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

(重定向自人格违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人格障礙,或稱人格疾患、人格異常、人格違常、人格異常疾患(英文:Personality Disorder)。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種。指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人格違常是據美國精神科醫學會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

目錄

定義

嚴格意義的人格障礙,是變態心理學範圍中一種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間的行為特徵。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徵顯著偏離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對環境適應不良,常影響其社會功能,甚至與社會發生衝突,給自己或社會造成惡果。人格障礙常開始於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續至成年期或者終生。人格障礙有時與精神疾病有相似之處或易於發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態。嚴重軀體疾病,傷殘,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災難性生活體驗之後發生的人格特徵偏離,應列入相應疾病的人格改變。兒童少年期的行為異常或成年後的人格特徵篇離尚不影響其社會功能時,暫不診斷為人格障礙。關於人格障礙流行學研究較少,一般認為某些機構如監袱、福利部門中的發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認為最低社會經濟階層的發生率較最高層大三倍;Leightons則認為社會秩序混亂地區的發生率較安全地區的總發生率大三倍。  

分類

主要的人格障礙類型有以下十種:

1、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偏執型人格障礙

3、分裂樣型人格障礙

4、分裂型人格障礙

5、強迫型人格障礙

6、自戀型人格障礙

7、邊緣型人格障礙

8、表演型人格障礙

9、迴避型人格障礙

10、依賴型人格障礙

上述類型可以分為三類:

A類——特點:奇特或怪異

包括偏執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

B類——特點:表演性、情緒性或不穩定性

包括反社會型、邊緣型、表演型和自戀型人格障礙

C類——特點:焦慮或恐懼

包括迴避型、依賴型和強迫型人格障礙  

病理

迄今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是在素質基礎上受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  

人格障礙併發症

異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腦額葉的疾病(如腦外傷、腦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現人格障礙症状,也可能是額葉功能障礙所致。  

一、生物學因素

1、遺傳因素

家系調查資料提示先證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呈正比,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雙生子與寄養子調查結果都支持遺傳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觀點,但家庭、社會環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視。

2、、腦發育因素:

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型性格障礙的人有較多的神經系統軟體征,神經心理學測驗也提示輕微腦功能損害。腦電圖顯示與年齡不相符的不成熟型,Williams發現常有攻擊行為的男人中,57%具有異常腦電圖,且多表現在前顳區,他認為問題可能在網狀激活系統邊緣系統

3、染色體異常

47XYY症候群和47XXY症候群患者中有人格障礙的患病率也非常高。  

二、社會環境因素

1、社會因素

在人格障礙的形成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兒童的大腦發育未成熟,有較大可塑性,強烈的精神刺激會給兒童的個性發育帶來嚴重影響,不合理教養可導致人格的病態發展,缺乏家庭正確教養或父母的愛是發生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Patridge強調病態社會的不良影響,他認為健康的社會是避免發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惡劣的社會風氣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均可影響兒童的心身健康,與人格障礙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2、家庭教育失當

父母對子女的遺棄、虐待、專制、忽視、溺愛和放縱可以影響子女的人格發育,導致人格障礙。

3、心理因素

幼年失去母愛或父母死亡或遭受其他精神創傷也可影響兒童的個性的發育。  

臨床表現

一、偏執型人格障礙:以猜疑和偏執為主要特點。表現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懷疑他人忠誠,過分警惕與防衛;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將周圍發生的事件解釋為「陰謀」、不符合現實的先佔觀念;過分自負,認為自己正確,將挫折和失敗歸咎於他人;容易產生病理性嫉妒;對挫折和拒絕特別敏感,不能諒解別人,長期耿耿於懷,常與人發生爭執或沉湎於訴訟,人際關係不良。

二、分裂型人格障礙:以觀念,外貌和行為奇特,人際關係有明顯缺陷和情感冷淡為主要特點。對喜事缺乏愉快感,對人冷淡,對生活缺乏熱情和興趣,孤獨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與人來往,因此也較少與人發生衝突。

