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遺傳病的營養治療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營養與遺傳 >> 遺傳病的營養治療 |
臨床營養學 |
|
|
已發現的遺傳病已有三千種,而且每年發現的遺傳病平均約100種。故遺傳病的種類極多。本文只能列舉若干種較常見的、且與營養治療較密切的遺傳病。本章前文已經提到的一般不再重複。
(1)苯丙酮尿症與其他苯丙氨酸血症苯丙酮悄症(phenylketonuria,PKU)是遺傳性胺基酸代謝異常中研究最多的疾病。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病者血中苯丙氨酸顯著升高。根據苯丙氨酸血症的嚴重程度及酶缺乏的程度分為8型。其主要機制在於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因而苯丙氨酸不能被利用轉變為酪氨酸。生化改變的主要特點是苯丙氨酸血症、苯丙酮尿症及酪氨酸不足。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與功能,引致智力障礙,癲癇樣發作等症状。各種臨床類型見表30-1。
表30-1 各種苯丙氨酸血症的類型
類型 | 臨床特點 | 缺陷 | 血 | 尿苯丙酮酸與苯丙氨酸代謝產物 |
Ⅰ典型PKU | 生長與智力發育遲鈍。抽筋。濕疹,有霉味。一歲後始治療效果欠佳 | 苯丙氨酸羥化酶無活性 | 嬰兒普通飲食:Phe 50~100mg%酪氨酸正常(<3mg%)成人普通飲食:Phe 30~50mg% | 很顯著 |
Ⅱ典型PK | 生長與智力輕度至中度遲鈍。EEG常異常。抽筋少見。濕疹,霉味。2~3歲後才治療仍有效 | 苯丙氨酸羥化酶有很小的活性 | 嬰兒普通飲食:Phe 30~50mg%酪氨酸正常成人普通飲食:Phe 20~30mg% | 顯著 |
Ⅲ變型PKU | 不治療亦常發育正常。可有霉味。EEG常正常 | 苯丙氨酸羥化酶不足 | 幼嬰普通飲食:Phe 15~25mg%兒童普通飲食:Phe 30~40mg%成人普通飲食:Phe 12~20mg%酪氨酸正常 | 較少。PPyA偶出現 |
Ⅳ變型PKU | 不治療亦發育正常。EEG正常。於普查中發現 | 同上 | 嬰兒普通飲食:Phe常<20mg%,偶達30mg%成人Phe稍高於正常值(4~6mg%) | 很少。PPyA很少出現 |
Ⅴ變型PKU | 不治療亦發育正常。很少異味。EEG正常。血液普查中發現 | 同上 | 嬰兒普通飲食Phe 10mg%。2歲時,Phe<6~8mg%。成年Phe 2~3mg%(正常)。成人高蛋白飲食時血異常 | 嬰幼兒時oHPAA與PAG剛超過正常。成年只在高蛋白飲食時異常 |
Ⅵ轉氨酶缺陷 | 正常,無異味 | 苯丙氨酸轉氨酶缺陷 | Phe 可增至30~40mg%。酪氨酸正常 | Phe排出增加。其代謝產物不增加 |
Ⅶ新生嬰兒酪氨酸血症 | 常見於早產嬰或幼嬰進高蛋白質飲食後。持續<1月 | 對羥苯丙氨氨氧化酶缺陷 | Phe 可暫時升至25mg%,一般4~12mg%。酪氨酸5~50mg% | Phe及代謝產物不高,酪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增高 |
Ⅷ酪氨酸病 | 肝大,佝僂病,生長欠佳。可能有黃疸。可能有蛋氨酸味 | 未知 | Phe 4~6mg%酪氨酸3~10mg% | 廣泛性胺基酸尿,Fa-nconi症候群,Phe排出不固定 |
傳統的概念認為苯丙氨酸堆積過多引起病變,即「中毒學說」。據此理論,治療在於控制苯丙氨酸血症。治療越早越好,宜在1歲以前開始治療。如能在嬰兒期間控制食物中的苯丙氨酸,使血中苯丙氨酸濃度降低,可使嬰兒發育正常。苯丙氨酸血症Ⅰ與Ⅱ型必須在產後1個月內開始用飲食治療。Ⅲ型應密切觀察,必要時治療。Ⅳ至Ⅷ型不需飲食治療。總的要求是所給予的食物供給維持生長需要的L-苯丙氨酸,使保持正常體重,又使血漿苯丙氨酸水平為3~10mg.100ml-1。治療最少至10歲,甚至終生。在停止飲食治療前可作負荷試驗,即進普通飲食後若血中苯丙氨酸濃度仍保持正常,腦電圖亦保持正常,方可停止飲食治療。除了「中毒學說」外還有「缺乏學說」,認為治療在於補充酪氨酸之不足。病兒母親屬於異型合子,攜帶著本病的基因,其血中苯丙氨酸稍高於正常,酷氨酸亦略低於正常。故在妊娠期間應給母親補充酪氨酸;分娩後則給嬰兒補充酪氨酸。對於同型合子的嬰兒(即患本病者),給予低苯丙氨酸及高酪氨酸飲食似最為合理。患本病之女嬰若治療恰當,可正常地生長發育;到結婚年齡並妊娠時,又應使用本病治療飲食,以免因母親發生高苯丙氨酸血症而影響胎兒。
