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菜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髮菜 | 中藥圖典 |
髮菜 Fā Cài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補血;利尿降壓;化痰止咳。主婦女血虛;高血壓病;咳嗽痰多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
藥味 |
髮菜(學名:Nostoc commune var. flagelliforme,異名Nostoc flagelliforme),又稱髮狀念珠藻,是藍菌門念珠藻目的細菌,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如中國、俄羅斯、索馬利亞、美國等)的沙漠和貧瘠土壤中,因其色黑而細長,如人的頭髮而得名,可以食用。廣東人取「發」的諧音「發」而寫成「髮菜」,意為發財,廣東通用簡體字後,一律簡化成「發」,使之變為互通,在農曆新年的廣東菜式中更為常見。但事實上,髮菜並不是菜,而是菌。
目錄 |
名稱類別
【物種學名】念珠藻
【拉丁學名】NostoCCommunevar.flag-elliforme(Berk.exCurtis)Born.exFlah.
【英文名稱】Nostoc flagelliforme
【中文別名】地毛、旃毛菜、地毛菜、仙菜、淨池菜、頭髮菜、龍鬚菜、豬毛菜
【科屬分類】
界:植物界 Plantae
門:藍藻門 Cyanophyta
科:念珠藻科 Nostocaceae
屬:念珠藻屬 Nostoc
種:髮菜 Nostoc flagelliforme
【保護】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產地分布
髮菜分布世界各地,加拿大、美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法國、獨立國協和蒙古等國家和地區都有生長。
髮菜在我國食用歷史悠久,唐、宋年代就遠銷東南亞各國。我國髮菜主要產於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青海,寧夏、甘肅等地區,以寧夏的產量最多,質量也最好,為寧夏傳統「五寶」中最名貴的一種「黑寶」。髮菜在我國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河北等省分布最多。
形態特徵
髮菜植物體是一種不分枝或偶有2-3分枝的絲狀體,呈不規則圓柱形或扁形,一條絲狀體的兩端常膨大成棒狀或片狀,鈍圓、多彎曲,互相交織在一起,晴天氣候乾燥時,藻體吸水膨大,粘滑,呈藍綠色或黑色。植物體能自行分裂,一般長20-30厘米,少數達40-50厘米,直徑不到0.1厘米,扁形的為0.2厘米,少數為0.3-0.4厘米,爬附於荒地、岩石塊岩屑周圍的土表和草叢中。藻體內含有膠質,其膠性使其可粘附於土表或植物體上,以防風吹走。
髮菜適應性強,抗高溫乾旱,耐寒,在鹽鹼瘠薄的地方也能生長。喜濕但不耐長期積水。要求年均溫度3-4℃,在溫度低於3℃的地區幾乎沒有分布。可耐極端的高溫38-39℃,極低溫-36℃。對土壤要求不嚴,就是高等植物無法生存的地方,髮菜也能生長,鈣質土是髮菜生長與分布的土壤條件,髮菜在荒漠植物群落中處於最低層,能有效地利用低弱的光照。
營養價值
髮菜是名貴山珍之一,也是一種高檔的營養品。它含蛋白質極為豐富,每百克髮菜含20克,是雞蛋的1.5倍,枸杞的4倍,碳水化合物56 克,鈣高達2560 毫克,鐵20 毫克,均高於豬、牛、羊肉類及蛋類。它突出特點是脂肪含量極少。其礦物質含量為雞蛋的6倍,特別是碘的含量高達0.1-0.5%,為一般食物所罕見,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鐵,鈣,錳,銅等十多種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七種胺基酸,這些物質的含量都高於大米和小麥,特別是精氨酸的含量高於猴頭菌5倍。
富含各種營養物質,每百克髮菜含有蛋白質20-23.4克、粗脂肪5.6克、糖類57克、胺基酸17.8克、鈣270多毫克、欠缺120-200毫克、碘1180微克,還含海膽酮、藍藻葉黃素、藻藍素等,髮菜是宴席上的珍奇佳肴,在食用前用溫水浸泡,呈黑色細粉絲狀,然後拌、炒、蒸、炖均美味可口,若與萵筍絲,熟肉絲加料涼拌脆滑鮮嫩,蛋白丁炒髮菜,黑白分明,獨具一格。
髮菜營養豐富,民間採食已久,可炖、炒、燴、涼拌,其味皆佳,不但是延年益壽的保健食品,也是青海的名菜的宴席珍品。"芙蓉髮菜"就是一道名菜肴,由青海名廚宋發劍創製於1984年。主料為雞脯肉和青海特產髮菜。
藥用價值
髮菜性味甘寒,無毒。入肝、腎、膀胱經。可利小便,清熱,軟堅散結,理腸除垢,消滯降壓。據中醫書籍中介紹,髮菜對甲狀腺腫大,淋巴結核、腳氣病、鼻出血、缺鐵性貧血、高血壓和婦科病等都有一定的療效。髮菜的顏色很黑,不好看,但髮菜內所含的鐵質較高,用髮菜煮湯做菜,可以補血。近年來研究發現,髮菜還具有驅蛔蟲、降血脂功效。它還有清腸胃、助消化的作用。動手術後的病人,吃一些髮菜,傷口能較快癒合。
髮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熱消滯、軟堅化痰、理腸除垢的功效。髮菜還具有降血壓。調節神經等多種作用,是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病患者的理想食物。醫藥上用途甚廣,民間常用髮菜來治療佝僂病、婦女病、痢疾、高血壓、氣管炎、鼻出血、營養不良等病,尤其手術後食用,對促進傷口癒合有特殊效果。所以髮菜又是一種名貴的珍稀保健蔬菜。
歷史記載