三、邊緣型人格障礙:又稱暴髮型或攻擊型的人格障礙。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的衝動性為主要特點。發作沒有先兆,不考慮後果,不能自控,易與他人發生衝突。發作之後能認識不對,間歇期一般表現正常。

四、強迫型人格障礙:以要求嚴格和完美為主要特點。希望遵循一種他所熟悉的常規,認為萬無一失,無法適應新的變更。缺乏想像,不會利用時機,做事過分謹慎與刻板,事先反覆計劃,事後反覆檢查,不厭其煩。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也是其特點之一。

五、表演型人格障礙:以高度的自我中心、過分情感化和用誇張的言語和行為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以行為目的是吸引他人同情和注意。

六、悖德型人格障礙:又稱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以漠視他人權利和侵犯他人權利(即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為主要特點。這種人感情冷淡,對人缺乏同情,漠不關心,缺乏正常的人間愛;易激惹,常發生衝動性行為;即使給別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內疚,缺乏罪惡感;因此常發生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的行為,雖屢受懲罰,也不易接受教訓,屢教不改。臨床表現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七、自戀型人格障礙:這種人自以為了不起,平時好出風頭,喜歡別人的注意和稱讚。好「拔尖」,只注意自己的權利而不願盡自己的義務。他們從不考慮別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做,不擇手段地佔人家的便宜,而不考慮對自己的名聲有何影響。這種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了別人的感情。

八、迴避型人格障礙:以社交抑制、情感不適當和對負面評價過分敏感為主要表現的一種人格障礙,顯著特徵是社會退縮。

九、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以脫離社會和在與人交往中表情明顯受限為主要表現的人格障礙,患者通常很少報以微笑、點頭和肢體動作。

十、依賴型人格障礙。是一類以過分需要照顧有關的服從和依附行為為主要表現的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徵就是過度依賴他人,而構成這種自我淡化的原因是對遭遺棄的害怕。

多數學者認為:隨年齡增長,倖免有逐漸趨向緩和的傾向。Tolle發現人格障礙的病程經過不一致,約1/3發生社會退縮和不斷增長的不正常;1/3在適應環境能力方面有輕度改善;1/3的精神活動仍有部分受損。Whiteley指出有下列情況者預後良好:①既往在學校學習成績良好者;②既往工作和人際關係良好者;③伴有情感體驗能力者;④參與其所屬社區各項活動者。也有報告:到晚年因暴力和自殺而亡者較多。  

鑒別診斷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二版》中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一、症状標準 要符合下述三項:

1.有特殊的行為模式:表現在情感、警覺性、衝動控制、感知和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明顯與眾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2.具有的特殊行為模式是長期的,持續性的,不限於精神疾病發作期。

3.其特殊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會適應不良。

二、嚴重程度標準:符合下述兩項之一:

1.社交或職業功能明顯受損。

2、主觀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標準: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現年18歲以上。

四、排除標準:人格障礙不是由下列疾病引起:

1、嚴重軀體疾病;

2、腦器質性疾病;

3、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

4.嚴重的或災難性精神刺激。  

治療類型

目前尚無較好的治療方法,但應持積態度進行矯治。

 一、藥物治療:儘管藥物不能改善人格結構,但作為改善某些症状的對症治療並非無益。焦慮表現明顯者可選用苯二氮類抗焦慮藥,伴有腦電圖改變的暴髮型人格障礙可予抗癲癇藥,碳酸鋰對有衝動或攻擊行為者有效。

 二、精神治療:在精神支持性治療基礎上的行為治療,或通過參加治療性團體(又稱治療性社會)組織的活動以控制和改善其偏離的行為。

 三、精神外科治療:顳葉切除或立體定向手術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礙的表現,但應嚴格掌握適應症

實踐證明: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和鍛煉,適當的勞動對具有人格障礙的人是有益的,處罰很少見效。提高素質和改善環境是預防人格障礙的主要措施,也是十分艱巨和長期的工作。  

特徵及治療方法

  

自戀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徵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癔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二、治療方法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一般可採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徵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採用偏激的行為。

