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鼻腔淋巴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較少見,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類型。原發鼻腔的NHL在病理、臨床、治療和預後方面與原發韋氏環的NHL不同,預後較差,但早期病例選擇合適的治療,能夠獲得長期生存。

目錄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鼻腔NHL的發生與EB病毒感染有關,EBV可廣泛感染B細胞,用原位雜交的方法發現EBV也可感染鼻腔的外周T細胞,而其他部位的T細胞極少被感染,原因還不清楚。

(二)發病機制

原發於鼻腔的NHL主要有T/NK細胞、T細胞和B細胞來源,我國以T/NK細胞和T細胞來源多見,西方則以B細胞來源較多見。1998年香港的一組報導,113例患者中T/NK細胞佔45.1%,T細胞佔21.3%,B細胞佔33.6%。T/NK細胞與其他兩型組織學有所區別,早期病灶表現為不典型細胞散在、不均一分布,腫瘤為多形性中、大細胞,常有顯著的細胞核,大細胞核仁明顯,可見吞噬細胞,呈血管中心性生長,可見血管浸潤和破壞,進展後常有炎性背景,75%可見帶狀、小片狀壞死,退變細胞常見,腫瘤性淋巴細胞難以辨認。免疫組化,CD2 CD7 ,CD3及TCR的α、β、γ、δ蛋白常有丟失,常有NK細胞相關標記CD56 CD16 。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症状

常見症状依次為進行性鼻塞鼻出血流涕、反覆感染面部腫脹頸淋巴結腫大,感染後有膿性分泌物,常有惡臭。原發部位常在下鼻甲,易侵及中隔、對側及鄰近結構如篩竇、同側上頜竇鼻咽,進一步可侵犯到口腔、喉、顱底、眼眶腦神經

3種不同細胞來源的鼻腔NHL臨床特徵有所區別,T/NK細胞來源的男性比例高,單純鼻腔受侵多,易播散到皮膚化療不敏感,預後差,中位生存12.5個月,表中按細胞來源總結比較了香港113例病人的臨床特點。

Ann Arbor分期不能很準確的反映鼻腔NHL的預後,按照Ann Arbor分期,鼻腔的NHL多為ⅠE或ⅡE,而同樣是ⅠE期的病例侵犯範圍不同,預後差別很大,因而很多學者建議將ⅠE期分為局限ⅠE期和超腔ⅠE期,局限ⅠE期指病變局限於鼻腔,原發灶未侵及臨近結構和器官;超腔ⅠE期指腫瘤侵犯臨近結構或器官,但無淋巴結和遠處器官受侵。兩組生存率有顯著差別,預後明顯不同,局限Ⅰ期和超腔Ⅰ期5年OS分別為90%和57%(P<0.001)。

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提出的鼻和鼻咽淋巴瘤TNM分期,也能較好地反映預後,5年DFS,T1、T2者為89%,T3、T4者為25%,有明顯差異。

根據臨床表現病理檢查即可確診。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診斷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檢查化驗

1.外周血 一般無變化。如感染時可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骨髓象 可正常。

3.病理活檢 可確診。

CTMRI可見到軟組織腫脹骨質破壞,有助於了解病變範圍,幫助分期。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鼻腔繼發性淋巴瘤、漿細胞瘤、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有反應性淋巴浸潤相鑒別。

局部病變需與中線肉芽腫鑒別,後者進展慢,有潰瘍、骨及軟組織破壞。全身症状多見,包括發熱盜汗消瘦

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鼻腔NHL對化療不敏感。對常規化療藥物的抗拒可能與p53基因表達和多藥耐藥基因表達有關。1995年香港Liang R等報導100例,5年生存率Ⅰ期66%,Ⅱ期33%,Ⅲ、Ⅳ期9%,Ⅰ、Ⅱ期採用不同方案治療:單純放療、COPP/CVP化療聯合放療、CHOP/BACOP/MBACOP化療聯合放療,5年生存率分別為41%、53%和58%,有顯著差異,提示強烈化療能提高生存率。

目前的觀點是對鼻腔NHL局限Ⅰ期者建議行單純放療,超腔Ⅰ期者化放療綜合治療,ⅡE至Ⅳ期者應以化療為主,輔以原發灶的放療。放療劑量50~55Gy,預防量35~45Gy,超腔ⅠE期化療2~3周期,Ⅱ期4~6周期,化放療聯合應用時,放療可減量至30~40Gy。

(二)預後

原發鼻腔NHL的預後不良因素有巨大腫塊、晚期、外周T細胞來源,我國的鼻腔NHL外周T細胞多見,易侵及肺和皮膚,單純放療效果不好,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為遠處器官受侵,故化療的作用相當重要。綜合治療能改善療效,療效與病期關係密切,應根據病變範圍選擇治療方案。

參看

關於「原發性鼻腔淋巴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