或保溫苗床催芽等。催芽時要注意保濕,經過10~20天可出芽,床土的深度不宜過深,以限制根群向深處發展,便於移栽易成活。待芽有3~5厘米長時即可栽植。

選種與栽植

芋種應選頭大尾小、無病蟲的子芋,每個種芋重50克左右為宜,因頭大具有較大的髮根區,髮根,尾小肉質緊密,種植時切尾傷口小,不易爛種。為了延長芋的生長時間,在出苗後不受霜凍的範圍內,栽植愈早愈好,為方便培土及管理,栽植方式宜用寬行窄株。魁芋類行距85~90厘米,株距50~60厘米,多子芋類行距65~80厘米,株距45~50厘米;多頭芋行距50厘米,株距40~50厘米,單行或雙行種植。芋宜深栽,便於球莖發育,栽前應開栽植溝,深度為20~25厘米,但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塊,宜將種芋橫放,頂芽在側面。栽植時應選擇頂芽飽滿、完整的種芋,然後切去尾部,切口蘸點草木灰,防止病菌侵染。 香茵芋

無主芽的應淘汰,栽植時還應將所有側芽摘除。栽後蓋堆肥或肥土,厚度以埋沒芽為度,如覆蓋過厚,芽變細、變弱;覆蓋過薄,芽易遭日晒,影響髮根。一般栽植後10天左右即可出苗。每667平方米(1畝)需種量,魁芋約50千克,多子芋100~250千克。水芋在施基肥後,灌水3~5厘米深,不作畦不開穴,按株行距20厘米×80厘米將種芋插入泥中即可。水芋一般苗長到25厘米高時,再進行定植,以免被水淹沒。

蟲害防治 

主要有葉斑病危害。可噴洒波爾多液銅素殺菌劑。蟲害有介殼蟲危害,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收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莖葉切段,晒乾。  

茵芋-滋補配方

茵芋天麻

藥物組成:茵芋、狗脊川烏頭(炮裂,去皮臍)、天麻、附子(炮裂,去皮臍)以上各二兩。獨活二兩、躑噣(炒黃)一兩、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兩、牛膝(去苗)三兩、防風(去蘆頭)二兩、桂心一兩半。

功能主治:肢體偏枯,頑痹麻木,肢節拘急。

紅蕾茵芋

用法用量:每次溫飲一小盞,每日服三次,以效為度。

製備方法:上藥細判拌勻,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二斛。

注意事項:忌生冷、毒魚、雞、鵝、鴨肉,及陰虛火旺患。

資料來源:宋.《太平聖惠方》

茵芋烏頭酒

藥物組成:茵芋、烏頭(炮)、天雄(炮)、石南、女葳附子(炮)、躑躅花(熬)、秦艽、木防己、防風各三兩。

功能主治:療風濕痹,身體不能自主運動,四肢偏痢感覺低下,骨節疼痛,手足麻木,皮中似有蟲行,搔之生瘡,疹起發,眩暈,甚者狂走,歷節腫。

用法用量:早晨服一合,無效,逐漸加至二合,以意;導下。

製備方法:上藥切細,用絹袋盛,以清酒三斗,夏三日春秋五日,冬七日。

注意事項:本方不宜多服、久服。陰虛火旺,體弱者忌服。

資料來源:唐.《外台秘要

茵芋萆薜酒

藥物組成:茵芋、萆解蜀椒(炒出汗)、狗脊(去毛)桂(去粗皮)、附子(炮)各一兩、牛膝(去苗,酒浸)、石斛(去根)、生薑各一兩半。

功能主治:治風寒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次服一盞,或二盞,酒服至半,即再添新酒,覺味淡為止。

製備方法:上藥切細,以絹袋貯,以酒一斗浸經三二宿。

資料來源:宋.《聖濟總錄》、元.《御藥院方》

茵芋細辛酒

藥物組成:茵芋(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天雄(炮,去皮臍)、烏頭(去皮臍)、秦艽(去土)、女萎、防風(去梢)、羊躑躅、防己、石南、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各一兩。

功能主治:治風血痹,肌體手足痿弱,四肢拘攣。

用法用量:初次服一合,每日三次,逐漸增加。

製備方法:上藥切細,如麻豆大,夾絹袋貯盛,以清酒五斗浸藥,冬浸七日,夏三日,秋五日,春五日。

資料來源:宋.《聖濟總錄》、明.《普濟方》

茵芋薏苡酒 茵芋

藥物組成:茵芋、白及、薏苡仁、赤芍、桂心、牛膝(去苗)、酸棗仁(微炒)各一兩、乾薑(炮製)一兩、附子(炮製,去皮臍)二兩、甘草(微炙赤)一兩。

功能主治:治肝臟風,筋脈拘攣,不可屈伸。

用法用量:空腹每次飲一合,漸加至一合半,空心臨臥各一服。

製備方法:上藥切細如麻豆大,用生絹囊貯,以酒一斗五升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開取。

注意事項:本方多辛熱之品,對陰虛火旺患者或由熱毒引起的瘡瘍忌用。

資料來源:宋.《聖濟總錄》

茵芋狗脊酒

藥物組成:茵芋、狗脊、躑躅花(生用)、烏頭(生用)附子(生用)各三兩、天雄(生用)一兩。

功能主治:療新久風,肢體麻木,活動不利,或拘急腫,或枯焦。

用法用量:初次服半合,不知增之,以知為度。

製備方法:上藥切細,以酒一斗,絹囊盛藥浸酒,冬浸八九日,夏五六日。

注意事項:忌豬肉、冷水。

資料來源:唐.《千金翼方》  

茵芋-文化底蘊

《綱目》:《千金》、《外台》諸古方,治風癇有茵芋丸,治風痹有茵芋酒,治婦人產後中風有茵芋膏,風濕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妙品,而近世罕知,亦醫家疏缺也。

《本經逢原》:茵芋大毒,世亦罕用。《本經》雖有治贏瘦如瘧狀一語,皆是五臟有邪氣,心腹寒熱所致,非能療虛贏寒熱也。其治關節風濕痹痛,是其正治。  

茵芋-參考文獻

《綱目》:樓氏醫家繫世傳,博學全善輯

《本經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張璐編著《本經》:即《神農本草經》

《別錄》:西漢.劉向撰

《藥性論》:磐如玉書坊《日華子本草》:宋.掌禹錫考

《蘇沈良方》:宋.沈括、蘇軾撰

《湖南藥物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雷公炮製藥性解》:明.李士材

《醫林纂要》:清.鄒謝撰公元1832年

參考

關於「茵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