②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僕人。

③總想佔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2.學會愛別人。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情感化和用誇張的言行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這類人感情多變、容易受別人的暗示影響,常希望領導和同事表揚和敬佩自己,願出風頭,積極參加各種人多的活動,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戲劇化來引人注意。他們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喜歡幻想,言行與事實往往相差甚遠。

診斷人格障礙為表演型需符合下術項目中的三項:①表情誇張,象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③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④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受傷害;⑤尋求刺激,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⑥需要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異性;⑦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⑧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具體的真實細節,難於核對。

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例如,某企業一青年女工,平時只講究穿著打扮,炫耀自己,在單位上干盡出風頭的事。只喜歡聽到對她的讚揚聲、甜言蜜語聲,不愛聽到反對她的聲音,更不愛聽到批評,輕一點的批評對她來說都不得了,大吵大鬧後還不上班。她平常言語、行為和服飾總愛模仿影視明星和歌唱明星,好像她本人就是明星似的,等等。表演型人格障礙者除了鬧得家不安寧外,在企業里也是令管理者頭疼的。

因此,對表演型人格障礙者進行治療是很必需的。對他們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如認知心理治療,通過心理治療的方法使他們偏離的人格得以糾正。

迴避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徵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紀,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干、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分裂樣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愿,他們行為的退縮源於心理的自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二、形成原因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體說來,自卑感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

2.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面臨一種新局面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覺得「我不行」,由於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制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後的行為,這樣惡性循環,使自卑感進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過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迴避的態度,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

三、治療方法

對這類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面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安份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我不也是人嗎?」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鐘。

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二十分鐘,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鐘。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嘗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說來,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鬆,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堅持下去。其實,第六星期的任務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為治療手段,以在強度上超出常規生活是適宜的。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你可能會覺得很困難,也可能覺得毫無趣味,這些都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  

依賴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徵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礙。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干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 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伯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裡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干,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伯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裡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只知道吃頸前面的餅,不知道把後面的餅轉過來吃。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只好放棄出國機會的事。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只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堪憂。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獨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形成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面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面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二、治療方法

對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習慣糾正法。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白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願穿鮮艷衣服上班,那麼以後就堅持穿鮮艷衣服上班,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閒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你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例如,在訂工作計劃時,你聽從了朋友的意見,但對這些意見你並不欣賞,便應把自己不欣賞的理由說出來,說給你的朋友聽。

這樣,在工作計劃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全自作決定。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你可以採取詭控制技術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詭控制法是指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例如,你從愛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歡玫瑰花,你為她買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務之嫌。但這類事情的次數逐漸增多以後,你會覺得這樣做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你如果主動提議帶愛人去植物園度周末,或帶愛人去參觀插花表演,就證明你的自主意識已大為強化了。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個人。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麼依賴行為也可能複發。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關。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你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干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選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根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來看,產生反社會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喪父喪母或雙親離異、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惡劣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影響,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等。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父母對孩子冷淡,情感上疏遠,這就使兒童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係。隨後兒童雖然形式上學習到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對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心理學中所謂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擔他人心情的能力,或從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納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為或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現得朝三暮四,喜惡、賞罰無定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由於經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樣,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具有明確的自我同一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對壞人和對同夥的引誘缺乏抵抗力、對過錯缺乏內在怨疚心等現象,都是由於他人賞罰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惡價值的判斷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們的衝動性和無法自制某些意願及慾望,都是由於家庭成員對於自己的行為無原則、不道德、缺乏意志等惡劣榜樣造成的。可見,反社會型人格的情緒不穩定、不負責任、撒謊欺騙,但又泰然而無動於哀的行為,都與家庭、社會環境有重要的關係。

 一、表現特徵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決困難。

2.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3.沒有神經症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

