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抗體)引起的一組臨床徵象的總稱。APL抗體是一組能與多種含有磷脂結構的抗原物質發生免疫反應的抗體,主要有狼瘡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d antibody,ACL抗體)、抗磷脂酸抗體和抗磷脂醯絲氨酸抗體等。與APL抗體有關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血小板減少神經精神症状等。APS是SLE病人中常見的臨床表現。

目錄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抗磷脂抗體是指狼瘡抗凝物質(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d antibody,ACL)或針對其他磷脂或磷脂複合物的一組自身抗體。抗磷脂抗體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用細菌免疫動物可誘發抗磷脂抗體的產生,說明感染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另外,還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有研究報導HLA-DR7及DR4在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患者中出現的頻率增高。抗心磷脂抗體陽性者HLA-DR53出現的頻率較高。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最基本的病理特點是血栓形成,所有的臨床表現均與之有關。以往認為抗磷脂抗體只針對帶陰電荷的磷脂,現在發現抗磷脂抗體可能更直接作用於一種或多種與磷脂結合的血漿蛋白質或這些蛋白質與磷脂結合的複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2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Ⅰ,β2-GPⅠ)和凝酶原。另外的磷脂結合蛋白質有蛋白質C、蛋白質S以及血管內皮細胞表面分子血栓調節素(thrombomodulin)等。抗磷脂抗體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主要是抑制蛋白質C的抗凝途徑。正常情況下,凝血酶等誘導蛋白質C的活化,活化的蛋白C在蛋白S及因子V的協同作用下,可使活化的因子V(Va)及Ⅷ(Ⅷa)失活,從而抑制凝血酶的活化,阻斷凝血的進一步發展而達到凝血與抗凝的生理平衡。抗磷脂抗體能抑制蛋白C的活化,從而阻斷上述反應途徑,使蛋白C的抗凝途徑被抑制,促進凝血及血栓形成。另外,抗磷脂抗體能增加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組織因子(因子Ⅲ)的表達,從而活化外源性凝血途徑。還有報導,抗磷脂抗體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花生四烯酸,使前列環素前列腺素E2的產生減少,從而有利於血小板粘附於血管內皮及血栓的形成。②作用於血小板,抗磷脂抗體能增加活化的血小板釋放血栓烷素A2(ThromboxanesA2,TXA2)。而血栓烷素A2則可進一步激活其他血小板並刺激血小板釋放各種化學因子,從而引起血小板的連鎖活化,活化的血小板通過其表達的表面受體纖維蛋白原結合。纖維蛋白原起橋樑作用連接不同的血小板,導致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

(二)發病機制

APL抗體引起APS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APS中血栓形成機制與APL抗體有關。磷脂本身是正常抗凝系統中的成分之一,因APL抗體與抗凝系統中某些蛋白,有交叉反應而造成了血凝異常。β2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 Ⅰ,β2GPⅠ,一種載脂蛋白)本身通過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而具有抗凝作用,當它和APL抗體或抗β2GPⅠ抗體結合後則促使了血凝作用。引起血小板減少是由於IgG型APL抗體對位於血小板膜內側面的磷脂醯絲氨酸(PTC)的作用。當血小板被激活時PTC就被暴露並與APL抗體結合而使血小板破壞、聚集,APL抗體也可與紅細胞的PTC結合而引起溶血性貧血。此外,APL抗體對內皮細胞、前列環素的作用及與補體受體細胞表面黏附分子等的交叉反應,也可能是發病機制的一部分。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症状

1.血栓形成 血栓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最主要的臨床表現。體內任何部位的血管均可出現血栓形成,常受累的有外周血管、腦血管及心、肺、腎等臟器的血管,血栓一般為單發。血栓的發生與血清抗磷脂抗體滴度的變化無明顯關係,但有時大血栓的形成常伴有抗體滴度的下降。

(1)外周血管:靜脈血栓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状,好發於下肢深靜脈及淺表靜脈下肢淺表靜脈血栓形成常常表現為血栓性靜脈炎,外周血管動脈栓塞不常見。如果下肢動脈栓塞則可以出現間歇性跛行壞疽等。

(2)中樞神經系統: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動脈血栓形成主要累及腦動脈,其中又以大腦中動脈受累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生的腦卒中,可無任何前驅症状。多數腦卒中患者可伴有心瓣膜病皮膚網狀青斑。臨床、影像學腦脊液檢查顯示常為原位血栓形成,而不是栓塞出血所致。少數患者也可由心瓣贅生物脫落的栓子引起腦栓塞所致。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腦卒中常易反覆發生,抗磷脂抗體的存在是誘發卒中的一個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卒中後,抗磷脂抗體陽性者再次卒中的發生率比抗磷脂抗體陰性者要高8倍。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另一常見症状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TCIA),這可能主要由小血管阻塞所致。CT掃描一般無異常發現,但磁共振成像檢查可發現有小面積的T1、T2信號增加。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其他表現還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舞蹈症、癲癇多發性硬化痴呆等。

