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牛藤
Niú Ténɡ
別名 野木瓜、七姐妹藤、六葉野木瓜、石月、郁子
功效作用 祛風散瘀;止痛;利尿消腫。主風濕痹痛;跌打傷痛;各種神經性疼痛小便不利水腫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肝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Niú Ténɡ

【別名】 野木瓜、七姐妹藤、六葉野木瓜、石月、郁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通科植物那藤或尾葉那藤的莖和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tauntonia hexaphylla(Thunb.)Decne.2.Stauntonia hexaphylla Decne.var.urophylla.Hand.Mazz.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藤莖,去枝葉;根,去鬚根。洗淨,待潤透,切段或切片,晒乾。

【原形態】 1.那藤 常綠藤本。掌狀複葉互生;葉柄長;小葉3-7,小葉柄長3cm;小葉片長圓形至長卵圓形,革質,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長4-9cm,寬2-2.5cm,全緣,上面平滑,下面帶白色。總狀或傘形花序由3-7朵花組成,雌雄同株;花直徑1.5-2cm,白色、淡紅色或有青蓮色暈;雄花外輪萼片3,闊披針形,長約13mm,內輪萼片3,線形,稍長,雄蕊6;雌花較大而數少,內輪萼片3,披針形較外輪的為短,退化雄蕊6,成熟心皮卵圓形,紫色。漿果卵圓形,紅色,長6-7cm,果肉白色,內含黑色種子多數。花期5月,果期9-10月。

2.尾葉那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小枝灰褐色。掌狀複葉;小葉3-7,革質;葉形變化很大,倒卵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3.8-8cm,寬1-3cm,先端長尾尖,尖頂常具短而易斷的絲狀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黃綠色,有時具白色斑點,側脈和網脈常在上面明顯凹下,下面稍隆起。花雌雄同株,常排成疏鬆的總狀花序,總花梗長3-8cm,小花梗長1-3cm;雄花有萼片6,外輪3,長圓狀披針形,頂端略尖或鈍,內輪較狹小;線狀披針形,先端鈍;無花瓣;雄蕊6枚,花絲全部合生,藥隔先端凸頭長約1mm,遠較花藥為短;雌花的萼片和雄花相似,但較大,心皮3。漿果卵圓形,內含數粒黑色光亮的種子。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谷林緣或山腳灌叢中,也有栽培於庭園中。

2.多生於山坡路旁或溝谷林緣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花中含矢車菊素-3-木糖葡萄糖甙(cyanidin-3-xyloglucoside),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槲皮甙(quercitr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山柰酚的糖甙(kaempferol glycoside)等。莖的愈傷組織培養得到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木通萜酸(akebonoic acld),3-表-木通萜酸(3-epiaketonoic acid),木通種酸(quinatic acid),29-醛基齊墩果酸(3β-hydroxy-29-al-olean-l2-en-28-oic acid),松葉菊萜酸(mesembryanthemoidigenic acid),β-香樹脂醇(β-amyrin),古柯二醇(erythrodiol),3-表-齊墩果酸(3-epi-oleanolic acid),3-O-乙醯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豆甾醇(stigin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

【性味】 苦;涼

歸經】 肝;膀胱經

【功效與作用】 祛風散瘀;止痛;利尿消腫。主風濕痹痛;跌打傷痛;各種神經性疼痛小便不利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

【注意】 孕婦慎服。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牛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