4.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義,對妻子(丈夫)不忠實。

5.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6.無後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7.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9.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10.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12.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無反應。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14.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歷史。

l5.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對象都與本人不相稱。有性順應障礙。

16.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突然進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徵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最關鍵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徵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臨床心理學家還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加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積習不改、流浪和對…切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不遵守規章制度等不良習慣;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常曠工,對家庭不負責任,在外欠款不還,常犯規違法;30歲以後,大約有30%一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二、治療方法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對此症的治療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鎮靜劑和抗精神類藥物治療,只能治標不治本,且療效不顯著;而心理治療對那些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而成為反社會型人格的患者又毫無作用。但在實踐中發現,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實施認知領悟療法有一定療效。施治者可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培養患者的責任感,使他們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努力 增強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些措施對減少患者的反社會行為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少數家庭關係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機關住集體宿舍或到親友家寄養,以減少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個別威脅家庭與社會安全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讀學校或成人勞動教養機構,參加勞動並限制其自由。對情節特別惡劣、屢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採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制性的懲罰(如電擊、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後,患者一產生反社會行為的衝動,就感到厭惡,全身不舒服,通過這樣減少其反社會的行為。然後根據其行為矯正的實際表現,放寬限制,逐步恢復其正常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  

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只好對他敬而遠之。

一、表現特徵

為了便於診斷,《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偏執型人格的特徵描述為:

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

2.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並可成為超價觀念。

3.易產生病態嫉妒。

4.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5.好嫉恨別人,對他人過錯不能寬容。

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

7.忽視或不相信與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偏執行為持否認態度,因此在社會上人數和比例確實不詳。

據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衛生調查資料表明,這種人格障礙的人數占心理障礙總人數的5.8%,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這個比例。在調查研究中還發現,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中以男性較多見,且以膽汁質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二、治療方法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採用心理治療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執、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認知提高法。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面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愿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2.交友訓練法。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本人必須採取誠心誠意、肝膽相照的態度積極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數人是友好的和比較好的,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和鞏固友誼。尤其當別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患難中知真情,這樣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賴和增強友誼。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

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所謂「志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

3.自我療法。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喜歡走極端,這與其頭腦里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因此,要改變偏執行為,偏執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如:

①我不能容忍別人一絲一毫的不忠。

②世上沒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②對別人的進攻,我必須立目p予以強烈反擊,要讓他知道我比他更強。

④我不能表現出溫柔,這會給人一種不強健的感覺。

現在對這些觀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極端偏激的成份。

①我不是說一不二的君王,別人偶爾的不忠應該原諒。

②世上好人和壞人都存在,我應該相信那些好人。

③對別人的進攻,馬上反擊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須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擊。

④我不敢表示真實的情感,這本身就是虛弱的表現。

每當故態復萌時,就應該把改造過的合理化觀念默念一遍,以此來阻止自己的偏激行為。有時自己不知不覺表現出了偏激行為、事後應重新分析當時的想法,我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敵意糾正訓練法。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採取以下訓練方法,有助於克服敵意對抗心理。

(1)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旋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複雜的大幹世界中,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剋制,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肝火旺旺。  

分裂樣人格障礙

分裂樣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和醫學心理諮詢門診中比較常見的人格障礙。據上海市青少年小理健康調查資料顯示,其中分裂樣人格障礙占人格障礙總數的29%左右,接近l/3。l 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羅遜特指出這種類型的人約佔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於女性。

一、表現特徵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一2一R)中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特徵表述為:

1.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3.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要、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4.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過性的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

5.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7.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分裂樣人格障礙。從以上的診斷標準可以看出,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繫。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一般說來,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

這類人的性慾淡漠也頗為突出,他們可稱「不近女色」的模範。內心世界極其廣闊,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應的情感內容,缺乏進取心。他們總是以冷漠無情來應付環境,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逃避現實,但他們這種與世無爭的外表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的痛苦。

分裂樣人格的人可以適應人少的工作,如圖書館書庫、山地農場林場等,他們更容易從事宗教和過隱居生活,但很難適應人員眾多的場合和需要交際的工作。

分裂樣人格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個詞:精神分裂症。一般認為,分裂樣人格容易誘發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明。有些學者研究表明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樣人格,而另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對分裂樣人格患者持續觀察15—20年後,極少有變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樣人格的血清中也並無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徵。因此分裂樣人格與精神分裂症和遺傳的關係尚待證實。

