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海金沙草
Hǎi Jīn Shā Cǎo
別名 竹園荽、迷離網、雞膠莽、斑鳩窩、左篆藤、金線風、破網巾、黃金塔、左轉藤、羅網藤、鬚鬚藥、黑透骨、鐵腳仙、亂頭髮、鐵線藤、蔓蔓藤、蝦蟆藤、紡車藤、金金藤、見根藤、藤吊絲、牛斗茜、磨菇藤、塞竇藤、掃把藤、天仙草、松筋草、鼎擦藤、毛須藤、黑須草、滿天雲、硬筋藤、牛西藤、金線藤、攀谷藤、海金沙藤、吐絲草、雞腳藤、爬古藤、洗碗藤、爬牆蕨、金砂蕨、西牛藤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白濁帶下小便不利腎炎水腫濕熱黃疸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燙傷丹毒
英文名 all-grass of Japanese Climbing Fern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無毒
歸經 小腸經肝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海金沙草

【出處】 《綱目》

【拼音名】 Hǎi Jīn Shā Cǎo

【別名】 竹園荽(《履巉岩本草》),迷離網(《生草藥性備要》),雞膠莽(《質問本草》),斑鳩窩(《草木便方》),左篆藤、金線風、破網巾、黃金塔(《分類草藥性》),左轉藤(《天寶本草》),羅網藤(《廣州植物志》),鬚鬚藥、黑透骨、鐵腳仙、亂頭髮(《貴州民間方藥集》),鐵線藤、蔓蔓藤、蝦蟆藤,紡車藤、金金藤、見根藤、藤吊絲(《福建民間草藥》),牛斗茜(《陸川本草》),磨菇藤、塞竇藤(《廣西中獸醫藥植》),掃把藤、天仙草(《中國土農藥志》),松筋草(《廣西中藥志》),鼎擦藤、毛須藤(《閩南民間草藥》),黑須草(

【來源】 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全草。8~9月採收。

【原形態】 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4米。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呈乾草色,有白色微毛。葉為1~2回羽狀複葉,紙質,兩面均被細柔毛;能育羽片卵狀三角形,長12~20厘米,寬10~16厘米,小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不規則分裂,上部小葉無柄,羽狀或戟形,下部小葉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與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時為1回材狀複葉,小葉闊線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規則的小片。孢子囊生於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葉的齒及裂片頂端成穗狀排列,穗長2~4毫米,孢子囊蓋鱗片狀,卵形,每蓋下生一橫卵形的孢子囊,環帶側生,聚集一處。袍子囊多在夏秋季產生。

【生境分布】 野生於山坡、草叢中,攀援他物而生長。分布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化學成份】 藤含胺基酸、糖類、黃酮甙和酚類。葉中含黃酮類。

【性味】 甘,寒。

①《履巉岩本草》:"性涼,無毒。"

②《嶺南採藥錄》:"味甘,性寒,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寒,味甘淡,無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白濁帶下小便不利腎炎水腫濕熱黃疸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燙傷丹毒

①《履巉岩本草》:"治淋病熱痛者,並小便不利。"

②《生草藥性備要》:"專理跌打。"

③《分類草藥性》:"退火。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④《天寶本草》:"平肝濟火。治小兒螬,紅崩淋瀝。"

⑤《嶺南採藥錄》:"通淋,利小腸解熱毒氣。治傷寒狂熱,濕熱腫滿,莖痛,療痘瘡變黑。"

⑥《廣州植物志》:"可敷鬱血,又可上咯血。"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治五淋白濁,消水腫。"

⑧《四川中藥志》:"治癆嗽火咳。"

⑨《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水腫,濕熱黃疸,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胃火牙痛水泡瘡。"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水腫,感冒發熱,小便短赤,腸炎痢疾。"

⑾《廣西中草藥》:"治湯火傷。"

⑿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活血通絡,治百日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鮮者1~3兩);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①治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乾為末,煎生甘草場,調服二錢;或加滑石。(《夷堅志》)