有一些為本病特備的食物,如Ketonil、Lofenalac、Albumaid等商品。如果暫時不能獲得特製的食物則應用前一節中述及的低蛋白質、瓜果、蔬菜可以選用。根據「缺乏學說」應給予酪氨酸。對於異型合子孕婦每日給以20mg.kg-1。對於同型合子孕婦每日給以50mg.kg-1。每日給嬰兒90mg.kg-1。
(2)Hartnup病病人消化道對於色氨酸吸收欠佳,自尿中也喪失胺基酸。色氨酸轉變為尼克酸不足,故臨床上表現為糙皮病。色氨酸在消化道經細菌作用轉變為吲哚(indole)。吲哚被吸收後使神經系統中毒,表現為精神病和小腦性共濟失調。凡屬家族性的糙皮病均應考慮此病。
治療:給以煙醯胺,每次服50~100mg,每日3次,情況好轉後量酌減。有神經病變者加以維生素B6,每次服10mg,每日3次。
(3)色氨酸吸收不良症(tryptophanmalabsorption)是由於消化道吸收色氨酸不良,結腸桿菌將色氨酸轉變為尿藍母(indican),再被氧化為靛青(indigo)而呈藍色。嬰兒尿布有藍色尿印,故稱藍尿布症候群。嬰兒反覆發熱、生長緩慢、激惹、便秘、易夭折。對維生素D敏感,易發生高鈣血症。
多吃色氨酸可使病情加重,故宜避免。
(4)高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本病由於胱硫醚合成酶(cystatohinine synth-tase)缺乏,致使高胱氨酸不能形成胱硫醚(cystathionine)。從而高胱氨酸堆積而胱氨酸缺乏。病人生長緩慢,智能低,走路蹣跚,皮膚與頭髮色淺,眼晶體異位。多數於1小時內死亡,亦有活至成人者。血小板易於凝集、發生血栓形成,是致死原因之一。
給於低蛋白質、低甲硫氨酸飲食。補充胱氨酸。有些病人用大劑量維生素B6(每日~500mg)可使症状好轉,其理未明。甜菜鹼(betaine)治療有好效果。
(5)組氨酸代謝病病人智能低下、語言障礙、抽筋、貧血、共濟失調,但也可無症状。其肝臟缺組氨酸酶,引致高組氨酸血症。
治療用低組氨酸食物。
(6)楓糖尿病(maplesyrup urine disease)本病是由於不能利用異亮氨酸、亮氨酸和纈氨酸,尿中含大量的此類胺基酸及其衍生物,尿呈楓糖味,故名。嬰兒出生時正常,幾天後肌肉強直、抽筋、昏迷。嚴重者如不治療於4周內死亡,一般於一歲內死亡。若繼續生存,出現智能低下。
治療應控制飲食中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給維生素B1,每日~30mg,以幫助上述胺基酸的氧化脫羧。
(7)酪氨酸代謝病由於酷氨酸不能被利用,引起致酷氨酸血症。病人智能低下、肝功能衰竭、低血糖、或Fanconi症候群。
30.2.2 碳水化物遺傳性疾病
(1)半乳糖血症 本病是由於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transferase),故半乳糖不能被利用,發生半乳糖血症,沉著積累於各種臟器。病兒吃奶幾天後就發生嘔吐、腹瀉、失水、黃疸。以後逐漸出現營養不良、智能低下,白內障、肝硬化、肝脾腫大。
嚴格地禁吃含乳糖食物,可使疾病停止發展。治療應從新生嬰兒開始。若延誤診斷治療,內臟及腦已經損害,則難以好轉。
(2)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症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症(congenital lactose malabsorp-tion)是由於遺傳性的乳糖酶缺乏,腸道對乳糖不能消化。病兒出生時正常,在第一次吃奶後就發生腹瀉。頻繁腹瀉引致酸中毒與失水。若不及時診治可引起死亡。
禁食一切奶類可避免症状。商品Nutramigen是一種不含乳糖的嬰兒食物。炒米粉、豆漿、水解蛋白、肉湯等均可試作乳的代替品。以糞便質量是否正常來衡量治療是否恰當。失水,酸中毒者予以糾正。
30.2.3 維生素遺傳性疾病