分裂樣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

人類個體出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獨立,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占重要地位,兒童就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長過程中,儘管每個兒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責,但只要他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樣人格。

二、治療方法

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治療目標是要糾正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社交訓練法。旨在糾正孤獨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提高認知能力,懂得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自覺投入心理訓練。同時講清訓練的方法、步驟、目的和注意事項,要求積極配合實施。

(2)制定社交訓練評分表。自我評分,每天小結,每周總結。8-12周為一療程。施治者(醫生、專業人員、家長等)每周核對記錄,並作出評價。

自我評分標準:

0分 訓練無變化

1分 稍有進步,願意參加社交,與人接觸交談,但接觸交談仍比較勉強和刻板。

2分 明顯進步,能夠主動與人接觸交談,孤獨不合群的傾向改變程度在50%以上。

3分 孤獨不合群現象基本消失。

(3)評分計算和獎勵措施。每日最低分為o分,最高分為3分,每周最高分為18分。如果以8周為一療程,總分144分。一般以獎勵表揚為主,對每一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肯定,並給予強化,以鼓勵其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獎勵方式通常可採用現金、代幣、贈送喜愛的生活學習用品、允許定期外出旅遊等等。切忌因為無進步或進步微小而批評責備,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對自己喪失信心。

(4)訓練內客和目標:訓練內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開始時由施治者和受訓者共同商定,以一位朋友(同學或同事)為交談對象,每次要求主動與他交談5分鐘,交談內容和方式不限,逐漸做到主動、自萬元比較融洽地隨便交談。進而逐步增加交談的時間(從5分鐘增加到20分鐘,再增加到半小時);對象由1人增加到5人。訓練成功後,改變訓練內容,鼓勵其轉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投入現實生活。

2.興趣培養法。興趣是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而給予優先注意的認識傾向,並具有嚮往的良好情感。因此興趣培養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體做法如下:

(1)提高認知。要求本人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確定積極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標。應使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

人生是一種情趣無窮的愉快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賞宇宙萬物那樣,每時每刻都在奇趣歡樂的道路上旅行,這樣才能充滿生活樂趣和前進的活力。

(2)社會實踐。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擴大接受社會信息量,促使興趣多樣化。

(3)參加興趣小組活動。這是培養興趣的較好形式,內容有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鍛煉、科技活動等

  

邊緣型人格障礙

一、特點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衝動性為主要特徵的人格障礙,又稱為暴髮型或衝動型人格障礙,通常還有以下特點.

1.情緒急躁易怒,存在無法自控的衝動和驅動力。

2.性格上常表現出向外攻擊、魯莽和盲動性。

3.衝動的動機形成可以是有意識的,亦可以是無意識的。

4.行動反覆無常,可以是有計劃的,亦可以是無計劃的。行動之前有強烈的緊張感,行動之後體驗到愉快、滿足或放鬆感,無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惡感。

5.心理發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經常導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產生不良行為和犯罪的傾向。

上述表現是主動攻擊型的表現。還有一種被動攻擊型形式,其主要特徵是以被動的方式表現其強烈的攻擊傾向。這類人外表表現得被動和服從、百依百順,內心卻充滿敵意和攻擊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電話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無法進行;頑固執勘,不聽調動。拖延時間,暗地破壞或阻擾。他們的仇視情感與攻擊傾向十分強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於外,他們雖然牢騷滿腹,但心裡又很依賴權威。

主動攻擊型人格障礙與前面提到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相類似,但又有區別。一般說來,主動攻擊型人格呈現較為持久的攻擊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對他人攻擊衝動為主要表現;反社會型人格主要表現對他人和社會的反抗言行,具有屢教難改,明知故犯,常以損人不利己的失敗結局告終,不能吸取經驗教訓。簡言之,主動攻擊型人格的行為以自控能力低下為特點,而反社會型人格則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為特徵。

二、形成原因

攻擊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原因。大量動物實驗與臨床資料表明,攻擊行為有其生理基礎。一些生理學家提出,小腦成熟延遲,傳遞快感的神經道路發育受阻,因而難於感受和體驗愉快與安全,可能是攻擊行為發生的因素。有人報告,暴力犯罪者中腦電波異常多見,特別是穎葉的慢波活動與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為2%,在攻擊型人格患者中則為14%。另外,攻擊行為還與人體內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過多有關。