(3)心臟:以二尖瓣和主動脈瓣受累最為常見。36%左右的原發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和48%的合併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有心瓣膜病變。主要表現有:瓣膜小葉增厚血栓性贅生物、二尖瓣反流和狹窄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6%的原發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患者死於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主要由二尖瓣反流所致)。最近發現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患者心瓣膜內皮細胞下層有IgG型的抗心磷脂抗體線性的沉積。這可能為解釋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心瓣膜病變機制提供重要的線索。心臟受累的其他表現還有冠狀動脈阻塞,可導致心肌梗死。但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比腦梗死發生率要低得多。而且抗磷脂抗體的存在也不是誘發再次心肌梗死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另外,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患者可有腔內(主要為左心房左心室)血栓,急、慢性心肌病等表現,心肌病可進一步發展引起心功能不全

(4)肺:主要表現為肺栓塞和肺梗死。反覆的血栓性栓塞可導致肺動脈高壓,另外,還可見肺微小血栓形成和肺泡內出血等症。

(5)腎臟:腎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多見。早期損傷可無症状,一般表現為蛋白尿。中度蛋白尿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状,並且可持續很長時間。也可出現腎性高血壓。一般無血尿和低補體血症等。長期的腎臟損害可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合併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需做腎活檢才能鑒別腎臟的損傷是由狼瘡性腎炎還是由血栓所引起。

(6)皮膚:網狀青斑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常見的症状之一。皮膚損害的其他表現還有皮膚潰瘍紅斑疼痛紫癜以及血性水泡等症,有時也可見有廣泛的皮膚壞死

(7)其他表現: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可有眼部損害,表現為視網膜血管的阻塞,引起視網膜的缺血壞死。還可有視神經炎等。少數患者可有肝損害的表現,如Budd-Chiari症候群、肝結節增生肝壞死、肝酶增高(由小靜脈阻塞所致)及門靜脈高壓等。還偶見有報導小腸梗死及出血、微血管病性胰腺炎等。

(8)重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是指少數患者在短時間內(常為幾天到幾周內)全身小血管或大、小血管出現廣泛的血栓形成,引起多臟器的缺血和壞死,又稱為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CAPS)。在某些病例中,病毒感染或變態反應可以是這種重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誘因,但多數重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發生無任何先兆。患者一般臨床表現有白細胞升高,血清各組織酶水平升高及廣泛的血管內凝血。對某些患者抗磷脂抗體在重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之前常常滴度很高,但在發作時及發作後數月內常為陰性。重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一般易導致死亡。

2.妊娠的表現 大約一半左右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孕婦可出現流產,流產一般發生於妊娠中後期。主要是由於胎盤血管血栓形成及胎盤梗死導致胎盤的功能下降所致。流產的發生與IgG型抗磷脂抗體關係密切,IgMIgA型抗磷脂抗體陽性者流產的發生率極低。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在妊娠期間的其他表現還有:先兆子癇妊娠高血壓胎兒生長發育遲緩胎兒窘迫及早產等,它們的發生率大概均為30%左右。這些臨床表現在妊娠期間易加重。少數非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孕婦血清高滴度的IgG抗磷脂抗體可使流產的風險增加,但是否引起其他的婦產科併發症的增加尚不清楚。而大多數非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孕婦,雖血清抗磷脂抗體陽性,但臨床的併發症並無明顯增加,能正常妊娠。

3.血小板減少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患者常表現為中度的血小板減少(一般>50×109/L)。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雖有血小板減少,但仍易發生血栓形成,很少有出血症状。系統性紅斑狼瘡常見的血小板減少與抗磷脂抗體的存在有關。約40%的抗磷脂抗體陽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可出現血小板減少,但只有10%的抗磷脂抗體陰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有血小板減少症。反之,70%~80%的有血小板減少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為抗磷脂抗體陽性。

4.兒童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兒童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以女性更為常見(男女之比約為2∶3)。發病年齡為8個月至16歲(平均為10歲)。大多數患兒易反覆出現血栓形成。動靜脈發生血栓之比為1∶0.6,約有14%的患者可同時有動靜脈血栓形成。但年幼的患兒比年長者更易形成動脈血栓,其中以腦動脈血栓較常見。與成人相比,兒童發生肺栓塞較少見。

