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
A+醫學百科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許多疾病相繼被列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體的存在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並非兩個等同的概念,自身抗體可存在於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別是老年人,如抗甲狀腺球蛋白、甲狀腺上皮細胞、胃壁細胞、細胞核DNA抗體等。有時,受損或抗原性發生變化的組織可激發自身抗體的產生,如心肌缺血時,壞死的心肌可導致抗心肌自身抗體形成,但此抗體並無致病作用,是一種繼發性免疫反應。
目錄 |
症状
(2)出現與免疫反應有關的病理變化,病變部位主要是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
(3)大多數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感染、藥物及環境等因素有關。
(4)病程一般較長,多為發作與緩解反覆交替出現。
(5)一般女性多於男性。
(6)可進行動物複製。
分類
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
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僅限於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所針對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重症肌無力、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貧血伴慢性萎縮性胃炎、肺出血腎炎症候群(goodpasture syndrome)、尋常天皰瘡、類天皰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多發性腦脊髓硬化症、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等,其中常見者將分別於各系統疾病中敘述。
系統性自身免疫病
由於抗原抗體複合物廣泛沉積於血管壁等原因導致全身多器官損害,稱系統性自身疫病。習慣上又稱之為膠原病或結締組織病,這是由於免疫損傷導致血管壁及間質的纖維素樣壞死性炎及隨後產生多器官的膠原纖維增生所致。事實上無論從超微結構及生化代謝看,膠原纖維大多並無原發性改變,常見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口眼乾燥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Wegener肉芽腫病。
臨床意義
ANA(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是一類能與多種細胞核抗原反應的自身抗體,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以出現陽性。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SLE)、混合結締組織病(MTCD)、乾燥症(SS)、全身性硬皮病(PSS)。ANA測定在許多膠原病病人均可呈陽性,需進一步作抗DNA抗體和抗ENA抗體測定鑒別。
抗-dsDNA(double-stranded DNA)
抗-dsDNA抗體在SLE病人的血清中常常可以檢測到。美國風濕病學研究院把它作為SLE分類標準的指標之一。
抗-SS-A (Ro)
在SLE、風濕性關節炎(RA)、乾燥症候群病人血清中常常可以檢測到SS-A抗體,此外在硬皮病、新生兒紅斑性狼瘡(NLE)病人也可檢測到。
抗-SS-B (La)
在SLE、風濕性關節炎(RA)、乾燥症候群病人血清中常常可以檢測到SS-B抗體,在硬皮病、新生兒紅斑性狼瘡(NLE)病人也可檢測到。SS-B抗體一般與SS-A抗體同時出現。若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SS-A抗體而不伴有SS-B抗體的出現,此病人繼發腎炎的風險較大。
抗-Sm
30%的SLE病人可檢測到抗-Sm抗體,在腎炎病人和某些中樞神經嚴重損傷的病人也可檢測到。
抗-RNP
高達50%的SLE病人和95%的MCTD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此抗體,典型的MCTD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高滴度的針對Sm/RNP免疫複合物的抗-RNP抗體,而往往檢測不到抗-Sm抗體。
抗-Scl-70
40%的硬皮病和20-30%的全身性硬皮病患者中可檢測到此抗體,很少在其它自身風濕性疾病中出現。
抗-Jo-1
20-30%的多發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30-40%的多發性肌炎患者和高達60%的多發性肌炎伴有間質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檢測到抗-Jo-1抗體。其它膠原性疾病中很少檢出此抗體。
抗-著絲點抗體
49-96%的CREST症候群病人可檢出抗-著絲點抗體(Anti-Centromere),並伴有雷諾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臨床報告病例中硬皮病伴有膽汁性肝硬化病人此抗體也可呈陽性。
抗-粒線體抗體
抗-粒線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對診斷肝臟疾病很有價值。95%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病人可檢出滴度較高的抗-粒線體抗體。
發病機制
自身免疫病的確切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免疫耐受的丟失 對特異性抗原不產生免疫應答的狀態稱免疫耐受。通常機體對自身抗原是耐受的,下列情況可導致失耐受:
(1)抗原性質變異:機體對於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於物理、化學藥物、微生物等因素的是影響而發生變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決定簇。例如變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決定簇而獲得抗原性,從而誘發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或通過修飾原本耐受抗原的截體部分,從而迴避了TH細胞的耐受,導致免疫應答。這是由於大部分的自身抗原屬於一種半抗原和載體的複合體,其中B細胞識別的是半抗原的決定簇,T細胞識別的是載體的決定簇,引起免疫應答時二種信號缺一不可,而一般機體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往往只是限於T細胞,如載體的抗原決定簇經過修飾,即可為T細胞識別,而具有對該抗原發生反應潛能的B細胞一旦獲得TH的信號,就會分化、增殖,產生大量自身抗體。
(2)交叉免疫反應:與機體某些組織抗原成分相同的外來抗原稱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共同抗體,可與有關組織發生交叉免疫反應,引起免疫損傷。例如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細胞壁的M蛋白與人體心肌纖維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鏈球菌感染後,抗鏈球菌抗體可與心肌纖維發生交叉反應,引起損害,導致風濕性心肌炎。