②治血淋:左轉藤、小萹蓄,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婦女白帶:"海金沙莖一兩,豬精肉四兩。加水同炖,去渣,取肉及湯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④治小便不利:海金沙全草二至三兩。和冰糖,酌加水煎服;或代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赤痢:海金沙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日服一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腹瀉:海金沙全草,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濕熱黃疸:金砂蕨葉、田基黃雞骨草各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⑧治夢遺:海金沙藤燒灰存性。用淨灰一錢五分至二錢,開水沖服。(《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火燙傷:海金沙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火傷處。(《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纏腰火丹:鮮海金沙葉切碎搗爛。酌加麻油及米泔水,同擂成糊狀,塗搽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⑾治贅疣:海金沙全草一握,水煎洗;在洗時用其藤擦贅疣處,日洗二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⑿治黃蜂螫傷:金砂蕨葉一兩。搗爛;取汁擦患處。(《廣西中草藥》)

【備註】 同屬植物小葉海金沙的全草,在廣東、廣西民間亦同供藥用。與上種的主要區別點:羽片為1回羽狀複葉,小葉片基部有關節。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海金沙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 Hǎi Jīn Shā Cǎo

【英文名】 all-grass of Japanese Climbing Fern

【別名】 竹園荽、迷離網、雞膠莽、斑鳩窩、左篆藤、金線風、破網巾、黃金塔、左轉藤、羅網藤、鬚鬚藥、黑透骨、鐵腳仙、亂頭髮、鐵線藤、蔓蔓藤、蝦蟆藤、紡車藤、金金藤、見根藤、藤吊絲、牛斗茜、磨菇藤、塞竇藤、掃把藤、天仙草、松筋草、鼎擦藤、毛須藤、黑須草、滿天雲、硬筋藤、牛西藤、金線藤、攀谷藤、海金沙藤、吐絲草、雞腳藤、爬古藤、洗碗藤、爬牆蕨、金砂蕨、西牛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Ophioglossum japonicum Thunb.]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4m。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呈乾草色,有白色微毛。葉為1-2回羽狀複葉,紙質,兩面均被細柔毛;能育羽片卵狀三角形,長12-20cm,寬10-16cm,小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溫齒或不規則分裂,上部小葉無柄,羽狀或戟形,下部小葉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與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時為1回羽狀複葉,小葉闊線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規則的小片。孢子囊生於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葉的齒及裂片頂端成穗狀排列,穗長2-4mm,孢子囊蓋鱗片狀,卵形,每蓋下生一橫卵形的孢子囊,環帶側生,聚集一處。孢子囊多在夏秋季產生。同屬植物小葉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R.Br.的全草,在廣東、廣西民間亦同供藥用。與上種的主要區別點:羽片為1回羽狀複葉,小葉片基部有關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陰濕山坡灌叢中或路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及陝西、甘肅。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喜生長在排水良好的砂土及砂質壤土中。攀援性強,抗逆性也強。

2.栽培技術 用孢子繁殖和分莖繁殖。孢子繁殖:采成熟孢子立即播於土壤表面,稍覆土,常澆水保持濕度。分莖繁殖:將根狀莖切成3-6cm長的節段,植於土壤中,覆土4-6cm,澆水保持濕度,即可生根成活

【性狀】 1.性狀鑒別 全草多為把狀。莖纖細,纏繞扭曲,長達1m以上,禾稈色。多分枝,長短不一。葉對生於短枝兩側,二型,草質皺縮。營養葉尖三角形,二回羽狀;一回羽片2-4對,互生,卵圓形,長4-8cm,寬3-6cm;二回羽片2-3對,卵狀三角形,掌狀3裂,裂片短而闊,頂生裂片長2-3cm,寬6-8mm,邊緣有不規則的淺圓齒;孢子葉卵狀三角形,長寬近等,10-20cm;一回羽片4-5對,互生,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4-6cm;二回羽片3-4對,卵狀三角形。羽片下面邊緣有流蘇狀孢子囊穗,黑褐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與根莖相似,參見「海金沙根」條,其區別點在於:厚壁組織5-6列細胞,壁均較薄;基本薄壁組織較寬廣;內皮層細胞凱氏點明顯,胞腔內無黃色油狀物,維管束木質部呈三叉狀。

