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疥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 疥瘡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疥瘡是由疥蟲寄生在人體皮膚所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皮膚病。《諸病源候論》云:「疥者,……多生於足,乃至遍體。……乾疥者,但癢,搔之皮起干痂。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瘸蟲。。以皮膚皺褶處隧道、丘疹水皰結節,夜間劇癢,可找到疥蟲為臨床特徵。本病由接觸傳染所致。其傳染性很強,在一家人或集體宿舍中往往相互傳染,集體發病。

[病因病機

多因濕熱內蘊,蟲毒侵襲,郁於皮膚所致。

西醫認為:發病多因與疥瘡病人密切接觸而直接傳染,但也可通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為未經消毒的衣服、床被)而間接傳染。

疥蟲生活在皮膚上,受精雌蟲鑽人皮膚的角質層內,邊鑽行邊排卵、故在表皮上出現特徵性皮損——隧道,受精雌蟲每天排卵2-3個,可達2個月久,最後死在隧道的盡端。

蟲卵孵化為幼蟲後,爬到皮膚表面,藏到毛囊口內,吸取毛囊附近的分泌物,經過7—20天蛻皮數次而變為成蟲。疥蟲離開了人體後尚能生存2-3天,因而傳染性很強。

[診斷]

本病好發於皮膚細嫩、皺褶部位,常從手指縫開始,1—2周內可廣泛傳布至上肢屈側、肘窩腋窩前、乳房下、下腹部、臀溝、外生殖器、大腿內上側等處,偶爾侵犯其他部位,但不侵犯頭部及面部,但嬰幼兒例外。

皮損主要為紅色丘疹、丘皰疹、小水皰、隧道、結節。結節常見於陰莖陰囊少腹等處,水皰常見於指縫,隧道為疥瘡的特異性皮損,長約0.5en,微微隆起,稍彎曲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個針頭大的灰白色或微紅的小點,為疥蟲隱藏的地方。

自覺奇癢,遇熱或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由於劇烈的搔抓往往引起皮膚上出現抓痕、血痂,日久皮膚出現苔癬樣變或濕疹樣變。繼發感染可引起膿皰瘡癤病、癰等,並發腎炎

實驗室檢查:刮取患處丘疹、水皰等的皮屑,在顯微鏡下發現疥蟲或蟲卵;如果發現隧道,可用針尖挑破直達閉端,挑取肉眼可看到的針頭大灰白色小點,顯微鏡下可發現疥蟲。

[鑒別診斷]

一、痒疹兒童與成人均可發病,但以兒童為多,好發於四肢伸側及軀幹部,皮損主要為風團樣丘疹,如豆樣堅實,瘙癢無度,病程緩慢,無傳染性。

二、濕疹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無一定好發部位,皮損呈多形性,可有潮紅、腫脹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大皰糜爛滲出結痂等,無傳染性。

三、丘疹性蕁麻疹多發於兒童,常見於春秋季節,好發於四肢及腰腹部,皮損為散在紡錘形丘疹、丘皰疹及水皰,自覺瘙癢,容易複發。

四、蝨病主要發於軀幹,皮損為繼發性損害,如抓痕、血痂,指縫無皮損,在衣縫中可找到蝨及蝨卵。

辨證論治

一、內治

濕熱毒聚皮膚水皰多,丘皰疹泛發,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濕爛;或膿皰疊起,或起紅絲,娶核腫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接觸疥蟲兼感濕熱之邪,郁於肌膚,故見皮膚水皰多,丘皰疹泛發,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濕爛;搔破染毒,濕熱毒聚則見膿皰疊起,或起紅絲,饕核腫痛;舌紅、苔黃膩、脈數滑為濕熱毒聚之象。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

方藥: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

二、外治法

以殺蟲止癢為原則。

(一)硫黃軟膏(霜)硫黃為古今治療疥瘡的特效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5%~20%的硫黃軟膏,小兒用5%一10%濃度,成人用10%~15%濃度,若患病時間長,可用20%濃度,但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易產生接觸性皮炎。用法:先用川椒15g,白鮮皮地膚子各30g,煎水外洗,或用溫肥皂水洗滌全身後。再搽藥,一般先搽好發部位,再搽全身,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3天,第4天洗澡,換洗衣、被、床單,此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停藥後觀察1周左右,如無新的皮損出現,即為痊癒。

(二)其他藥物亦可選用10%百部酊雄黃膏、一掃光等外搽,方法同上。

[預防與調攝]

1.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

2.患者衣服、被褥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陽光下充分暴晒,以殺滅疥蟲及蟲卵。

3.徹底消滅傳染源,在家庭或集體宿舍里發現患者應予分居,並積極治療。接觸病人後應用肥皂水洗手。

4.改善環境衛生,加強衛生宣傳,對公共浴室、旅館、車船的衣被用物應定期清洗消毒。

[結語]

疥瘡中西醫同名。其特點是皮膚皺褶處,出現隧道、丘疹、水皰、結節,夜間劇癢,可找到疥蟲。應與痒疹、濕疹、丘疹性蕁麻疹、蝨病相鑒別。濕熱毒聚證,治宜清熱化濕、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外治以殺蟲止癢為原則,常用5%~20%的硫黃軟膏。

參看

32 麻風 | 蟲咬皮炎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疥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