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夏季熱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兒科學》 >> 時令疾病 >> 夏季熱 |
中醫兒科學 |
|
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疾病。臨床以入夏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為特徵。因本病有嚴格的季節性,發病於夏季,故名夏季熱。西醫學稱暑熱症。
本病主要發生於我國南方,如東南、中南及西南等氣候炎熱地區。發病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發病時間多集中於6、7、8三個月,與氣候有密切關係,氣溫愈高,發病尤多,但在秋涼以後,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有的病兒可連續數年發病,而隨著年齡增大,其發病症狀可逐年減輕,病程亦較短。本病若無其他合併症,預後多屬良好。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主要與小兒體質因素有關。有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如早產兒、未成熟兒,腎氣不足者;有因後天脾胃不足,發育營養較差,脾胃虛弱者;有因病後體虛,氣陰不足者,人夏後不能耐受暑熱氣候的熏蒸,易患本病。
暑性炎熱,易耗傷津液。小兒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肺胃之津,津虧內熱熾盛,故發熱、口渴多飲;又暑易傷氣,氣虛下陷,氣不化水,則水液下趨膀胱,而出現尿多清長;又肺津為暑熱所傷,肺主清肅,外合皮毛腠理,司開合,津氣兩虧,、水源不足,水液無以敷布,則腠理閉塞,故見少汗或汗閉;汗與小便,都屬陰津,異物而同源,所以汗閉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津傷則必飲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的證候。
根據暑易傷津、耗氣、夾濕等特點,以及小兒體稟有肺胃陰虧或脾腎陽虛等因素,因此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其病機與轉歸各有不同。疾病初起,暑熱多傷津傷氣,而易出現肺胃氣陰兩傷證;疾病遷延,或素體脾腎虛弱,外為暑氣熏蒸,內則真陽不足,則易出現熱淫於上,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證。
本病雖發生於夏季,但無一般暑邪致病而人營人血,內陷心肝的傳變規律。本病為「暑氣熏蒸」而致,多無急性變化,至秋涼後有向愈之機,但纏綿日久者,也會影響小兒身體素質。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發熱:大多數病兒表現為盛夏時節漸起發熱,體溫在38℃-40℃之間。持續不退,天氣越熱,體溫越高。發熱期可長達1—3月,待氣候涼爽時自然下降。
2.多飲多尿:病兒口渴多飲,尿亦頻繁、清長。
4.其他情況:病初起時一般情況良好,不顯病容,或偶有感冒症状,但多不嚴重,發熱持續不退時可見食慾減退,面色蒼白,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煩躁不安。
5.病程:多數歷時1-2月,亦可長達3-4月,直至秋涼後發熱及其他症状逐漸消退。
6.實驗室檢查:血象除部分病兒周圍血淋巴細胞百分數增高外,實驗室檢查多在正常範圍。
二、鑒別診斷
需與疰夏相鑒別,該病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無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状。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是因暑氣熏蒸而發病,多傷氣陰,辨證要區別是否累及上焦肺胃氣陰,還是損及下焦腎之陽氣。疾病初期,多不顯病容,但發熱口渴多飲,納食如常,舌紅,脈數,為暑傷肺胃證;發熱持續不退,隨之多飲多尿,食慾漸見減退,面色出現蒼白,身體日漸消瘦,口唇乾燥,皮膚灼熱,肢端欠溫,精神疲乏,舌淡,脈無力等,則為上盛下虛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清暑泄熱,益氣生津為原則。清暑泄熱,著重於清肺胃,泄內熱,常用辛涼清暑之品,不宜過用苦寒,以防化燥傷陰。益氣生津,著重於助中氣,養肺胃,常用甘潤之品,不能過於滋膩,以防滯邪。若病久病重及腎,腎陽不足,真陰虧損,心火上炎,則宜溫腎陽,清心火,佐以潛陽固澀,生津止渴,溫下清上。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避暑降、溫,保持居住環境通風涼爽。
三、分證論治
1.署傷肺胃
證候:發熱持續不退,熱勢多午後升高,稽留不退,氣溫愈高,發熱亦愈高,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乾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而清長,精神煩躁,口唇乾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分析:暑傷肺胃,氣陰虧損。患兒稟賦不足,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陰津,津虧而內熱熾盛,故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喜飲;暑熱愈盛,熏蒸愈熱,熱淫於內,故發熱愈高,精神煩躁;肺津傷則化源不足,水液無以敷布,故頭額、肌膚灼熱,無汗或少汗;暑傷氣,雖頻頻渴飲,而氣不化水下趨膀胱,出現尿多清長;肺胃陰津被灼而損耗,故皮膚、口唇乾燥。舌苔薄黃,脈數,為暑氣所傷之證。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常用藥: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熱,洋參(亦可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益氣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瀉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納呆食少,神倦者,加麥芽、白朮健脾消食;煩躁明顯者,加蓮子心、竹葉心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傷暑症状者,方中去黃連、北沙參、麥冬,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如兼有濕邪,舌苔白膩者,方中去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木香、佩蘭、扁豆花清暑化濕。
