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喘證,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為臨床主症,其發病與肺腎關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大要分為實喘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肺。」(見《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使肺氣失於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則為虛喘。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於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病時,先以祛邪為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為主。喘證發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為哮喘,簡稱為哮。喘證治法,可參見喘條。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於虛喘、實喘,又可因為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為多種證型。詳參有關條目。

chuǎn zhèng

基本概述:

古稱上氣、喘息。一般通稱氣喘。指以呼吸急促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

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為臨床主症,其發病與肺腎關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大要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肺。」(見《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使肺氣失於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則為虛喘。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於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病時,先以祛邪為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為主。喘證發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為哮喘,簡稱為哮。喘證治法,可參見喘條。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於虛喘、實喘,又可因為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為多種證型。詳參有關條目。

喘證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張口聳肩,鼻翼煽動為主要特徵.現代醫學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可參考參照本辨證進行治療.

病理病因:

1,外邪侵襲

風熱或者風寒侵襲於肺,肺氣雍實不利而發喘.

2,痰濁雍肺

飲食不節制而傷損胃脾,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上雍於肺,而發生喘促.

3,情志所傷

情志不遂,惱怒傷肝,氣機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證.

4,肺腎虛弱

肺虛氣失所主,腎虛氣失攝納,均可能導致本症状. 

中醫治療:

實喘

1、風寒襲肺

治法 宣肺散

方藥 麻黃湯加減

2、表寒里熱

治法 宣肺泄熱

方藥 麻杏石甘湯加減

3、痰熱於肺

治法 清瀉痰熱

方藥 桑白皮東加減

4、痰濁阻肺

治法 化痰降氣

方藥 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東加減

虛喘

1、氣陰兩虛

治法 補肺益氣養陰

方藥 補肺湯合生脈散加減

2、腎不納氣

治法 補腎納氣

方藥 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辨證論治

1.實喘

風寒襲肺型

【證見】 喘促胸悶咳痰稀白,常兼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藥】

1.主方麻黃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麻黃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蘇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通宣理肺丸,每次丸,每日2次。

(2)杏蘇止咳糖漿,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風寒喘咳方(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淫羊藿30克,荊芥、紫菀、陳皮、法半夏、生薑、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痰熱郁肺型

【證見】 喘促鼻煽,咳痰黃稠難出,身熱,喜冷飲,尿赤,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泄痰熱。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8克,黃芩12克,黃連lO克,梔子12克,浙貝母15克,北杏仁12克,魚腥草30克,瓜蔞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熱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藥復方蛇膽川貝末,每次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虎腥銀蔞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虎杖、魚腥草各30克,金銀花20克,瓜蔞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濁阻肺型

【證見】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悶,噁心納呆舌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 化痰降氣。

【方藥】

1.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三子養親湯(韓蔥《韓氏醫通》)加味

處方:法半夏15克,陳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蘇子15克,萊菔子12克,蒼朮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咳喘順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貝定喘丸,每次丸,每日3次。

(3)牡荊油滴丸,每次~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紅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半夏止咳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法半夏、陳皮、蘇子、黃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表寒里熱型

【證見】 咳逆上氣,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滑。

【治法】 宣肺泄熱。

【方藥】

1.主方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麻黃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黃芩12克,瓜蔞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參照痰熱郁肺型「虎腥銀蔞湯」,加麻黃12克。

2.虛喘

肺虛型【證見】

喘促少氣,咳聲低弱,自汗畏風,舌質淡,脈軟弱。

【治法】 補肺益氣養陰。

【方藥】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處方:党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參15克,玉竹18克,黃芪15克,川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息喘丸,每次.2克(18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蛤蚧丸(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蛤蚧2隻,高麗參24克,川貝母30克,金銀花48克,黃芪30克,阿膠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蘇子各24克,茯苓、沙參、麥冬、白果各30克,米殼48克。以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丸,每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腎虛型【證見】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更甚,舌質淡,脈沉細。

【治法】 補腎納氣。

【方藥】

1.主方金匱腎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党參15克,五味子6克,補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腎定喘丸,每次.5~2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參蛤三七散(《岳美中醫話集》)

處方:人蔘30克,蛤蚧4對,三七30克,紫河車3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補腎平喘湯(陳超驗方)

處方:太子參30克,麥冬10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蘇子10克,地龍10克,五味子6克,補骨脂10克,靈磁石30克,烏梅15克,紫河車6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劑。

關於「喘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