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病毒性心肌炎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心血管疾病 >> 心肌炎 >> 病毒性心肌炎 |
病理學 |
|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頗為常見,是由親心肌病毒引起的原發性心肌炎症,常累及心包,引起心包心肌炎。事實上,所謂特發性心肌炎極可能是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因和發病機制】
可 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種類頗多,其中最常見的是柯薩奇(Coxsackie)病毒、ECHO病毒(即人腸孤病毒)、風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由於在妊娠最初3個月內感染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時可引起胎兒的先天性心臟畸形,因此,這兩種病毒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人類的心肌炎以柯薩奇病毒B組感染 最為常見。一般而言,親心肌病毒可直接破壞心肌細胞,但也可通過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間接地破壞心肌細胞。由於此類病毒衣殼的糖蛋白分子結構與心肌細胞膜 的糖蛋白相似,故在感染後,機體所產生的抗體(激活補體的抗體及中和病毒的抗體)既針對病毒,亦針對心肌細胞。因此,當細胞毒性T細胞被致敏後,即可破壞 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細胞。
【病變】
本病病變依患者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妊娠最初3個月的胎 兒感染風疹病毒時,可引起心內膜下心肌的無反應性心肌細胞壞死。在妊娠後期,胎兒感染柯薩奇病毒時則可引起全心炎,大多伴有心骨膜纖維彈性組織增生。初生 兒的病毒性心肌炎可見到心肌細胞壞死及粒細胞浸潤。其後,代之以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及肉芽組織形成(圖8-41)。在成人,多累及心房後壁、 室間隔及心尖區,有時可累及傳導系統。鏡下,主要病變為壞死性心肌炎。晚期,可見到明顯的心肌間質纖維化,伴有代償性心肌肥大及心腔擴張(充血性心肌 病)。
圖8-41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間質內有瀰漫性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浸潤
參考
心肌炎 | 細菌性心肌炎 |
|
出自A+醫學百科 「病理學/病毒性心肌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7%85%E7%90%86%E5%AD%A6/%E7%97%85%E6%AF%92%E6%80%A7%E5%BF%83%E8%82%8C%E7%82%8E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病理學/病毒性心肌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