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

指持久(至少6個月)而且反覆的社交紊亂、攻擊或挑釁的品行模式,嚴重違背對相應年齡的社會期望,因此比普通兒童的淘氣或青少年的逆反行為更嚴重。其他精神障礙也可有品行障礙。作為診斷依據的行為有: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他人或動物、嚴重破壞財物、縱火、偷竊、反覆撒謊、曠課和離家出走、異乎尋常地頻繁的大發雷霆和違拗。

品行障礙的特徵是反覆而持久的反社會性、攻擊性或對立性品行。當發展到極端時,這種行為可嚴重違反相應年齡的社會規範,較之兒童普通的調皮搗蛋或少年的逆反行為更嚴重。

臨床表現

(1)反社會性行為 表現為在家中或外面偷竊 勒索或搶劫犯 離家 故意縱火 經常撒慌 逃學 等

(2)攻擊性行為 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嚴重破壞財物;縱火;偷竊;反覆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地大發雷霆;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的嚴重違拗。明確存在上述任何一項表現,均可作出診斷,但單純的反社會性或犯罪行為本身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因為本診斷所指的是某種持久的行為模式。男性多表現軀體性攻擊,女性以語言性攻擊為多.

(3)對立違抗性行為 指對成人特別家長所採取的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

品行障礙患者一般自我中心,好指責和支配別人,故意招人注意,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流行病學:

國內調查發現患病率1.45%--7.35%,男性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為9:1,患病高峰年齡為13歲國調查顯示10-11歲兒童患病率約4%.美國18歲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

病因:

(1)生物學因素 寄養子研究發現若親生父母有違法或犯罪,孩子寄養到社會經濟地位底下家庭或由自己撫養,反社會行為出現率高,若親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被寄養孩子的犯罪危險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

(2)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因素是重要原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質依賴,精神發育遲滯等問題.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親密的感情聯繫,對待孩子冷漠或忽視,挑剔,粗暴,甚至虐待或過分放縱,不予管教.父母不和睦,經常爭吵或打鬥,分居或離異,有違法犯罪行為.

(3)社會因素 經常接觸暴力或黃色媒體宣傳,接受周圍人的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同伴有吸煙 喝酒 打架鬥毆 敲詐勒索 欺騙 偷竊等行為.

關於「品行障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