2.上盛下虛
證候:精神萎靡或虛煩不安,面色蒼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頻數無度,大便稀溏,身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舌淡苔黃,脈細數無力。
分析:熱淫於上,陽虛於下。本證多見於體稟虛弱,病勢纏綿的後期,虛實並見,虛多於實。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故臨床出現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食慾減退,大便稀溏,下肢清冷,小便澄清如水等一系列脾胃陽氣不足的徵象。暑氣為患,陰液必耗,陰虛火旺,故發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命火雖屬腎陽,而寓於腎陰之中,腎又稱水火之臟,水不濟火,則陽易浮越,故可見虛煩不寧等上盛下虛證;舌淡苔黃,脈細數無力則為寒熱夾雜、虛實並見之象。
治法:溫補腎陽,清熱護陰。,
方藥:溫下清上湯。常用藥:附子下溫腎陽,黃連上清心火,龍齒、磁石潛浮越之陽,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螵蛸、白蓮子、縮泉丸溫腎固澀,收斂小便,石斛、蛤粉清熱生津止渴。
若心煩口渴,舌紅赤者,加淡竹葉、玄參,以清心火,除煩熱。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屬胃熱耗傷陰津,腎陰腎陽俱見虧損者,可用白虎加人蔘湯與金匱腎氣丸合治。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生脈飲口服液每服5mL,1日3次。用於暑傷肺胃證。。
二、單方驗方
1.荷葉、西瓜翠衣各5S,地骨皮、生地各3g,大棗、五味子各2g。1日劑,水煎濾取藥液,加白糖少量,頻頻飲服。用於暑傷肺胃證。
2.蠶繭20隻,紅棗20枚,烏梅5So煎湯飲,每日劑。用於暑傷肺胃和上盛下虛證。
三、針灸療法
取足三里、中脘、腎俞、大椎、風池、合谷等穴,視病情行補瀉手法。如下元腎陽不足者,針後加藥條灸,每穴2-3分鐘,每日針1次,7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
四、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各200次,分陰陽、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內庭、解溪、足三里、陰陵泉,摩氣海、關元各3分鐘。1日1次,7日為1療程。用於暑傷肺胃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注意防治各種疾病,特別是麻疹、泄瀉、肺炎、疳證等,病後注意調理,恢復體質。
2.改善居住環境,注意調節室內溫度,保持涼爽,或易地避暑。
二、護理
注意營養,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可用西瓜汁、銀花露、綠豆湯等代茶。高熱時可適當用物理降溫,常洗溫水浴,可幫助發汗降溫。避免著涼、中暑,防止併發症。
[現代研究]
蔣治平.治療小.兒夏季熱24例的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87;28(2):21
患兒24例,隨機分組,各12例。一組用加減五葉蘆根湯:佩蘭2g,藿香葉、薄荷各3g,參須5g,麥門冬、蘆根、天花粉各log,鮮荷葉15g,煎湯,每日劑,分2次服。二組用清暑益氣湯:黃連1.5g,麥門冬、粳米各log,.鮮荷梗、鮮西瓜皮各30g,石斛、參須各5g,知母、淡竹葉各3g,甘草1s,煎煮以粳米熟為度,每日劑,分2次服。兩組患兒均治療5天,第6天停藥觀察三項主要症状、體征(體溫、飲水量、尿量)的改善情況,以評價療效。結果:加減五葉蘆根湯組治療前三項主要症状總平均分為7.84,治療後總平均分為1.63,治療後較治療前平均減少6.19土0.66,治療前後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治療結果痊癒4例,好轉6例,無效2例。兩組比較療效,以加減五葉蘆根湯組為優。
趙秀清.中藥治療小兒夏季熱24例.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9):14
將夏季熱辨證為兩型:暑傷肺胃型(16例)表現為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少或無汗、唇乾、舌紅苔少或苔剝,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藥:生石膏、知母、荷梗、麥冬、香薷等,氣虛加西洋參或參須。脾氣不振型(6例)表現為發熱、口渴、多飲、多尿、面色少華、納差、舌淡紅苔少或薄白、脈細無力,治宜益氣健脾、.清熱解暑,藥用西洋參、白朮、茯苓、葛根、香薷、扁豆等,尿清長加桑螵蛸、菟絲子。治療結果:暑傷肺胃型治癒9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1.2%;脾氣不振型治癒5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
參看
小兒暑溫 | 肺臟病證 |
關於「中醫兒科/夏季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