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蚴性皮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鉤蚴性皮炎是由鉤蚴(hookworm)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有缺鐵性貧血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發育障礙。輕型患者可無症状,僅在糞便中查獲鉤蚴卵,稱鉤蚴感染

目錄

鉤蚴性皮炎的原因

皮膚損害在絲狀蚴侵入皮膚後的數分鐘至1h內,局部皮膚充血水腫,中性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出現紅色小丘疹,1~2天內變成水皰感染後24h內,大部分幼蟲仍滯留在真皮皮下組織內,然後經淋巴管微血管抵達肺部。

鉤蚴性皮炎的診斷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在流行區,有赤手裸腳接觸農田土壤及曾有典型的鉤蚴皮疹史者。

2.臨床特點起病緩慢,乏力,好食易飢,勞動力減退。慢性貧血貧血心功能不全。兒童有異嗜症、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等。

3.實驗室檢查糞便,檢出鉤蚴卵或孵出鉤蚴是確診的依據。不同程度的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漿清蛋白血清鐵含量在疾病後期顯著降低。其他如皮內試驗,免疫學方面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但無特異性。

實驗室檢查:

1.血液呈低血紅蛋白小細胞性貧血表現,紅細胞總數減少,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著色變淺,中央無色透明區擴大,少數可查見異型紅細胞及多染色性或含有嗜鹼性點彩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均降低較早。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在病初增加,後期因嚴重貧血而均降低。骨髓中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率大多很低,血清鐵濃度顯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血漿總鐵結合力增高,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增高等缺鐵性貧血表現。骨髓紅細胞系統呈增生象。外周血及骨髓中還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症患者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均明顯降低。

2.糞便糞便檢出蟲卵或鉤蚴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鉤蚴性皮炎的鑒別診斷

在診斷過程中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貧血營養不良等,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腸結核慢性腸炎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病等。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在流行區,有赤手裸腳接觸農田土壤及曾有典型的鉤蚴皮疹史者。

2.臨床特點起病緩慢,乏力,好食易飢,勞動力減退。慢性貧血及貧血性心功能不全。兒童有異嗜症、營養不良及發育障礙等。

3.實驗室檢查糞便,檢出鉤蚴卵或孵出鉤蚴是確診的依據。不同程度的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漿清蛋白血清鐵含量在疾病後期顯著降低。其他如皮內試驗,免疫學方面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但無特異性。

實驗室檢查:

1.血液呈低血紅蛋白小細胞性貧血表現,紅細胞總數減少,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著色變淺,中央無色透明區擴大,少數可查見異型紅細胞及多染色性或含有嗜鹼性點彩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均降低較早。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在病初增加,後期因嚴重貧血而均降低。骨髓中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率大多很低,血清鐵濃度顯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血漿總鐵結合力增高,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增高等缺鐵性貧血表現。骨髓紅細胞系統呈增生象。外周血及骨髓中還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症患者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均明顯降低。

2.糞便糞便檢出蟲卵或鉤蚴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鉤蚴性皮炎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1.管理傳染源在流行區,每年冬季進行普查普治。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注意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鮮糞施肥,採用高溫堆肥法,或用藥物殺滅糞內蟲卵,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不吃不潔生蔬菜,防止鉤蚴經口感染

3.保護易感人群在易受感染的環境中勞動時,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膚上塗布防護藥物,也有一定效果。防護藥物可酌情採用如下方法製備:白礬、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濾過,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來應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認為防護效果比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鉀20g,加蒸餾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後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搖勻即成。在擬暴露皮膚上進行塗布預防。

對預防鉤蚴感染的疫苗研究尚處於實驗研究階段,用線蟲分泌蛋白-1(ASP-1)進行的初步研究顯示能刺激動物產生抗體依賴性免疫,但用於人體尚為時過早。

參看

關於「鉤蚴性皮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