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類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肝臟類癌(hepatic carcinoid)是指原發於肝臟類癌,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生長緩慢的上皮細胞腫瘤,具有惡變傾向,臨床上僅有少數病人有類癌症候群(carcinoids syndrome)的表現。

目錄

肝臟類癌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發展緩慢。

(二)發病機制

肝臟類癌具有神經內分泌特性,屬APUD(amine per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細胞瘤,能分泌多種肽類和生物胺,包括5-羥色胺胰多肽(PP)、胰島素生長抑素胃泌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前列腺素降鈣素等,其中胃泌素、胰多肽(PP)在肝臟類癌中最常見,是少數病人產生類癌症候群的主要物質基礎。

肝臟類癌的組織學來源尚不明確,一般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1.來源於異位的胰腺組織。

2.來源於前腸散在的神經外胚葉細胞胚胎殘留,或原始的具有多潛能的幹細胞

3.來源於原始神經內分泌板。

4.來源於化生內分泌細胞上皮

肝臟類癌常位於肝右葉,多為一至兩個結節,少數為多個結節,直徑1~17cm,切面呈粉紅棕褐色或灰黃色,腫瘤中心有不規則區域出血壞死少見,質柔軟或結實,含有較多囊腔,腫瘤與肝實質分界清楚,周圍肝組織通常無肝硬化。腫瘤由一致的小多角或立方形細胞組成,細胞界限清楚,細胞排列成島狀、巢狀、帶狀、索狀或柵欄狀結構,細胞之間由細軟的纖維基質分隔。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親銀染色、嗜銀染色及嗜鉻染色均呈強陽性;上皮細胞膜抗原(EMA)、嗜鉻粒蛋白A(CgA)、神經特異性稀醇化酶(NSE)多呈陽性。電子顯微鏡檢查胞漿內可見電子緻密顆粒,直徑100~200nm。肝臟類癌多在早期發生肝內轉移或局部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少見。

肝臟類癌的症状

肝臟類癌起病隱匿,早期腫瘤很小時,可無任何症状體征。當類癌長大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局部症状(常由機械因素所致)。

1.局部症状 右上腹部或肝區疼痛,最常見,呈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脹痛

2.消化道症状 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噁心嘔吐等表現,少數患者並發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因此可有消化性潰瘍症状,甚至出現嘔血黑便

3.全身症状 雖然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證明肝臟類癌在細胞水平存在異位神經內分泌產物,但由於其數量的不足或在質量上有缺陷,往往不能激活靶器官而發揮生物學作用。因此,絕大多數肝臟類癌並無神經內分泌產物異常增多的臨床表現,僅個別病例出現類癌症候群卓-艾症候群異位ACTH症候群、頑固性低血糖等表現。

4.其他症状 晚期病例常有厭食消瘦乏力發熱等症状。

5.體征 肝臟腫大為最常見的體征。肝質地較硬,表面及邊緣不規則,常呈結節狀,少數腫瘤深埋於肝實質內者則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顯壓痛

肝臟類癌通常缺乏特殊的症状、體征,組織學上與肝細胞癌相似,且臨床上又特別罕見,因此診斷較為困難。肝臟類癌的定位診斷常常有賴於B型超聲顯像、選擇性肝動脈造影、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或肝放射性核素掃描,甚至磁共振顯像(MRI)檢查。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肝臟類癌的診斷

肝臟類癌的檢查化驗

1.血液 少數患者血清素含量升高至0.5~3mg/L(正常值為0.1~0.3 mg/L)。近來報導通過免疫組織化學生化方法檢測患者血清和組織中色氨酸羥化酶活性及表達,亦有助於類癌診斷。

2.尿液 少數患者每天尿中排出5-羥吲哚乙酸(5-HIAA)大於40mg(正常值每天不超過10mg),當尿中5-HIAA排出量>30mg/d時,加入1-亞硝基-2-萘酚試劑,尿呈紫色至黑色。作尿5-HIAA試驗前24h內不可服用某些藥物(如噻嗪類杏仁衍生物)或含有多量色氨酸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蘿、番茄、茄子核桃等),以免發生假陰性假陽性結果。

1.在MRI檢查時,T1加權像常表現為低信號區,T2加權像常表現為高信號區,其中有片狀更高信號區。

2.肝臟類癌影像學的特徵性改變是腫塊內有多發性小囊病灶,但從影像學上不能區分原發性類癌或轉移性類癌。

3.肝臟類癌的定性診斷,通常依靠免疫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超微結構檢查證明腫瘤細胞有類癌的特性而獲得最後確診。

肝臟類癌的鑒別診斷

胃腸道類癌常常在早期發生肝臟轉移,而且部分也有類癌症候群的表現。因此,在診斷肝臟類癌時,首先應該進行廣泛而細緻的檢查,部分病例甚至還需要經過長期的隨診觀察,以徹底排除其他部位的類癌存在。此外,肝臟類癌還要與肝細胞癌相鑒別,後者與肝臟類癌的臨床發展不同,無類癌症候群的表現,多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大部分甲胎蛋白(AFP)增高,免疫組織化學和電子顯微鏡檢查腫瘤細胞無類癌的特性。

肝臟類癌的併發症

1.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噁心嘔吐等,少數患者並發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2.晚期病例常有厭食消瘦乏力發熱

肝臟類癌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手術治療 肝臟類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早期切除原發病灶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手術效果遠較原發性肝癌好。對早期病例進行肝葉切除,可望徹底治癒。

2.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 肝動脈栓塞化療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的一種非手術的腫瘤治療方法,近年來應用於肝臟類癌的治療也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是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案,多採用碘化油混合化療藥物栓塞腫瘤遠端的血供,再用明膠海綿栓塞近端肝動脈,使之難以建立側支循環,致使腫瘤組織缺血壞死。化療藥物常用CDDP 80~100mg、絲裂黴素(MMC)16~20mg、阿黴素(ADM)40~60mg、5-氟尿嘧啶(5-FU)1000mg,肝動脈栓塞化療應每隔4~6周進行一次,反覆多次效果更好。

3.全身化學治療 對不能手術切除或不宜進行肝動脈栓塞化療的病人,可選擇全身化療,但療效較差,且化療的副作用較大,易引起胃腸道反應及造血功能抑制。常用的化療藥物有: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FT-207)、絲裂黴素、阿黴素、環磷醯胺、鏈尿黴素。

4.放射治療 肝臟類癌對放射治療不甚敏感,而肝臟鄰近器官易受放射損害,因此治療效果常不夠滿意。對不能手術切除者可應用放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如放射治療同時聯合化療、中藥或其他支持療法,效果會更好。

5.支持治療 病人有噁心嘔吐,或進食較少時,可根據病情給以靜脈點滴葡萄糖,以供給機體必需的熱量,輸液時同時加入維生素C維生素B6氯化鉀滴注。必要時給予應用復方胺基酸白蛋白貧血顯著者,可給以輸血

(二)預後

肝臟類癌的預後較肝癌好,經積極的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大多數存活4年以上。

參看

關於「肝臟類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