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口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m7r.jpg

  

目錄

基本概述

疾病名稱膜性口炎

英文名稱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為口腔粘膜急性細菌性炎症,病原體以各種球菌為主,命名為球菌性口炎。本病臨床特徵為假膜,故又稱為膜性口炎(membranous stoma titis)。  

診斷方法

根據病史、全身症状、假膜特點、粘膜炎症反應明顯,劇痛,可明確診斷。塗片檢查、細菌培養可協助診斷。診斷時需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繼發性感染。  

治療措施

一、全身治療

1.抗感染

抗生素肌注或靜滴,必要時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2.全身支持療法

補充水、電解質、維生素等。

二、局部治療

1.抗感染

0.2%洗必泰液含漱,每日~6次;貼敷抗生素藥膜或外塗2.5%金黴素甘油;含化藥物。

2.止痛

1%普魯卡因液含漱或0.5%達可羅寧液塗布。  

病因學

引發本病的球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常駐細菌,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並不致病,當機體遭受到某種刺激,如感冒發熱急性傳染病惡性腫瘤、長期放療、化療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這些細菌異常增殖毒力增強而引發本病。原發性球菌性口炎並不常見,臨床上多見的是繼發於某種口腔損害之後,如單純皰疹藥物過敏性口炎等發病後的繼發細菌感染,這種繼發感染可稱為繼發性球菌性口炎,通常仍以原發病作診斷命名,在治療原發病損的同時應注意抗球菌感染繼發性球菌性口炎不屬於本知識點所討論的內容。  

病理改變

粘膜上皮表層壞死糜爛,上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及壞死細胞、球菌、膿球等形成的假膜,組織水腫固有層有大量急性炎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原發性球菌性口炎多見於嬰幼兒,偶見成年人。患者起病急、發熱、口痛、咽痛流涎,小兒因疼痛哭鬧、拒食,並伴有全身倦怠不適。口腔粘膜充血顯著、水腫,繼而發生糜爛或潰瘍,潰爛面上覆有一層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假膜,微高於正常粘膜,假膜緻密、光滑、濕潤似緞面為本病特徵。去除假膜後的糜爛面上很快又形成新的假膜。患者疼痛劇烈、口臭局部淋巴結腫痛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細菌塗片檢查可見大量球菌,雖臨床上所見多為混合感染,但大都是以某一種為主。不同的球菌感染所致病變部位有所不同,通常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牙齦部多見,肺炎雙球菌好發於硬齶、口底、舌腹及頰粘膜,而鏈球菌感染多見於唇、頰、軟齶、口底和牙槽粘膜。  

鑒別診斷

診斷時需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繼發性感染。本病需與壞死性齦口炎、雪口進行鑒別。

壞死性齦口炎:有牙齦壞死、齦出血、疼痛。有時與壞死牙齦相對的唇、頰粘膜可發生組織壞死,有較深潰瘍,灰褐色無光澤假膜,腐敗口臭。塗片檢查可見大量梭形桿菌螺旋體

雪口:全身無症状,口腔無痛性白色斑點、斑片,粘膜充血不明顯,塗片或培養可找到黴菌菌絲孢子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膜性口炎的相關提問

關於「膜性口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