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

(重定向自持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脈診(pulse taking),中醫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體察脈象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為切診之一種。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

目錄

脈診的理論依據

脈診主要是按切脈搏,體察脈象變化。而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由宗氣推動。宗氣積於胸中,匯合水谷精微化生營衛之氣與吸入的清氣而成。血液循行於血管之中,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之外,還必須有各髒的配合。肺主氣肺氣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動力;而肺朝百脈,即循行於全身的血脈,均匯聚於肺。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脾主統血,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統攝。肝藏血、主疏泄,有調節循環血量的作用。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為全身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質基礎之一。因此,脈象的形成,與心、肺、脾、肝、腎五臟功能活動有關。而五臟與六腑表裡,因此,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變化。寸口脈(腕後橈動脈)為手太陰肺經所過部位,手太陰肺經又與足太陰脾經相通,因此五臟六腑氣血變化均可從寸口脈反映出來。同時,營氣衛氣循行全身50周而會合於寸口,所以寸口脈象的變化不僅可反映正氣盛衰病邪性質,還可判斷營衛氣血運行的情況。

視頻:河北醫科大學精品課程《中醫診斷學.脈診》楊牧群教授主講

脈診的臨床意義

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浮脈),病位深在里則脈沉(沉脈);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遲脈),屬熱則脈數(數脈);邪氣盛則脈象有力(實脈),正氣虛則脈象無力(虛脈)。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測疾病預後。如久病脈緩,病情向愈,胃氣漸復;久病脈洪,病情惡化,邪盛正衰外感熱病,熱退而脈緩,則病情向愈;熱退而脈象急數,則病情有所發展。因此,脈象的變化能反映疾病的動態變化和全身臟腑氣血的活動。

脈診的部位

有三種:①遍診法。又稱三部九候法。即遍按全身各部動脈,全面體察經絡氣血運行,以診斷疾病的方法。切脈部位有上(頭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人、地三候,共九候。上部,天候按兩額動脈(如太陽穴)以候頭角之氣,人候按耳前動脈(如耳門穴)以候耳目之氣,地候按兩頰動脈(如巨髎穴)以候口齒之氣。中部,天候按手太陰經(如寸口脈)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陰經(如神門穴)以候心,地候按手陽明經(如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氣。下部,天候按足厥陰經(如太沖穴)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陰經(如箕門穴沖陽穴)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陰經(如太溪穴)以候腎。②三部脈診法。即診察寸口(橈動脈)、人迎(頸動脈)、趺陽(足背動脈)三部脈的方法。以寸口候十二經,人迎、趺陽候胃氣。還可加上足少陰(太溪穴)以候腎氣。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現已很少採用,只在危急病症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來配合寸口診法,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③寸口診法。為切壓腕後橈動脈(寸口脈)淺表部位以體察脈象變化的方法。寸口又稱氣口脈口解剖部位較淺,其搏動浮沉大小適中,用於診察病變時反應靈敏,容易感知。因此歷代均以寸口診法為主來進行脈診,幾乎成為脈診的惟一方法。

寸口分部與臟腑對應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橈骨莖突為標記,其稍向內方的部位稱為「關」(又稱關脈),從橈骨莖突至腕橫紋橈側端的部位稱為「寸」(又稱寸脈),從橈骨莖突至其後(肘端)7分處為「尺」(又稱尺脈)(見圖)。寸、關、尺三部在左右手共為六部脈。其分部對應關係是:左寸與心(膻中),左關與肝、膽(膈),左尺與腎(小腹)相對應;右寸與肺(胸),右關與脾、胃(腹),右尺與腎(小腹)相對應。這種對應關係,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規定的。也就是上部脈(寸脈)候軀體上部(心、肺、胸),下部脈(尺脈)候軀體下部(腎、小腹)。此外,也有不分寸、關、尺三部,只以浮取、中取、沉取等指力輕重區分,左手脈診心、肝、腎,右手脈診肺、脾、命門,這種方法適用於危急病症或年老體虛病人。

脈診方法和注意事項

①脈診時間。以清晨(平旦)為最佳,此時病人體內外環境較穩定,氣血運行情況較少受到干擾,容易鑒別脈象異常變化。②脈診體位。病人宜正坐或仰臥,手臂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下面墊上布枕(即脈枕)。③調息。病人在接受診脈前,應休息片刻,調勻呼吸,安定情緒,放鬆身心,使氣血運行不受任何干擾。④布指。醫生用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用指腹按壓脈搏。醫生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⑤總按單按。脈診部位取准後,三指可用同樣力量按切脈搏,以了解寸關尺三部總體脈象變化,這種方法稱為總按。也可用一指按切某一部脈,重點體察該部脈象的變化,這種方法稱為單按。單按診寸脈時則微微提起中指與無名指,診尺脈時則微微提起食指與中指。臨床上,總按和單按常配合使用。⑥指力輕重。分舉、尋、按。舉,又稱浮取、輕取,即用較輕指力按觸在寸口脈皮膚上,適於診取浮脈類脈象。尋,又稱中取,指力適中,不輕不重,適於診取緩脈等。按,又稱沉取、重取,即用重力按至筋骨間,適於診取沉脈類脈象。⑦平息與五十動。診脈時,醫生呼吸要自然均勻,稱為平息。醫生用一呼一吸(一息)時間來計算病人脈象的至數(脈搏次數)。每次診脈應持續在脈搏跳動50次以上,即所謂「五十動」,以觀察脈搏節律及是否有停搏歇止的現象。一般切脈每次以3~5分鐘為宜。⑧小兒診脈。小兒易於吵鬧而不合作,且其寸口脈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故對小兒診脈,醫生只用拇指切脈,而不再細分寸關尺。即所謂「一指定關法」。⑨臨床步驟。在診脈前必須了解正常人脈象情況(見脈象),做到心中有數,並掌握年齡、性別、季節、氣候等對脈象的影響,這樣才能正確判斷脈象變化的辨證意義。在具體診察時,可先施總按,再進行單按,將左右手對比。對脈象變化情況,可先定脈位,再計次數(脈率)、辨形狀(脈形),最後分辨脈搏態勢(脈勢)。

參看

關於「脈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