(1)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vitamin D-dependent rickets) 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腎臟的1α-羥化酶不足,故形成1,25(OH)2D減少,引起佝僂病(成人為軟骨症)的發生。患者骨胳疼痛、易發生病理性骨折及創傷性骨折。血鈣、磷均降低。使用一般治療佝僂病所需的維生素D劑量不發生療效,但用大劑量維生素D,例如每日肌注4萬單位可有療效。每日服1,25(OH)2D可得良好效果。停藥後症状又惡化,雖給以生理劑量的維生素D亦無濟於事。只有用較大劑量的維生素D方可控制病情。故稱為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
(2)維生素D抗藥性佝僂病(vitamin D-resistantrickets)本病屬於性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佝僂病(成人為軟骨症)、血磷很低、血鈣正常。每日用維生素D5~15萬單位或更多,同時每日服磷酸鹽,只有部分療效。磷酸鹽易從尿中排出,故宜每4~6小時服1次。口服磷酸鹽可用以下配方:無水Na2HPO43.66g,NaH2PO4.2H2O1g、橙皮糖漿16ml、水60ml。此液呈中性,每60ml含磷元素1g。劑量是每次服10~30ml。本病發生的機制可能有二。其一是身體對1,25(OH)2D無反應,故腸道對於鈣、磷吸收均欠佳。骨質再吸收加強,即骨鈣從骨胳進入血液中增加,使血鈣仍保持正常水平,而骨胳則受到損害。其二是腸與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對磷的吸收不佳,故主要是磷的丟失。上述兩種可能性均可解釋對維生素D的抗藥性。
30.2.4 血液系統遺傳性疾病
(1)遺傳性溶血性疾病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有許多種。例如F地中海貧血、A2地中海貧血、A2F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病(G、D、E、H、Freiburg、S等類型)、遺傳性細胞發育不良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無β脂蛋白血症(棘形紅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形紅細胞增多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等。
溶血性貧血患者在營養治療上應給予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有利於貧血的恢復。因不缺鐵,無須用鐵劑。吃生蠶豆可使G6PD缺乏症患者發生溶血,故宜避免。
(2)遺傳性出血性疾病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有許多種。例如:遺傳性Ⅶ因子缺乏症(甲型血友病)、遺傳性Ⅸ因子缺乏症(乙型血友病)、遺傳性Ⅺ因子缺乏症、遺傳性Ⅻ因子缺乏症(Hageman特質)、遺傳性Ⅴ因子缺乏症(Owren病)、遺傳性Ⅹ因子缺乏症(Stuart因子缺乏)、遺傳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異常症、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先天性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先天性Ⅷ因子缺乏症(纖維蛋白穩定因子缺乏)、遺傳性出血性微血管擴張症、血小板衰弱症、遺傳性家族性單純性紫癜、von Willebrand病等。
出血引致缺鐵性貧血。營養治療給以蛋白質、各種維生素與鐵劑。在急性溶血性貧血,病人可能垂危與衰弱。營養治療的方式、內容、質量均按具體情況而定。此時多數採用流質或半流飯食、輔以靜脈補液、無機鹽與葡萄糖。
30.2.5 卟啉病(porphyria)
卟啉病是一種遺傳性的卟啉代謝異常的疾病。卟啉或卟啉前體增多以致發生病變和症状。根據卟啉產生的部位分為肝性卟啉病與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