2.心理原因,

(1)角色的認同與攻擊性。進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了,而且特別熱衷於對男子漢角色的認同和片面理解,強調男子漢的剛毅、果敢、義氣、力量、善攻擊等特徵,因此,他們會在同齡人面前,特別是有異性在場時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以證明白已是一個男子漢。

(2)自卑與補償。每個人都可因自己身體狀況、家庭出身、生活條件、工作性質等產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尋求自卑的補償方式。當以衝動、好鬥來作為補償的方式時,其行為就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

(3)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彆強,如果經受挫折,往往反應特別敏感、強烈。挫折是導致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挫折攻擊」理論提醒我們: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挫折,因而每個人都有攻擊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甚至使用暴力。

3.家庭原因。一般說來,攻擊性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係。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往往個人意識太強,受到限制就容易採取「還擊」;專制型的家庭,兒童常遭打罵,心理受到壓抑,長期鬱結於內心的不滿情緒一旦爆發出來,往往會選擇較為激烈的行為來發泄積怨。而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孩子還會模仿家長的攻擊行為。

4.社會原因。武打、凶殺的小說和電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產生模仿和認同。另外,社會上流行的「老實人吃虧」的觀念也易使青年人產生攻擊性行為。

三、治療方法

對攻擊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青春期有關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外部的變化和心理的變化。進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己身體的某些外部特徵和外部行為表現的認識上,還要鼓勵他們經常反躬自問和獨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學習、成才上去。

2.開展多種形式的業餘文藝、體育活動,讓青春期男孩體內的內在能量尋找一個正常的釋放渠道。另外,培養各種愛好和興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從而健康成長。

3.進行深入細緻的心理訪談,使其正確對待挫折。人生在世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要正視挫折,總結經驗,找到受挫折的原因並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採取攻擊行為。通過各種手段培養他們的承受能力,並能對挫折採取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措施。

(1)培養必要的涵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心比己互相等重;適度容忍寬以待人,避免產生攻擊行為。

(2)升華作用。即使受挫,也要盡量轉移到較高的需要與目的上去,把攻擊的能量轉移到學習、工作上來。

(3)補償作用。受挫後,盡量用另一種可能成功的目標來補償代替,以獲得集體、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獲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積極的表同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盡量讓他們學習好的行為榜樣,從積極的方面引導他們。

4.運用行為治療的系統脫敏技術,幫助患者克服行為的衝動性。首先,施治者需找出一系列讓求治者感到衝動的事件,通常這是靠求件,讓求治者給出他對這些情境事件感到的主觀干擾程度,即SUD。

治療者按各事件的SUD將它們排列為一個等級,這個級被稱為衝動事件層次。治療開始,首先讓求治者放鬆三、五分鐘。施治者可以用語言暗示幫助求治者放鬆。例如,施治者可以說:「你感到你的身體變得愈來愈沉重,你身上的肌肉變得愈來愈輕鬆。你的手臂變得愈來愈輕鬆,你的雙肩變得愈來愈輕鬆……

你感到全身愈來愈放鬆。你感到非常舒適,非常愉快,非常輕鬆。」然後,施治者指示求治者:「當你感覺非常舒適和輕鬆時,就請抬起右手的食指示意一下。」當求治者開始做這一動作時,施治者口頭指示求治者想像衝動事件層次中SUD程度最輕的事件,讓求治者口頭報告在該情境清晰地出現在頭腦中時。他所體驗的SUD程度。然後施治者指示求治者又進入放鬆狀態,重複前面的過程,讓求治者再想像剛才的事件,報告SUD程度。這樣多次反覆,如果求治者對這一衝動事件報告的SUD逐漸下降至某一較低水平且不再下降時,則可以認為求治者對這一事件的衝動已經消失。施治者便可換用衝動事件層次中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人格障礙的相關提問

關於「人格障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