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水痘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兒科學》 >> 時令疾病 >> 水痘 |
中醫兒科學 |
|
水痘是由外感時行邪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時行疾病。以發熱,皮膚分批出現丘疹、皰疹、結痂為特徵。因其皰疹內含水液,形態橢圓,狀如豆粒,故稱水痘。也稱水花、水瘡、水皰。西醫亦稱水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多見於冬春兩季。任何年齡都可發病,而以1-4歲小兒為多見。本病傳染性強,容易造成流行。預後一般良好,愈後皮膚不留瘢痕。患病後可獲終身免疫。若是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罹患本病,症状嚴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古代醫籍中,有關水痘病的論述始於宋代,《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中最早提出「水皰」之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瘡疹論》則正式立名「水痘」:「其瘡皮薄,如水瘡,破即易,於者,渭之水痘。」
[病因病機]
水痘病因為外感時行邪毒,上犯於肺,下郁於脾而發病,其病在肺脾兩經。時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蘊郁於肺,故見發熱、流涕、咳嗽等肺衛症状。病邪郁於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時邪與內濕相搏,外透於肌表,則發為水痘。若毒邪尚輕,病在衛表者,則皰疹稀疏,點粒分明,全身症状輕淺;少數患兒素體虛弱,感邪較重,邪毒熾盛,內犯氣營,可見皰疹稠密,色呈紫紅,多伴有壯熱口渴。甚者毒熱化火,內陷心肝,出現神昏、抽搐。也有邪毒內犯,閉阻於肺,宜肅失司,可見咳嗽、氣喘、鼻煽等重症。
[廟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起有發熱、流涕、咳嗽、不思飲食等症,發熱大多不高,發熱1—2天內,頭面、髮際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現紅色斑丘疹,以軀幹部位較多,四肢部位較少。疹點出現後,很快變為皰疹,呈橢圓形,大小不一,內含水液,周圍紅暈,皰壁薄易破,常伴瘙癢,繼則結成痂蓋脫落,不留疤痕。
3.皮疹分批出現,此起彼落,在同一時期,丘疹、皰疹、干痂並見。
4.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刮取新鮮皰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薩染色檢查多核巨細胞,用酸性染色檢查核內包涵體。
二、鑒別診斷
1.麻疹、風痧、奶麻、丹痧均為斑丘疹,皮疹分布全身,形態細小如針尖或粟粒狀,無皰疹、結痂現象。
2.膿皰瘡多發於夏天炎熱季節,皰疹較大,壁較薄,內含膿液,不透亮,容易破潰,破潰後隨膿液流溢蔓延附近皮膚而發,多發於頭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
[辨證論治l
一、辨證要點
水痘的辨證要點在於辨別輕證和重證。輕證痘形小而稀疏,色紅潤,皰內漿液清亮,或伴有輕度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状,病在衛氣。重證水痘邪毒較重,痘形大而稠密,色赤紫,皰漿較混,伴有高熱、煩躁等症状,病在氣營,易見邪毒閉肺、邪陷心肝變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總的原則。輕證以肺衛受邪為主,治以疏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重證邪熾氣營,治以清熱涼營,解毒滲濕。對邪毒閉肺,邪陷心肝之變證,當治以開肺化痰,鎮痙開竅,清熱解毒等法。
三、分證論治
1.邪傷肺衛
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鼻塞流涕,伴有噴嚏及咳嗽,1—2日皮膚出疹,疹色紅潤,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軀幹為多,舌苔薄白,脈浮數。
分析:時行邪毒,傷於肺衛。邪毒由口鼻而人,郁於肺衛,故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氣抗邪外出,時邪夾濕透於肌表,正盛邪輕,故水痘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舌苔薄白,脈浮數,為病在衛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薄荷辛涼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解毒,利咽祛痰。也可佐以車前子、滑石化濕利水。
疹密色紅者加當歸、赤芍、紫草活血涼血;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貝母宣肺化痰;咽喉疼痛者,加板藍根、僵蠶清熱解毒利咽;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皮疹瘙癢者,加蟬蛻、地膚子祛風止癢。
2.毒熾氣營
