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學/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內分泌學》 >> 甲狀腺疾病 >>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內分泌學

內分泌學目錄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thyroiditis),是自身免疫甲狀腺炎的一種常見的類型。

【病因】

本病的特點是血中可檢出高效價的抗甲狀腺抗體,因此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主要的證據還有:①患者的甲狀腺組織中有大量的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並可形成淋巴濾泡;②淋巴細胞與甲狀腺抗原接觸後,可形成淋巴母細胞,併產生移動抑制因子淋巴細胞毒素,提示患者的T細胞致敏活性,其相應的抗原是甲狀腺細胞成分;③患者的親屬中約50%可於血中檢出類似的甲狀腺自身抗體。④患者本人或其親屬易罹患其他臟器或組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惡性貧血萎縮性胃炎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⑤對免疫抑制劑有較好的治療反應。

病理

甲狀腺常呈中度瀰漫性淋巴細胞浸潤,同時可有淋巴濾泡形成,漿細胞浸潤與甲腺濾泡破裂。有些濾泡細胞表現腫大和嗜酸性變,即所謂的「Askanazy細胞」。有的患者可伴有粘液性水腫,其甲狀腺較小,甚至不能觸及,甲狀腺組織學的改變類似上述改變,但纖維變更明顯而細胞浸潤減少。

臨床表現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多見於中年人,但任何年齡組均可累及。女性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約為20:1,起病隱匿而緩慢,常在無意間發現甲狀腺腫大,中等大小,少數患者可有局部不適甚至疼痛,易與亞急性甲狀腺炎混淆。甲狀腺腫大多呈對稱性,伴有錐體葉的腫大,腺體表面可呈分葉狀,質堅韌如橡皮,甲狀腺功能多正常,但有的患者可伴有甲亢,見於年輕患者,稱為橋本甲亢(Hashitoxicosis),後期可出現甲減症,少數呈粘液性水腫。

慢慢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在青少年呈瀰漫性腫大為主,表面為光滑,中年發病者甲狀腺多僅中度腫大,中等硬度,欠均勻,表面欠光滑,TGA及TMA升高明顯。少部分病人的甲狀腺質地較硬,難與甲狀腺癌或甲狀腺髓質癌區別。

實驗室檢查

一、紅細胞沉降率 常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白蛋白降低。

二、抗甲狀腺抗體 約60~80%的患者TGA呈陽性,TMA則約95%呈明顯的陽性反應。

三、過氯酸鉀排泌試驗 約40%的患者呈異常反應,表明甲狀腺內有碘的有機化障礙。

四、甲狀腺功能 可依據不同的臨床類型而表現為正常,亢進或減退。

五、甲狀腺掃描 顯示分布不均勻或有冷結節改變。

六、粗針甲腺穿刺活檢 可呈現相應的組織學改變。

【診斷】

中年女性如有瀰漫性甲狀腺腫大,特別是伴有錐體葉腫大時,無論甲狀腺功能如何,均應疑及本病。進一步測定TMA與TGA可協助診斷,過氯酸鉀排泌試驗有參考價值,甲狀腺穿刺作組織學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也可用甲狀腺激素試驗治療,每日給甲狀腺片80~160mg,如甲狀腺明顯縮小,對診斷有幫助。診斷本病應注意與甲狀腺癌、亞急性甲狀腺炎、單純性甲狀腺腫大與結節性甲狀腺腫等甲狀疾病患者相鑒別。

【治療】

一、甲狀腺激素製劑  甲狀腺功能正常或低下時,可用甲狀腺製劑,效果良好。每日可服甲狀腺片80~160mg。或L-甲狀腺素0.2~0.4mg,具體劑量應根據甲狀腺功能,甲狀腺腫大程度,患者年齡及心血管系統壯況而定。一般在用藥2~4周後,症状可改善,甲狀腺縮小,此時可適當減少劑量,維持1~2年,甚至更長。

二、抗甲狀腺藥物 若伴有甲亢則可適當應用抗甲狀腺藥物,劑量不宜過大,並監測甲狀腺功能,及時調整劑量或停藥。此外,還可根據甲亢程度,加用適量甲狀腺片,以改善甲狀腺腫大及壓迫症状。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 在甲狀腺腫大明顯,壓迫症状顯著,病情進展迅速的患者,可考慮使用,以期在短期內獲得較好的療效,可用強的松每日mg,獲效後即可遞減,一般用藥期為1~2個月,病情穩定後用甲狀腺片維持。

若治療無效,則應重新審定診斷,除外甲狀腺瘤淋巴瘤,必要時可採用手術治療。

(趙伯欽)

參看

32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 甲狀腺機能減退症 32
關於「內分泌學/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