葉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多細胞或單細胞非腺毛,黃棕色;葉肉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分化不完全;主脈維管束周韌型,主脈處上下表皮內側均有厚壁組織,木化或微木化。

葉表面觀:表皮細胞垂周壁薄,深波狀彎曲,氣孔位於下表皮,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4-31μm,副衛細胞2-4個,直軸式或不定式。非腺毛1-4個細胞,頂端細胞較長,長126-690μm,直徑18-32μm,壁厚至5μm,有的胞腔內含棕色物。

【化學成份】 葉含二脂醯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DGTS;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從藤葉中分得利膽有效成分反式-對-香豆酸(trans-p-coumaric acid)以及咖啡酸(caffeic acid)。

【鑒別】 薄層色譜:取海金沙草2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脫脂後,用95%乙醇提取至無色,回收乙醇,殘渣加25ml乙酸乙酯溶解,再以2%碳酸氫鈉液萃取至無色,萃取液濃縮至干,加95%乙醇定容至2ml,為點樣液。另取咖啡酸標準品製備成對照品試液。分別取點樣液、對照品液各10μl,分別點於聚醯胺薄膜上,以苯-甲醇-闊醋酸(45:20:6)為展開劑,展距13cm,置紫外燈下觀察,斑點均呈藍色熒光。

【性味】 甘;寒;無毒

歸經】 小腸;膀胱肝經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絡。主熱淋;石淋;血淋;小便不利;水腫;白濁;帶下;肝炎泄瀉;痢疾;感冒發熱;咳喘;咽喉腫痛;口瘡;目赤腫痛;痄腮乳癰;丹毒;帶狀皰疹;水火燙傷;皮膚瘙癢;跌打傷腫;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 煎湯,9-30g,鮮品30-9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附方】 ①治熱淋急痛: 海金沙草陰乾為末,煎生甘草湯,調服二錢;或加滑石。(《夷堅志》)②治血淋: 左轉藤、小篇蓄,水煎服。(《四川中藥志》)③治婦女自帶: 海金沙莖一兩,豬精肉四兩。加水同婉,去渣,取肉及湯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④治小便不利: 海金沙全草二至三兩。和冰糖, 酌加水煎服;或代茶常飲。(《福建民間草藥》)⑤治赤痢: 海金沙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日服一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⑥治腹瀉: 海金沙全草,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⑦治濕熱黃痘: 金砂藏葉、田基黃、雞骨草各一兩。水煎服。 (名廣西中草藥》)⑧治夢遺: 海金沙藤燒灰存性。用淨灰一錢五分至二錢,開水沖服。 (《福建民間草藥》)⑨治火燙傷: 海金沙鮮葉搞爛。調入乳外敷火傷處。(《福建民間草藥》)⑩治纏腰火丹: 鮮海金沙葉切碎搞爛。 酌加麻油及米浴水,同擂成糊狀,塗搽患處。 (麼江西民間草藥驗方》)11.治贅疣: 海金沙全草一握,水煎洗;在洗時用其藤擦贊龐處,日洗二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⑩治黃蜂螫傷: 金砂藏葉一兩。搗爛;取汁擦患處。(《廣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履喉岩本草》:治淋病熱病者,並小便中利。

2.《生草藥性備要》:專理跌打。

3.《分類草藥性》:退火。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4.《天寶本草》:平肝濟火。治小兒螬疳,紅崩淋瀝。

5.《嶺南採藥錄》:通淋,利小腸,解熱毒氣。治傷寒狂熱,濕熱腫滿,莖痛,疔疽變黑。

6.《廣州植物志》:可敷鬱血,又可止咯血。

7.《貴州民間方藥集》:治五淋白濁,消水腫。

8.《四川中藥志》:治癆嗽火咳。

9.《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治水腫,濕熱黃瘦,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胃火牙痛,水泡瘡。

10.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水腫,感冒發熱,小便短赤,腸炎痢疾。

11.《廣西中草藥》:治湯火傷。

12. 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活血通絡,治百日咳。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關於「海金沙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