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症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婦科學》 >> 婦科雜病 >> 症瘕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目錄

婦女下腹有結塊,或脹,或滿,或痛者,稱為「症瘕」。症與瘕,按其病變性質有所不同。症,堅硬成塊,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處,病屬血分;瘕,痞滿無形,時聚時散,推揉轉動,痛無定處,病屬氣分。但就其臨床所見,每有先因氣聚,日久則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故前人每以瘤瘕並稱。

[病因病機

多因臟腑不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氣聚為症,血結為瘕,以氣滯、血瘀、痰濕及毒熱為多見。

一、氣滯

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氣血運行受阻,滯於沖任胞宮,結塊積於小腹,成為氣滯症瘕。

二、血瘀

經期產後,胞脈空虛,余血未盡之際,房事不節,或外邪侵襲,凝滯氣血,或暴怒傷肝,氣逆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血滯,使瘀血留滯,瘀血內停,漸積成瘕。

三、痰濕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健運失職,濕濁內停,聚而為痰,痰濕下注沖任,阻滯胞絡,痰血搏結,漸積成瘕。

四、毒熱

經期產後,胞脈空虛,余血未盡之際,外陰不潔,或房事不禁,感染濕熱邪毒,入里化熱,與血搏結,瘀阻沖任,結於胞脈,而成癥瘕。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是按包塊的性質、大小、部位、病程的長短、兼症和月經情況辨其在氣在血,屬痰濕還是熱毒。治療大法以活血化瘀,輕堅散結為主,佐以行氣化痰,兼調寒熱。但又必須根據患者體質強弱,病之久暫,酌用攻補,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等法,隨證施治,並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損傷元氣。診斷明確的內生殖系統腫瘤,可施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氣滯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積塊不堅,推之可移,時聚時散,或上或下,時感疼痛,痛無定處,小腹脹滿,胸悶不舒,精神抑鬱,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脈沉弦

證候分析:瘕乃氣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塊,積塊不堅,推之可移,時聚時散,或上或下,氣滯則痛,氣散則止,故時痛時止,痛無定處;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故小腹脹滿,胸悶不舒,精神抑鬱;氣滯沖任失司,則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脈沉弦,為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解郁行氣散結

方藥舉例:香棱丸(《濟生方》)。

木香丁香三棱莪術枳殼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上藥共研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

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溫經理氣;青皮疏肝解郁,消積行滯;川楝子、枳殼除下焦之鬱結,行氣止痛;三棱、莪術行氣破血,消瘕散結;硃砂護心寧神。

二、血瘀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膚少澤口乾不欲飲,月經延後或淋漓不斷,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脈沉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積結,氣血不暢,故小腹有包塊,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脈絡,肌膚失養,則肌膚少澤,且面色晦黯;瘀血內阻,津液不能上承,則口乾不欲飲;瘀阻沖任,甚則血不歸經,故經期錯後,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脈沉澀有力,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破瘀,散結消證。。

方藥舉例: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研細末,煉蜜為丸。

方中用桂枝溫通血脈,芍藥行血中之滯以開鬱結,茯苓淡滲以利行血,與桂枝同用能人陰通陽,丹皮、桃仁破瘀散結消瘕。

若積塊堅牢者,酌加鱉甲穿山甲以軟堅散結,化瘀消瘕;疼痛劇烈者,酌加延胡索、莪術、薑黃行氣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溫經散寒月經過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黃血餘炭等化瘀止血

若血瘀甚者,兼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用大黃廑蟲丸(《金匱要略》)。本方重在取其蟲類搜剔脈絡,祛瘀消瘕。

三、痰濕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按之不堅,或時作痛,帶下量多,色白質粘稠,胸脘痞悶,時欲嘔惡,經行愆期,甚或閉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痰濕下注沖任,阻滯胞絡,積而成證,則小腹有包塊,按之不堅,時或作痛;痰飲內結,則胸脘痞悶;痰阻中焦,則噁心泛嘔;痰濕阻於沖任經脈,則月經愆期,甚或經閉不行;濕痰下注,則帶下量多,色白粘稠。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為濕痰內阻之徵。

治療法則:除濕化痰,散結消瘙。

方藥舉例:散聚湯(《婦科秘訣大全》)。

半夏橘皮、茯苓、當歸杏仁桂心檳榔甘草

方中杏仁、陳皮、檳榔行上、中、下三焦氣滯而化痰結;半夏、茯苓除濕化痰,降逆止嘔;桂心、當歸溫經活血而消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除濕化痰,消結散瘕之效。

脾胃虛弱納差神疲者,酌加党參白朮健脾益氣

若兼血滯者,用三棱煎(《婦人大全良方》)。

三棱、莪術、青橘皮、半夏、麥芽

上藥用蠅醋六升煮干,焙乾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湯下。痰積多,薑湯下。

方中三棱、莪術理氣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麥芽行氣燥濕化痰

四、毒熱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帶下量多,色黃或五色雜下,可伴經期提前或延長,經血量多,經前腹痛加重,煩躁易怒,發熱口渴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積聚,蓄久成毒,阻滯沖任,氣滯血瘀,結而成瘕瘕,故小腹有包塊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濕熱蘊結,損傷任帶二脈,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故帶下量多,色黃臭穢;熱擾沖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內阻,血不歸經,故經期提前或延長,經血量多;瘀血內停,氣機不暢,經前血海盛滿,故經前腹痛加重,煩躁易怒;毒熱壅盛,營衛不和,故發熱口渴;熱邪傷津,故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為濕熱毒邪內蘊之徵。

治療法則:解毒除濕,破瘀消證。

方藥舉例:銀花蕺菜飲(《中醫婦科治療學》)加赤芍、丹皮、丹參、三棱、莪術、皂角刺

銀花、蕺菜、土茯苓、炒荊芥、甘草

方中金銀花、土茯苓、蕺菜、炒荊芥清熱解毒,利濕排膿;赤芍、丹皮、丹參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三棱、莪術、皂角刺行氣破瘀,消瘕散結。

若小腹包塊疼痛,兼帶下量多,色黃稠如膿,或五色帶雜下,臭穢難聞,疑為惡性腫瘤者,酌加半枝蓮穿心蓮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以清熱解毒消瘕。

參看

32 婦人腹痛 | 前陰病 32
關於「中醫婦科/症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