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學/腎小管性酸中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腎臟病學》 >> 腎小管性酸中毒
腎臟病學

腎臟病學目錄

本徵是由於近端及(或)遠端腎小管功能障礙所致的代謝性酸中毒,而腎小球功能正常或損害輕微。本徵主要特徵有慢性高氯性酸中毒、鹽類調節失衡,而臨床上表現為煩渴、多飲、多尿腎性佝僂病骨軟化症、腎鈣化症或腎結石等。多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亦可繼發於其它損害腎小管的疾病

【分類】

目前有許多分類方法,大致有:①按病因和發病部位分成原發性繼發性兩類以及近端腎小管型、遠端腎小管型;②根據發病機理劃分先天代謝缺陷與獲得性兩類;③按年齡區分為成人型、嬰兒型;④根據臨床主要表現分為骨軟化型、低血鉀型、完全性酸中毒型、不完全性酸中毒型(在一般情況下無酸中毒表現,在酸負荷下出現腎小球酸化功能異常);但目前大都將腎小管酸中毒分為4型:即Ⅰ型(遠端腎小管酸中毒)、Ⅱ型(近端腎小管性酸中毒)、Ⅲ型(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Ⅳ型(高血鉀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系遠端腎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腎小管腔液與管周液之間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泌氫及生成氨減少,使氫離子滯留體內,致產生酸中毒。

【病因】

一、原發性 家庭性及散發性:並可伴發某些遺傳病如骨硬化病肝豆狀核變性碳酸酐酶缺乏。

二、藥物所致 兩性黴素B、鋰、甲苯氨氯吡咪

三、鈣代謝紊亂 特發性尿鈣增多症、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維生素D過多等。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發性高丙種球蛋白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橋本氏甲狀腺炎肝硬化

五、腎間質疾患 梗阻性腎病腎移植排斥反應、海綿腎、止痛藥性腎病、鐮狀紅細胞病等。

臨床表現

家庭性者以成人女性比較多見,嬰兒型為短暫,好轉後很少複發。本徵臨床表現:

一、代謝性酸中毒 可有厭食噁心嘔吐心悸氣短乏力症状,嬰兒型則生長發育遲緩。

二、電解質紊亂 ①遠端腎小管泌H+能力障礙,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減少,尿PH值不能降至6.0以下,尿鉀、鈉、鈣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煩渴、多尿、及失水等症状。②尿鈉排泄增加,血鈉降低,為增加鈉的回吸收,醛固酮分泌增多,加劇鉀從尿中排出,易發生低鈉,低鉀血症,患者常出現肌無力軟癱現象,嚴重時常影響呼吸及導致心律失常。③尿鈣增多,常致血鈣降低,可引發甲狀旁腺機能亢進,促進對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毒的存在,骨中鹼性礦鹽被吸收,加重骨質脫鈣,常表現為纖維性骨炎骨質疏鬆,甚至出現病理性骨折。尿鈣排泄增多,腎小管泌H+功能低下,腎內易有鈣結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將加劇腎小管酸中毒的程度。

【診斷】

一、具有下列特徵可診斷 ①臨床上有代謝性酸中毒,而尿PH值在6.0以上;②有低血鈉、低血鉀及低鈣血症,血氯明顯增高;③有骨痛及骨軟化症;④X線檢查發現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或尿路結石等。

二、氯化銨負荷試驗 典型病例不必做此試驗,遇有不典型或不完全性腎小管性酸中毒給予氯化銨0.1g/kg體重,3小時後每小時留尿1次,共5次,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則有診斷價值;亦可將上述劑量,連續服3天,第3天測尿PH值,尿PH值<5.5,亦為陽性結果。

三、血、尿、二氧化碳張力測定 給予5%碳酸氫鈉液500ml 靜滴半小時以上,待尿PH>血PH後,排盡尿液,採集尿、血標本測PCO2,尿PCO2-血PCO2正常值為30mmHg,而本徵<30mmHg。

【治療】

一、防止誘發本病加劇的因素。

二、矯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補鹼可口服碳酸氫鈉1~4g,每日3次:亦可給復方枸櫞酸鈉枸櫞酸鈉9.8g、枸櫞酸14g,加水至100ml)50~100ml/d,分次服。