證候: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欲飲,面紅目赤,水痘分布較密,根盤紅暈顯著,疹色紫暗,皰漿混濁,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或舌絳,苔黃糙而干,脈洪數。
分析:熱毒熾盛,燔灼氣營。邪毒內傳氣營,氣分熱盛,故壯熱不退,煩躁、口渴,面紅目赤等;毒傳營分,與內濕相搏外透肌表,故見水痘密集,根盤色紅,疹色紫暗,皰漿混濁;熱傷津液,故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糙而干、質紅絳,脈洪數,均為熱毒之象。
治法:清熱涼營,解毒滲濕。
方藥:清胃解毒東加減。常用藥:升麻清熱透疹,石膏清氣泄熱,黃芩、黃連清熱解毒,丹皮、生地涼血清熱。佐以紫草、山梔、木通清熱涼營滲濕。
唇燥口乾,津液耗傷者,加麥冬、蘆根養陰生津;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者,加生大黃、全瓜蔞瀉火通腑。
水痘發病過程中,如出現高熱、咳嗽、氣喘、鼻煽、紫紺等症,此為邪毒閉肺之變證,治當清熱解毒、開肺化痰,可予麻杏石甘湯加減;若見壯熱不退,神志模糊,口渴煩躁,甚則昏迷、抽搐等症,此為邪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當涼血瀉火,熄風開竅,予清瘟敗毒飲加減,并吞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板藍根沖劑每次包,1日-3次。用於邪傷肺衛證。
2.清開靈注射液每次—3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1日1次。用於毒熾氣營證。
二、單方驗方
1.金銀花12e,甘草3So水煎,連服2-3天。用於邪傷肺衛證。
2.臘梅花5s,連翹、金銀花、菊花、赤芍、紫花地丁各10g,板藍根15g,蟬蛻、甘草各3g,黃連1.5g。水煎服,1日劑。用於毒熾氣營證。
三、藥物外治
1.苦參、芒硝各30g,浮萍15so煎水外洗,1日2次。用於水痘皮疹較密,瘙癢明顯者。
2.青黛散麻油調後外敷,1日1次,用於皰疹破潰,欣紅化膿者。
[預防護理]
一、預防
對水痘患兒應立即隔離,直至全部皰疹結痂。被患兒呼吸道及皮疹分泌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應採用曝晒、煮沸、紫外線照射等消毒措施。本病流行期間,勿帶易感兒童去公共場所。接觸水痘患兒後,應留檢3周。對免疫缺陷、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期間的兒童,接觸水痘後可選用人體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帶狀皰疹球蛋白等肌肉注射,預防感染本病。
二、護理
室內空氣要流通,注意避風寒,防止復感外邪。飲食宜清淡宜消化,多飲開水,可用蘿卜、荸薺、綠豆等煎水代茶。保持皮膚清潔,勿使搔抓,不宜洗浴,防止皮膚破損,繼發感染。如有皮膚抓破,可外塗青黛散或黃芩油膏。正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期間的患兒發生水痘,應立即減量或停用激素。
[文獻摘要]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皰,,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肺為膿皰,如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心主血,色赤而小,次於水皰。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赤色黃淺也。」
《證治準繩.幼科》:「小兒痘瘡,有正痘與水痘之不同……亦與疹子同,又輕於疹子,發熱一二日而出,出而即消,易出易靨,不宜燥溫,但用輕劑解之,麥湯散主之,羌活散、消毒飲、麥煎散俱可服,又當服大連翹湯以解之。……按水痘令小兒患之者大率無害,如無內證,不必服藥,無事生事也。」
《幼幼集成.水痘露丹證治》:「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紅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噴嚏,涕唾稠粘,身熱二三日而出,明淨如水泡,形如小豆,皮薄,痂結中心,圓暈更少,易出易靨,溫之則痂難落而成爛瘡,切忌姜椒辣物,並沐浴冷水,犯之則成姜疥水腫。」
[現代研究]
姜潤林.銀翹二丁湯治療小兒水痘114例.中醫雜誌1989;30(3):10
運用鈴老中醫經驗方銀翹二丁湯(組成:金銀花、連翹、六一散、車前子各6-10s,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10-15g),水煎成50-lOOmLo分-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
如瘙癢加蟬蛻,發熱無汗加荊芥、薄荷,煩熱口渴加石膏、知母,痘疹根暈大而色赤加赤芍、丹皮,疹色深紅加黃連、甘草,大便乾結0p生大黃或熟大黃,舌紅少津加生地、麥冬,治療114例均痊癒。退熱時間最短6小時,最長2天,平均1天;水痘結痂時間最短2天,最長4天,平均2.6天。
翁建新.荊防藍根湯治療小兒水痘94例.江蘇中醫1990;(10):37
應用徐漢江老中醫經驗方荊防藍根湯(組成:荊芥、防風各log,板藍根20g,蘆根15g),每日劑,煎湯分2次服。共治療舛例水痘,男58例,女36例,年齡2-13歲。經治全部痊癒,退熱時間平均6小時,結痂時間平均3天。
參看
丹痧 | 痄腮 |
關於「中醫兒科/水痘」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