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
A+醫學百科 >> 子宮內膜息肉 |
凡借細長的蒂附著於子宮腔內壁的腫塊,臨床上都可稱為子宮息肉。因此,在宮腔內的息肉樣腫塊,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瘤樣息肉和惡性息肉(癌或肉瘤)。
子宮內膜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多數學者認為,息肉來自未成熟的子宮內膜,尤其是基底部。
目錄 |
症状
主要症状為月經量增多或不規則子宮出血;宮頸口處看到或觸及息肉,子宮體略增大;作宮腔鏡檢查或分段診刮,將取出的組織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可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粘膜下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癌等鑒別。
病理
大體觀察,最常見的類型是局限性的內膜腫物突出於子宮腔內,單個或多發,灰紅色,有光澤,一般體積較小,平均直徑在0.5~2cm之間。小的僅有1~2mm直徑,大而多發者可充滿宮腔。蒂粗細、長短不一,長者可突出於子宮頸口外。有的蒂較短,呈瀰漫型生長。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壞死,亦可合併感染,如蒂扭轉,則發生出血性梗死。
臨床診斷
該病可發生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但常見於35歲以上的婦女。單發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常無臨床症状,往往由於其他疾病切除子宮後大體檢查時始被發現,或在診斷刮宮後得出診斷。多發性瀰漫型者常見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此與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及內膜過度增生有關。大型息肉或突入頸管的息肉,易繼發感染、壞死,而引起不規則出血及惡臭的血性分泌物。
鏡檢:子宮內膜息肉由子宮內膜組成,表面被覆一層立方上皮或低柱狀上皮。息肉中間部分形成纖維性縱軸,其內含有血管。
由於蒂部狹窄,血液供應減少,息肉極易變性。最易發生息肉血管內血栓形成,因瘀血而變成深紫色,常在頂端開始發生壞死,最後可能腐崩而脫落。
息肉惡變的病理診斷標準是:
①必須看到整個息肉的形態;
②惡變限於息肉內;
③息肉周圍的內膜無癌變。應注意與子宮內膜腺癌呈息肉狀生長相鑒別。
檢查
臨床上診斷子宮內膜息肉常做以下檢查: 1、婦科檢查:急性炎症可見宮頸充血水腫,或糜爛,有膿性分泌物白宮頸管排出,觸動宮頸時可有疼痛感。慢性宮頸炎可見宮頸有不同程度的糜爛、肥大、息肉、腺體囊腫、外翻等表現,或見宮頸口有膿性分泌物,觸診宮頸較硬。如為宮頸糜爛或息肉,可有接觸性出血。
2、鏡檢:子宮內膜息肉由子宮內膜組成,表面被覆一層立方上皮或低柱狀上皮。息肉中間部分形成纖維性縱軸,其內含有血管。由於蒂部狹窄,血液供應減少,息肉極易變性。最易發生息肉血管內血栓形成,因瘀血而變成深紫色,常在頂端開始發生壞死,最後可能腐崩而脫落。
3、宮頸刮片示巴氏Ⅱ級。
4、病情較重者,可做宮頸活檢以明確診斷。息肉惡變的病理診斷標準是:
①必須看到整個息肉的形態;
②惡變限於息肉內;
③息肉周圍的內膜無癌變中,應注意與子宮內膜腺癌呈息肉狀生長相鑒別。
輔助檢查
子宮內膜息肉超聲檢查:宮腔內有實質性強回聲光團或充盈缺損,且宮腔形態異常,內膜線不規整,HSG子宮內出現充盈缺損。專家建議應積極而有效地採取治療,待炎症控制後經宮腔鏡或手術切除息肉並同時行診刮術,組織送檢,以排除惡變。 息肉惡變的病理診斷標準是:①必須看到整個息肉的形態;②惡變限於息肉內;③息肉周圍的內膜無癌變。應注意與子宮內膜腺癌呈息肉狀生長相鑒別。
治療
擴張宮頸,摘除息肉,繼之搔刮整個宮腔,可將瀰漫型小息肉刮除,並送病理檢查。術後應定期隨診,注意複發及惡變,及時進行處理。後來有人採用宮腔鏡下手術切除或雷射治療小型息肉,獲得成功。
對40歲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状明顯,上述治療不能根除或經常複發者,可考慮全子宮切除術。
子宮內膜息肉是否會引起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的多有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發展而致,也可能是由於宮腔異物、胎盤殘留並發感染等等,子宮內膜息肉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另一類型,即炎性子宮內膜局部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狀贅生物突入宮腔內,息肉大小數目不一,多位於宮體部,頸管內息肉可引起頸管擴張並脫出外口。
子宮內膜息肉可能導致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充塞宮腔妨礙精子和孕卵存留和著床、妨礙胎盤植入和胚胎髮育。合併感染改變宮腔內環境,不利於精子和孕卵的成活。合併輸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無排卵性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的病因:
1、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
2、宮腔異物、胎盤殘留並發感染。
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表現:
2、原發或繼發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
物理治療與藥物相結合積極有效的治療子宮內膜炎。待炎症控制後經宮腔鏡或手術切除息肉並同時進行診刮術,組織送檢。
子宮內膜息肉要做哪些檢查?
健康問答網關於子宮內膜息肉的相關提問
|
|
關於「子宮內膜息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