三、有低血鉀者可服10%枸櫞酸鉀60~100ml/d。

四、有嚴重骨病者可給鈣三醇(1.25羥基維生素D3),0.25μg/d,需注意血鈣變化。

Ⅱ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本徵為近端腎小管重吸收HCO3-功能減退,致血中該鹽降低,呈現高氯性酸中毒。由於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減少,到達遠端腎小管的HCO3-增加,若超過後者的吸收閾限,尿HCO3-增多,尿PH升高;若血中HCO3-下降到一定程度,腎小管能將腎小球濾液中的HCO3-完全吸收時,則尿可恢復酸性,尿PH可下降。此外,近端腎小管對葡萄糖磷酸鹽尿酸胺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現為范可尼症候群(Fanconi Syndrome)。

【病因】

一、原發性 家庭性或散發性。

二、其它遺傳性疾病 肝豆狀核變性,碳酸酐酶缺乏,胱氨酸病及lowe症候群(腦-眼-腎症候群)。

三、藥物及毒物 如鉛、鎘、汞、銅等中毒,長期應用碳酸酐酶抑制劑、過期四環素、注射精氮酸、賴氨酸等。

四、其它疾病 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多發性骨髓瘤、乾燥症候群、自體免疫性肝炎移植腎排異反應、維生素D過多等。

【臨床表現】

一、有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可有乏力、厭食、噁心、嘔吐等症状。

二、本徵在酸中毒時,尿可呈酸性,銨離子生成不受影響,可減少鈉、鉀、鈣的喪失,雖酸中毒可致骨質脫鈣,尿鈣排泄,但引起骨損害及腎石症者少見;因到達遠端腎小管的離子增多,與鉀交換增多,仍可出現低鉀症。

三、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胺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現為范可尼症候群。

【診斷】

一、具有上述臨床表現。

二、確診需作尿HCO3-排泄率測定(碳酸鈉負荷試驗)口服法:每日口服碳酸氫鈉1~10mEq/kg,每3天增量1次,直至血漿CO2結合力正常,然後測定血漿和尿的HCO3-及肌酐Cr);靜滴法:碳酸氫鈉1000ml(含500~700mEq)以4ml/分速率靜滴,每隔30~40分鐘留尿1次,共4~6次,在每次間隔中抽血,測血漿、尿的HCO3-、Cr。

計算式、尿HCO3-排泄率=尿HCO3-*血Cr*100/血HCO3-*尿Cr

正常情況下,尿HCO3-為0,尿HCO3-排泄率亦為0;Ⅱ型尿HCO3-排泄率>15%;Ⅰ型< 5%;Ⅲ型5~10%。

治療:可按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處理。

Ⅲ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有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表現,又有失鹼,尿HCO3-排泄率測定在5~10%,即具備Ⅰ、Ⅱ型腎小管酸中毒的臨床特點,有時稱為混合型。本徵兒童多見,常自行好轉,治療按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處理,只是補給碳酸氫鈉的量要大些。

Ⅳ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Ⅳ型腎小管性酸中毒又稱高血鉀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系遠端腎小管「陽離子交換段「泌鉀,泌氫功能障礙,同時又有醛固酮缺乏或對醛固酮反應低下,致產生高血鉀型腎小管酸中毒,但其發病機理仍不明了。

【臨床表現】

一、多為中老年患者。

二、有高氯性酸中毒及持續性高鉀血症二氧化碳結合力多在20~30vol%;血清鉀水平多在5.5~6.5m mol/L,重者在7m mol/L以上,而心電圖多無高鉀表現。

三.常有腎小管濾過率下降,大都在20~30ml/min,但高鉀血症、酸中毒的嚴重程度與腎功能不全的程度不相稱。

四、尿銨鹽濃度減少,血腎素活性及醛固酮含量減低。

【診斷】

具有上述臨床表現者可確診。但在診斷時須注意,有些藥物如巰甲丙脯酸長期應用,由於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被抑制,可有類似表現,需鑒別。

【治療】

一.目前多採取對症處理,以小劑量碳氫鈉糾正酸中毒及促進排鉀;限鉀攝入;有低腎素、低醛固酮血症者可給予9α-氟氫考的松速尿有助排氫排鉀;但嚴重高鉀血症,常需作透析法方可緩解。

二.繼發者,應針對原發症治療。

參看

32 慢性腎功能衰竭 | 血液淨化技術 32
關於「腎臟病學/腎小管性酸中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