在肝性卟啉病中的急性間歇型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發病機理是肝臟產生過多的卟啉前身物,即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acid,ALA)和膽色素原。引致發作性的神經功能異常,表現為急性腹痛、神經精神症状、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而致水中毒。尿經暴晒後呈紅色。因葡萄糖有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的作用,減少ALA的生成,故宜進食較多的碳水化物以預防發作。每日吃6兩以上的米、面,即250g以上的碳水化物。當檢查ALA和膽色素原有增加的趨勢時,可靜脈滴注10%葡萄糖溶液,每小時100~150ml,可使發作緩解。
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也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是光敏感皮炎,出現紅斑。每日服β-胡蘿卜素120mg可減少光過敏。多吃胡蘿卜及其他富含胡蘿卜素的食物亦有益處。
30.2.6 泌尿系統遺傳病
(1)遺傳性腎炎 遺傳性腎炎(Alport症候群)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病者腎小球基底膜發育不完善,呈胚胎型結構;腎小管萎縮。臨床表現極似一般的腎炎,但有耳聾及家族性腎炎的特點。營養治療與對待一般的腎炎相同。浮腫者用低鹽飲食,尿毒症者用低蛋白飲食。
(2)遺傳性腎小管疾病遺傳性腎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可有多尿、失鉀、失磷、失鈣等一種或多種表現。營養治療上可分別情況補充以水分、鉀、磷或鈣,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於腎小管對甲狀旁腺激素無反應,故血磷增高、血鈣降低。治療可用大劑量維生素D及鈣劑。腎源性尿崩症也屬性鏈遺傳病,由於腎小管對抗利尿激素不發生反應故尿量大增。應給以充足的水分。
30.2.7 消化系統遺傳病
糖原累積病I型又稱肝腎糖原累積病或von Gierke病,屬於常染色體陷性遺傳。由於葡萄糖-6-磷酸酶含量低,肝糖原不能分解為葡萄糖,故有肝腫大與低血糖。營養治療主要是低血糖的防治。
蔗糖酶缺乏症、雙糖酶缺乏症、單糖吸收不良症等對於相應的糖吸收不良,發生腹瀉。避免服用相應的糖可使腹瀉停止。
遺傳性胰腺炎在急性發作時給予輸液、葡萄糖等支持療法,並用低脂飲食。慢性者有腸道消化不良及吸收不良,則應給以胰酶、低脂飲食、要素膳等。
胰腺囊性纖維化病患者對脂肪消化不良,腹瀉時排出大量粘稠糞便。治療方法可補充胰酶。兒童給以雙倍量的能量食物和維生素。低脂飲食。供給足夠的鹽與水。
30.2.8 心血管系統遺傳病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營養治療應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蛋黃、魚卵、肥豬肉、奶油、動物內臟、魷魚、墨魚、蝦類等均含膽固醇較多。食用油類以植物油為主。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容易發生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患。多數患者較肥胖。因血脂增高與進食糖類有關故營養治療應限制熱量攝入,減輕體重,戒酒,控制膽固醇進入量。
許多種遺傳性心臟病最後可發展至心力衰竭。例如先天性心臟病可發生於許多種染色體畸變病(21、22、8三體型、45、X、49XXXXY)與肥厚型心肌病,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等基因突變病。營養治療與一般心力衰竭者同。
營養與遺傳的密切關係 | 營養與遺傳章節參考文獻 |
關於「營養學/遺傳病的營養治療」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