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瘧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惡性瘧疾在我國現較少見,但高發於非洲熱帶地區.此種由惡性瘧原蟲感染所致的傳染病,常以畏寒發熱頭痛為首發症状,併發症多,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目錄

發病機理

紅細胞內期瘧原蟲裂殖子脹破紅細胞,裂殖子和瘧原蟲的代謝產物、殘餘和變性的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碎片等一併進入血流;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細胞吞食,刺激這些細胞產生內源性熱原質,與瘧原蟲代謝產物共同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  

病理改變

貧血:

瘧疾發作幾次後,可出現貧血症状。發作次數越多,病程越長,貧血越重。紅細胞內期瘧原蟲直接破壞紅細胞,是瘧疾患者發生貧血的原因之一。  

脾腫大:

主要原因是脾充血單核吞噬細胞增生吞噬細胞因含有大量瘧色素,脾切面顏色變深。脾腫大可達臍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流行病學

瘧疾在世界上分布廣泛,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是亞非拉廣大地區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據統計,現在全球仍有1.2億瘧疾患者,帶蟲者約近3億;非洲每年還有百萬兒童死於瘧疾。人群中除由於遺傳基因決定對某些瘧原蟲具先天免疫力,及高瘧區嬰兒可從母體獲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對瘧原蟲普遍易感。在流行區,成人反覆感染的機會多,可呈帶蟲狀態,而易感者主要是兒童。孕婦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瘧疾。此外,非瘧區的無免疫力人群進入瘧區,也為易感者,且可引起瘧疾暴發流行

關於「惡性瘧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