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瘧疾的病原學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寄生蟲病 >> 瘧疾 >> 瘧疾的病原學 |
傳染病學 |
|
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有四種: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惡性瘧原蟲(P.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malarial)和卵形瘧原蟲(P.ovale)。我國以前二種為常見,卵形瘧僅發現幾例。各種脊椎動物(主要是禽類、鼠和猴猿類)的瘧原蟲有100多種,僅靈長類的瘧原蟲偶可感染人。
圖4 瘧原蟲生活史
瘧原蟲的發育過程分兩個階段,即在人體內進行無性增殖、開始有性增殖和在蚊體內進行有性增殖與孢子增殖。四種瘧原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一)瘧原蟲在人體內的發育增殖 瘧原蟲在人體內發育增殖分為兩個時期,即寄生於肝細胞內的紅細胞外期和寄生於紅細胞內的紅細胞內期。
1.紅細胞外期(exoeryghrocytic stage)當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時,瘧原蟲子孢子隨蚊唾液進入人體血循環,約半小時全部侵入肝細胞,速髮型子孢子即進行裂體增殖,遲髮型子孢子則進入休眠狀態,在肝細胞內裂體增殖的瘧原蟲,經過5~40天發育成熟,脹破肝細胞逸出成千上萬的裂殖子(meroxoite)進入血流,進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細胞吞噬殺滅,部分侵入紅細胞並在其內發育增殖,稱為紅細胞內期。遲髮型子孢子經過休眠後,在肝細胞內增殖,釋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瘧疾的複發。惡性瘧疾無複發,是由於惡性瘧疾子孢子無休眠期。
2.紅細胞內期(eryghrocytic sgage)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內,初期似戒指狀,紅色的核點,蘭色環狀的胞漿。稱為環狀體即小滋養體。環狀體發育長大,胞漿可伸出不規則的偽足,以攝噬血紅蛋白,此為阿米巴滋養體或大滋養體。未被利用的血紅蛋白分解成正鐵血紅素顆粒蓄積在原漿內呈棕褐色,稱為瘧色素(malarial pigment)。大滋養體繼續發育,其核與原漿進行分裂,形成裂殖體(schizont)。原蟲種的不同裂殖體中裂殖子的數目也不一樣,成熟後裂殖子數一般間日瘧為12~24個,惡性瘧為18~36個,三日瘧和卵形瘧為6~12個。成熟的裂殖體破裂,裂殖子逸出,一部分再侵入正常紅細胞,一部分被吞噬細胞吞噬。釋出的瘧色素也被吞噬。
經過細胞內3~5次裂體增殖後,部分進入紅細胞的裂殖子在紅細胞內不再進行無性分裂,而逐漸發育成為雌或雄配子體。配子體在人體內可生存2~3個月,此期間如被雌性按蚊吸入胃內,則在蚊體內進行有性增殖。
(二)瘧原蟲在蚊體內的發育 雌性按蚊叮咬瘧疾患者,雌、雄配子體進入蚊胃內,雄配子體的核很快分裂,並由胞漿向外伸出4~8條鞭毛狀細絲,碰到雌配子體即進入,雌雄結合成為圓形的合子(zygote)。合子很快變成能蠕動的合子(pokinete)。它穿過胃壁,在胃壁外彈力纖維膜下發育成囊合子,囊核心和胞漿進行孢子增殖。孢子囊成熟,內含上萬個子孢子,囊破裂子孢子逸出,並進入唾液腺,待此按蚊叮人時子孢子即隨唾液進入人體。
瘧疾 | 瘧疾的流行病學 |
|
關於「傳染病學/瘧疾的病原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