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農皮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稻農皮炎(rice-farmer』s dermatitis)是指農民在水稻播種、收割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種皮炎。  

目錄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發病原因

從早稻拔秧、插秧、晚稻的耘耥等種稻過程中長時間的浸水是發病的主要因素,水溫高、田水呈鹼性及勞動產生過程中機械性摩擦等刺激是輔助和促進因素。以浸漬糜爛型稻田皮炎多見。若接觸含有動物血吸蟲(終宿主主要為家鴨和牛,中間宿主為錐實螺)尾蚴的田水,血吸蟲的尾蚴侵入皮膚致局部皮膚炎症反應,可引起血吸蟲尾蚴皮炎

(二)發病機制

水溫高、田水呈鹼性及勞動產生過程中機械性摩擦等刺激是輔助和促進因素。  

二、臨床表現

浸漬糜爛型皮炎:初為指(趾)間隙及指(趾)側皮膚浸漬、腫脹、發白、起皺,因摩擦已浸漬的皮膚被擦破,露出紅色基底,有少許滲液,易繼發細菌感染。且易發生指甲損傷、甲溝炎等。少數患者掌跖部位角層增厚,可見到多數環狀圓形或橢圓形綠豆至黃豆大小角層剝脫。病程具自限性,輕者不再下水田勞動6~7天即可痊癒。如繼發感染較重,產生局部紅腫化膿,鄰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則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状,並可使病程延長。

多見於大面積種植水稻地區的田間勞動者。炎熱季節好發。皮膚損害多位於足部、小腿、手部。

發病快,接觸含有尾蚴的田水數分鐘後即有瘙癢感,繼之出現粟粒大紅斑丘疹丘皰疹,周圍有明顯浸潤及紅暈,搔抓後可出現風團,瘙癢劇烈。皮損頂端可見瘀點,為尾蚴鑽入痕迹。皮疹散在或密集成片。多位於水接觸部位。以兩小腿、前臂遠端及手足背部多見。常因搔抓引起繼發感染,易變為膿皰,可伴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皮疹3~4天達高峰,停止下水後1周左右消退,留有色素沉著斑。因尾蚴鑽進人體皮膚後很快死亡,不能變為成蟲,故不能引起內臟病變。  

三、預防

1.加強個人防護 如下水田作業時穿塑料套服、外用塑料套膜等防止尾蚴鑽入皮膚;也可在下水田前塗皮膚防護劑,如15%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軟膏或乳劑,市售防稻田皮炎擦劑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劑原液,使用時取原液一份加水6份搖勻即可。

2.滅螺和滅尾蚴 結合農業上施用化肥及農藥進行,可以選用稀氨溶液(氨水,用量15~25kg/畝)、碳酸氫銨(用量15kg/畝)、五氯酚鈉(在水深5cm時,用0.5kg/畝)、氯硝柳胺(10×10–6),茶子餅(20kg/畝)。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稻農皮炎的相關提問

關於「稻農皮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