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風瘙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 風瘙癢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風瘙癢是指無原發性皮膚損害,而以瘙癢為主要症状的皮膚感覺異常性皮膚病中醫文獻中又稱之為風癢血風瘡癢風穀道癢陰癢等。《諸病源候論》云:「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人腠理,與氣血相搏,而俱往來於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衝擊為痛,故但瘙癢也。」本病以自覺皮膚陣發性瘙癢,搔抓後常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苔蘚樣變繼發性皮損為臨床特徵。臨床上可分為局限性和泛發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瘙癢最多;泛發性者,則多泛發全身。本節僅介紹泛發性者。本病多見於老年及青壯年,好發於冬季,少數也可夏季發病。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瘙癢症

[病因病機

稟性不耐,血熱內蘊,外邪侵襲,致血熱生風而癢;或因病久、年老體弱,氣血虧虛,風邪乘虛外襲,血虛生風肌膚失養而癢;或為飲食不節,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膩,損傷脾胃,濕熱內生,日久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佛郁於肌膚而發;或由情志內傷,五志化火,血熱內蘊,化熱動風而成。

[診斷]

瘙癢為本病的主要症状,瘙癢為陣發性,白天輕,夜間重,亦因飲酒、情緒變化、受熱、搔抓、摩擦後發作或加重。無原發性皮損,由於連續反覆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剝脫和血痂,日久皮膚可出現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以及濕疹樣變。

患者常因瘙癢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響食慾。

發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氣溫驟冷所誘發者常因瘙癢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稱冬季風瘙癢,一般春暖可愈;發於夏季,由溫熱所誘發者,稱夏季風瘙癢,入冬則輕。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風熱血熱青年患者多見,病屬新起,症見皮膚瘙癢劇烈,遇熱更甚,皮膚抓破後有血痂;伴心煩口乾小便黃,大便於結;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風熱外襲,或血熱生風,風盛阻於肌膚,故皮膚瘙癢劇烈;因於熱邪,故遇熱癢甚;血熱生風則皮膚抓破後有血痂;熱擾心神則心煩;熱邪傷津,津不上承而口乾,腸道津虧則大便於結;熱移小腸則小便色黃;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

方藥:消風散四物湯加減。血熱甚者,加丹皮紫草以涼血清熱;風盛者,加全蠍防風祛風止癢

(二)濕熱蘊結瘙癢不止,抓破後脂水淋漓;伴口乾口苦胸脅悶脹,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蘊結於肌膚,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故見皮膚瘙癢不止,抓破後脂水淋漓;肝膽實熱則口苦口乾,胸脅悶脹,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蘊結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三)血虛肝旺以老年人為多見,病程較長,皮膚乾燥,抓破後血痕累累;伴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舌紅,苔薄,脈細數或弦數。

辨證分析:年老氣血不足或久病耗傷陰血,皆可致血虛肝旺,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見皮膚乾燥、瘙癢;病程較長,反覆搔抓,故抓破後血痕累累;血虛肝旺則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舌紅、苔薄、脈細數或弦數為血虛肝旺之象。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方藥:地黃飲子當歸飲子加減。體虛年老者,重用黃芪党參補氣;瘙癢甚者,加全蠍、地骨皮以止癢;皮膚肥厚脫屑者,加阿膠丹參養血活血

二、外治法

(一)周身皮膚瘙癢者,可選用百部酊苦參酒外搽,每天數次。

(二)皮損有濕疹樣變者,用.三黃洗劑外搽,每天4-5次;苔蘚樣變者,用黃柏霜外塗,每天3次。

(三)各型皮膚瘙癢,可用藥浴或熏洗、熏蒸療法。如苦參片白鮮皮、百部、蛇床子地膚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礦泉浴等。

(四)皮膚乾燥發癢者,可外用各種潤膚膏薄搽。

[預防與調攝]

1.忌食辛辣、魚腥發物,忌飲酒,多食蔬菜、水果。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搔抓、摩擦或熱水燙洗,忌用鹼性強的肥皂洗澡。

3.內衣要柔軟寬鬆,宜穿棉織品,不宜穿毛織品。

[結語]

風瘙癢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瘙癢症。其特點是皮膚陣發性瘙癢,搔抓後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等繼發性皮損。臨床上可分為局限性和泛發性兩種。風熱血熱證,治宜疏風清熱涼血,方用消風散合四物東加減;濕熱蘊結證,治宜清熱利濕止癢,方用龍膽瀉肝東加減;血虛肝旺證,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方用地黃飲於、當歸飲子加減。外治可根據不同皮損,分別選用百部酊、苦參酒、三黃洗劑、黃柏霜等外搽。

參看

32 牛皮癬 | 風熱瘡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風瘙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