第八屆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國際研討會通過了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分類標準,會議建議按此標準進行分類診斷。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診斷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檢查化驗

1.梅毒血清假陽性試驗(BFP-STS)和VDRL試驗 BFP-STS試驗在狼瘡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的陽性率為5%~19%。這兩種試驗的主要抗原成分為心磷脂磷脂醯膽鹼(卵磷脂)和膽固醇的混合物,因此對於血栓形成,這兩種試驗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

2.狼瘡抗凝物質(LA) 白陶土凝集時間(KCT)是LA篩選試驗中較敏感的方法,對妊娠期的LA物質檢測有重要的意義。

3.抗磷脂抗體抗心磷脂抗體 APL抗體如LA、ACL抗體等陽性,其滴度高時,臨床意義更大。數次國際標準化專題研討會制訂了統一的ELISA法檢測APL的程序,該方法可對APL的IgGIgAIgM類進行定量或半定量測定。現在推薦以陰性、低度、中等、高度陽性來表達APL實驗結果,以此提高各實驗室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和重複性。

CT掃描一般無異常發現,但磁共振成像檢查可發現有小面積的T1、T2信號增加。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鑒別診斷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常同時具有多種臨床表現。原因不明的靜脈血栓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状。但腫瘤、口服避孕藥、腎病症候群血小板增多症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紅細胞增多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及尿高胱氨酸血症疾病均可出現血栓形成,診斷時需加以鑒別。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血栓形成易反覆發生,但每一次般為單一的血栓,散發於不同的血管,反覆發作的間隔時間常為幾個月至幾年。少數重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短時間內出現廣泛的血管內凝血,需與敗血症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DIC相鑒別。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另一常見症状是反覆流產,而且許多患者可能因流產為最初表現而被診斷為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但流產是婦產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許多其他因素均可引起,必須加以除外,如子宮異常、其他的系統性疾病、慢性感染遺傳因素異常等。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併發症

如果下肢動脈栓塞則可以出現間歇性跛行壞疽中樞神經系統受累還可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舞蹈症、癲癇多發性硬化痴呆。36%左右的原發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和48%的合併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有心瓣膜病變。還偶見有報導小腸梗死出血微血管病性胰腺炎等。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必須早期診斷治療。

2.平日應保持生活規律,心情舒暢,注意鍛煉身體。積極配合治療。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中醫治療

1.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本病主要是辨證論治,分型治療。常見有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和寒凝血瘀三型。分別應用益氣養血活血化瘀舒肝理氣活血化瘀和溫經補腎活血化瘀法組方治療,臨床效果良好。常用方劑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抵擋湯復元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作為基礎方加減治療。中成藥血竭膠囊、抗血栓丸、川芎嗪片等。

2.護理

(1)中醫認為該病與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和寒凝血瘀有關,故平日應保持生活規律,心情舒暢,注意鍛煉身體。

(2)該病APL增加,可形成各臟器皮膚栓塞,必須引起重視,積極配合治療。

(3)不論有否SLE合併,該病可有習慣性流產,胎死宮內,胎盤血栓和栓塞,必須早期診斷治療。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西醫治療 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抑制血栓形成,包括抗血小板、抗凝、促纖溶等。

(1)抗血栓形成治療:急性期為阻斷血栓形成,可用肝素治療。對有動靜脈血栓者,可口服抗凝劑。對已用足量華法林抗凝仍有反覆血栓形成者可皮下注射足量肝素,2次/d,使PTT延長至正常值的1.5~2倍,或採用免疫抑制劑(環磷醯胺)、激素、肝素和華法林抗凝聯合治療。

(2)針對流產治療:每天小劑量阿司匹林(60~80mg)口服和肝素5000~10000單位皮下注射,2次/d,可使APS中的妊娠得以改善。為防止長期肝素治療所致的骨質疏鬆,輔以維生素D和鈣劑;對肝素無效或副作用明顯者,可每月按0.4g/(kg.d)靜脈滴注γ球蛋白4~5天,同時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潑尼松20~60mg/d加小劑量阿司匹林能成功地防止流產,但只是在其他治療失敗時用。長期大劑量激素對妊娠、胎兒不利。流產一旦確診為APS所致後,以小量阿司匹林,療效明顯。

(二)預後

適當口服抗凝藥,再發血栓的危險性小。對僅有APL或狼瘡抗凝物存在而無臨床症状者,發生血栓的危險性尚不明確。APS患者的子女發生APS的危險性較少。

參看

關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