髮菜始見載於清代李漁(1611-約1679年)《閒情偶記》,「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生之頭髮菜是也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於藕絲、鹿角菜。」據傳,唐宋時期,髮菜已是出口物資;又一傳說,漢代蘇武牧羊北海濱時,以髮菜充飢,此說如有據,則漢代即已食用。從漢代起,權貴們就常把髮菜作為貢品奉獻給皇帝食用。據說慈禧太后的菜單上,也有一道「拌髮菜」。傳說公元前一百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在青海牧羊19年,歷盡千辛萬苦,有「渴飲雪,飢吞旃」的記載,就是以野菜中的髮菜為食。
名稱由來
髮菜貼在於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亂髮,顏色烏黑,得名「髮菜」,也被人稱之為「地毛」。是一種極名貴的食物。因髮菜跟「發財」諧音,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喜歡它,不惜以重金購買饋贈親朋或製作佳肴。通過對髮菜的營養成分分析,髮菜的營養價值不是太高,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只是由於髮菜與「發財」諧音,迎合了人們圖吉利的心理,因而刺激了消費。
環保與禁售
摟髮菜產生的環境問題
摟髮菜的破壞極大,經調查計算,產生1.5-2.5兩髮菜,需要摟10畝草場,1.5-2.5兩髮菜的收入為40-50元,即「40-50元的髮菜收入,破壞了10畝草場,導致草場10年沒有效益」。加上人群湧入草原後,吃住燒占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國家每年因摟髮菜造成的環境經濟損失近百億元,而髮菜收益僅幾千萬元。代價太大,得不償失。
從八十年代初至今,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摟髮菜、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給生態環境和社會安定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1.草原植被受到大面積破壞,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加速了草原沙化和一些珍稀物種的滅絕。據國家環保總局的有關調查,每年都有大批寧夏等地的農民湧入內蒙古草原摟髮菜,涉足草原面積2.2億畝,其中1.9億畝草場遭到嚴重破壞,約佔內蒙古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8%,有0.6億畝草場被完全破壞,已基本沙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由於亂挖甘草,破壞草原面積總計800多萬畝。由於摟髮菜、濫挖甘草和麻黃草,導致草原風災和旱災程度加重、沙塵暴加劇,對黃河中上游地區乃至國家的環境安全
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嚴重破壞和干擾了農牧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影響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1993-1996年,在內蒙古草原摟髮菜、挖藥材的寧夏農民破壞牧區水井和飲水槽、燒毀棚圈、拆毀網圍欄、搗毀牧民住房等案件4萬餘起,由於草場及其基礎設施、房屋、運輸工具等損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9.6億元。內蒙古牧民與寧夏等省區農民發生械鬥事件100餘次;在制止摟髮菜、挖藥材過程中,1500多人次務人員被打傷。1993-199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也發生3次因亂挖甘草而引發的大規模群眾械鬥,造成多人死傷。
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
國務院於2000年6月14日下達文件(國發[2000]13號)《國務院關於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通知》
倡議:口下留情,造福子孫
請別昧下良心追求所謂的山珍野味。謝謝!
食療價值
江蘺科植物江蘺的藻體。又稱海菜、線菜、海麵線、髮菜。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夏、秋季採收。乾燥備用。
[性能]味甘、微咸,性寒。能消痰散結,清熱,利小便。
[用法]煎湯,涼拌,或蒸熟食。
[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附方]
1,涼拌江蘺:龍鬚菜30g,用開水發脹,洗淨,用醋浸透,加鹽及脂麻油少許調味,隨量食之。
本方取龍鬚菜之咸寒,以消痰散結,清熱除煩;醋性酸而助藥力,用以增強療效。用於項下癭疾,煩熱不安。現可用於甲狀腺腫,甲狀腺機能亢進。
2,江蘺夏枯草湯:龍鬚菜10g,海帶、夏枯草各15g。加水煎湯服。本方以龍鬚菜、海帶消痰、軟結,夏枯草清火散結。用於痰火鬱結、癭瘤、瘰癧。
髮菜的選購
外形整齊、長度約10厘米的髮菜為佳,不要選太細密的,不要有油污味。很多人以為髮菜是海中的藻類,其實不然,髮菜是一種菌類植物,寄生在荒漠草原的針茅草上,在內蒙古、甘肅、陝西一帶相當常見,有保水固土作用,可降低草原沙漠化,有益環境保護。由於髮菜產量不多,要獲得75克髮菜需挖掘10畝地,相當於16個足球場的面積,採挖後會導致深層泥沙鬆脫,土質永久破壞。在20世紀80年代,許多人湧入內蒙古草原挖髮菜,使得草原沙漠化更為嚴重,連帶導致沙塵暴的發生。國家現已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
|
關於「髮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