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學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腦膜炎雙球菌奈瑟氏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腎形,多成對排列,或四個相聯。該菌營養要求較高,用血液瓊脂或巧克力培養基,在37℃、含5~10%CO2、pH7.4環境中易生長。傳代16~18小時細菌生長旺盛,抗原性最強。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時接種易溶解死亡。對寒冷、乾燥較敏感,低於35℃、加溫至50℃或一般的消毒劑處理者極易使其死亡。

根據本菌的夾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過血凝試驗將本菌分為A、B、C、D、X(1916)、Y(1889)、Z、W135(319)、29E(1892)、H、I、K和L13個血清群。以A、B、C群為多見。腦膜炎雙球菌細菌素(meningocin)又可將A群分為4型,C群分為6型;B群分為11型,其中B群2型致病力最強。根據其脂多糖(CPS)將腦膜雙球菌分為8個LPS免疫型,與致病關係尚不清楚。

近20年來歐美一些國家的流行菌群已由A群轉變為B群和C群;我國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B群僅佔少數。但帶菌者以B、C群為主,今後是否會成為主要流行菌群,有待於密切觀察。

從60年代以來,腦膜炎雙球菌對磺胺耐藥現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為嚴重。A群耐藥情況視不同國家、地區而異但,亦有增多趨勢。我國分離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對磺胺比較敏感,故磺胺藥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藥物之一。

32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學 32
關於「傳染病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