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疰夏,病名。又名注夏

①指夏令季節發病的一種病證。見《丹溪心法》卷一。其證每逢春夏之交,忽然眩暈頭痛,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治宜益氣陰,消暑熱,方用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加麥冬五味黃柏生脈散等(見《時病論》)。

②勞病之一。《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勞之為病,其脈浮。又手足煩熱,寒精自出,腳酸削不能行,小腹虛滿,春夏劇,秋冬瘥,謂之疰夏病。」治用黃芪建中湯

夏痿之別稱。《醫碥》卷三:「痿發於夏者,俗名注夏。」《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雖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濕熱留飲所致。昔人謂痿發於夏,即名疰夏。」證見倦怠,四肢不舉,羸瘦,不能食。參見暑病條。

疰夏

因素體虛弱、復感受暑熱之氣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多汗納呆,或有低熱等為臨床特徵的外感熱病。夏季的常見病。又名注夏。常見證型有:①氣陰兩虧型疰夏。證見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暈多汗,心煩口渴,納呆體瘦。舌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治宜清暑益氣養陰,方用清暑益氣湯五味子白芍等。②暑濕困脾型疰夏。證見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悶納少,口淡噁心便溏,苔膩,脈濡。治宜清暑化濕,方用藿朴夏苓湯六一散。一般夏季過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現出逢暑必發的周期性特點。疰夏亦為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發展可致中暑.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關於「疰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