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請節約用水

旱災指因氣候嚴酷或不正常的乾旱而形成的氣象災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或歉收從而帶來糧食問題,甚至引發飢荒。同時,旱災亦可令人類及動物因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災後則容易發生蝗災,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飢荒,導致社會動蕩。

目錄

引起旱災的原因和表現

起因在於:

1、地殼板塊滑移漂移,導致表層水分滲透流失轉移,使地表喪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樹被破壞;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礎設施脆弱,沒有涵養水源;

5、沒有順應洪澇和乾旱汛期規律,做到洪澇時蓄水涵養,乾旱期取水調水,遵循自然規律,促進水資源動態平衡

6、其他  

以下是旱情和旱災的表現: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牧草等農作物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乾旱地區
水是生命之源!請節約用水!

Bkizd.jpg

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氣候。通常將年降水量少於250mm的地區稱為乾旱地區,年降水量為250—500mm的地區稱為半乾旱地區。世界上乾旱地區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國的西北部。這些地區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發量大,農業主要依靠山區融雪或者上游地區來水,如果融雪量或來水量減少,就會造成乾旱。世界上半乾旱地區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區,歐洲南部,西南亞;北美中部以及中國北方等。這些地區降雨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極易造成季節性乾旱,或者常年乾旱甚至連續乾旱。

中國大部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至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面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乾旱。西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區春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華南地區旱災也時有發生。  

旱災是歷史性的災難

旱災在世界範圍內有普遍性,波及範圍最廣、影響最為嚴重的—次旱災,是20世紀60 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圍—些國家發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個國家,近一億人口遭受 飢餓的威脅。

旱災

中國旱災頻繁,旱災記載見於歷代史書、地方志、宮廷檔案、碑文、刻記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 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曾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範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於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 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在不同地區先後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個省受旱,有「齧草嘬土,餓殍載道,民食觀音粉,死徒甚多」的記述。20世紀以來,1920年陝、豫、冀、魯、晉5省大旱,災民2000萬人,死亡50萬人;1928年北、西北、西南等13個省535個縣遭旱災; 1942~1943年大旱,僅河南一省餓死、病死者即達數百萬人。

1950年到1986年全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3億畝,成災1.1億畝。乾旱嚴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國受旱面積都超過4.5億畝,且成災面積超過l.5億畝。1972年北方大範圍少雨,春夏連旱,災情嚴重,南方部分地區伏旱嚴重,全國受旱面積4.6億畝,成災2億畝。1978年全國受旱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最為嚴重,全國受旱面積6億畝,成災面積2.7億畝,是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值。  

乾旱程度級別

小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中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旱災

大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特大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防旱與抗旱的措施

自然界的乾旱是否造成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於人為措施。世界範圍各國防止乾旱的主要措施是:①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②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④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止水土流失具體措施:

旱災

1多植樹,多種草

2沙地不種植農作物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

3還要防止土壤板結會更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的生長

4多用農家肥盡量少用那些無機肥

5應該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這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一類的化肥它們由雨水進入河流使水富營養化,會造成藻類大量繁殖破壞生態平衡  

我國抗旱措施

1949年以來,中國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發展排灌事業,提高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機械保有量593.5萬、6242.2萬kw,配套機電井243萬眼,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7.2億畝。1978年雖遭特大幹旱,由於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作用,通過引、提、蓄等多種措施,挖掘水源,擴大灌溉面積,仍保證了當年農業生產。中國人民積累起來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戰勝乾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國不少地區抗旱災的能力還較低,旱災威脅依然存在,抗旱任務仍很艱巨。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主產區小麥受旱1.43億畝,其中嚴重受旱5692萬畝,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和5610萬畝。截至目前,7省已累計澆麥5658.7萬畝,占受旱面積的39.6%,其中嚴重受旱麥田已灌溉44.3%。  

旱災歷史悲劇

據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飢荒、1898年的印度大飢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飢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

全世界本世紀內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颱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飢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飢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佔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後,也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旱災,並被納入近50年來我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範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乾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古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於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於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後,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飢民暴動而變為廢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生了連續14年的大範圍乾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生於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飢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範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曆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此類例子在人類歷史上舉不勝舉。  

乾旱預警----防禦指南

乾旱預警信號分級,分別以橙色、紅色表示。乾旱指標等級劃分,以國家標準《氣象乾旱等級》(GB/T20481-2006)中的綜合氣象乾旱指數為標準。

圖 例 含 義 防 御 指 南
乾旱橙色預警信號
預計未來一周綜合氣象乾旱指數達到重旱(氣象乾旱為25~50年遇),或者某一縣(區)有 40%以上的農作物受旱。 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禦乾旱的應急工作;

2、有關部門啟用應急備用水源,調度轄區內一切可用水源,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

3、壓減城鎮供水指標,優先經濟作物灌溉用水,限制大量農業灌溉用水;

4、限制非生產性高耗水及服務業用水,限制排放工業污水;

5、氣象部門適時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乾旱紅色預警信號
預計未來一周綜合氣象乾旱指數達到特旱(氣象乾旱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縣(區)有 60%以上的農作物受旱。 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禦乾旱的應急和救災工作;

2、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啟動遠距離調水等應急供水方案,採取提外水、打深井、車載送水等多種手段,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和牲畜飲水;

3、限時或者限量供應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縮小或者階段性停止農業灌溉供水;

4、嚴禁非生產性高耗水及服務業用水,暫停排放工業污水;

5、氣象部門適時加大人工增雨作業力度。
關於「旱災」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