2.免疫反應調節異常 TH細胞和T抑制細胞(TS)對自身反應性B細胞的調控作用十分重要,當Ts細胞功能過低或TH細胞功能過度時,則可有多量自身抗體形成。已知在NZB/WF1小鼠中隨著鼠齡的增長Ts細胞明顯減少,由於Ts細胞功能的過早降低,出現過量自身抗體,誘發與人類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遺傳因素 自身免疫病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下列事實可說明這一情況: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②有些自身免疫病與HLA抗原表達的類型有聯繫,例如人類強直性脊柱炎與HLA-B27關係密切,已有報導將HLA-B27基因轉至大鼠,轉基因大鼠即可誘發強直性脊柱炎。
4.病毒因素病毒與自身免疫病的關係已在小鼠的自發性自身免疫病中得到一些證明,例如NZB小鼠的多種組織中有C型病毒及其抗原的存在,在病變腎小球沉積的免疫複合物中也有此類抗原的存在。病毒誘發自身免疫病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過改變自身抗原載本的決定簇而迴避了T細胞的耐受作用;也可能作為B細胞的佐劑(如EBV)促進自身抗體形成;或感染、滅活Ts細胞,使自身反應B細胞失去控制,產生大量自身抗體。此外,有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中,從而引起體細胞變異(不能被識別)而引起自身免疫反應。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點:①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傾向性,不少與HLA抗原尤其是與D/DR基因位點相關,女性多於男性;②血液中存在高滴度自身抗體和(或)能與自身組織成分起反應的致敏淋巴細胞;③疾病常呈現反覆發作和慢性遷延的過程;④病因大多不明,少數由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外傷(交感性眼炎)等所致;⑤可在實驗動物中複製出類似人類自身免疫病的模型。
類型和舉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為二大類:
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
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僅限於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所針對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重症肌無力、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貧血伴慢性萎縮性胃炎、肺出血腎炎症候群(goodpasture syndrome)、尋常天皰瘡、類天皰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多發性腦脊髓硬化症、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等,其中常見者將分別於各系統疾病中敘述。
系統性自身免疫病
由於抗原抗體複合物廣泛沉積於血管壁等原因導致全身多器官損害,稱系統性自身疫病。習慣上又稱之為膠原病或結締組織病,這是由於免疫損傷導致血管壁及間質的纖維素樣壞死性炎及隨後產生多器官的膠原纖維增生所致。事實上無論從超微結構及生化代謝看,膠原纖維大多並無原發性改變,以下簡述幾種常見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病,具有以抗核抗體為主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廣泛的小動脈病變及多系統的受累。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皮損(如面部蝶形紅斑)及關節、腎、肝、心漿膜等損害,以及全血細胞的減少。多見於年輕婦女,男女比為1:6~9,病程遷延反覆,預後差。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全身各處關節,呈多發性和對稱性慢性增生性滑膜炎,由此引起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破壞,最後導致關節強直畸形。除關節外,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也可受累,包括皮下組織、心、血管、肺、脾、淋巴結、眼和漿膜等處。本病發病年齡多在25~55歲間,也見於兒童。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2~3倍。本病呈慢性經過,病變增劇和緩解反覆交替進行。絕大多數患者血漿中有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其免疫複合物存在。
硬皮病
硬皮病(scleroderma)又名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以全身許多器官間質過度纖維化為其特徵。95%以上的患者均有皮膚受累的表現;但橫紋肌及許多器官(消化道、肺、腎、心等)受累是本病主要損害所在,病變嚴重者可導致器官功能衰竭,威脅生命。
結節性多動脈炎
結節性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是全身動脈系統的疾病,表現為中小動脈壁的壞死性炎症。患者以青年人為多,有時也可發生在兒童及老人、男女之比為2~3:1。 病變各系統或器官的中小動脈均可受累,其中以腎(85%)、心(75%)、肝(65%)、消化道(50%)最為常見。此外,胰、睾丸、骨骼肌、神經系統和皮膚也可受累。 病變多呈節段性,以血管分叉處最為常見。內眼觀,病灶處形成直徑約2~4mm的灰白色小結節,結節之間的血管壁外觀正常。鏡下,急性期表現為急性壞死炎症,病變從內膜和中膜內層開始,擴展至管壁全層及外膜周圍,纖維素樣壞死頗為顯著,伴炎細胞浸潤尤以嗜酸性及中性粒細胞為多,繼而有血栓形成。以後的進展是纖維增生,管壁呈結節性增厚,管腔機化阻塞和明顯的動脈周圍纖維化。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炎性壞死變化及後期膠原化可同時存在。病變的主要後果是缺血性損害和梗死形成。
Wegener肉芽腫病
Wegener肉芽腫病是一種少見病,具有以下特點:①小血管急性壞死性脈管炎,可累有各器官的血管,以呼吸道、腎、脾最常受累。表現為小動脈、小靜脈管壁的纖維素樣壞死,伴瀰漫性中性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②呼吸道肉芽腫性壞死性病變,可累及口、鼻腔、鼻旁竇、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病變為由大量積集的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少量多核巨細胞、類上皮細胞、纖維母細胞組成的肉芽腫,中央可陷於成片凝固性壞死。肉眼常形成明顯的腫塊,表面則因壞死潰破而有潰瘍形成;③壞死性腎小球腎炎,表現為在局灶性或瀰漫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的基礎上,有節段性毛細血管袢的纖維素樣壞死,血栓形成,如未經治療可發展為快速進行性腎炎,病程兇險,出現進行性腎功能衰竭。 本病的病因不明,由於有明顯的血管炎,並於局部可檢得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提示其發病與Ⅲ型變態反應有關。但呼吸道出現的肉芽腫和壞死性病變,又提示可能與Ⅳ型變態反應有關,臨床上應用細胞毒藥物大多能使本病緩解。
參看
|
|
|
關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