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草果 | 中藥圖典 |
草果 Cǎo Guǒ |
|
---|---|
別名 | 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
功效作用 | 燥濕溫中,除痰截瘧。用於寒濕內阻,脘腹脹痛,痞滿嘔吐,瘧疾寒熱。 |
英文名 | Tsaoko Amomum Fruit, Caoguo |
始載於 | 《品彙精要》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脾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 |
草果
【異名】草果仁(《傳信適用方》),草果子(《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來源】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
【植物形態】草果多年生草本,叢生,高達2.5米。
根莖橫走,粗壯有節,直徑約2.5厘米。
莖圓柱狀,直立或稍傾斜。
葉2列;具短柄或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或狹長圓形,長約55厘米,寬達2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邊緣干膜質,葉兩面均光滑無毛;葉鞘開放,包莖,葉舌長0.8~1.2厘米。
穗狀花序從根莖生出,長約13匣米,直徑約5厘米。
蒴果密集,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4.5厘米,直徑約2厘米,頂端具宿存的花柱,呈短圓狀突起,熟時紅色,外表面呈不規則的縱皺紋,小果梗長2~5毫米,基部具宿存苞片。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
分布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採集】10~11月果實開始成熟,變為紅褐色而未開裂時採收,晒乾或微火烘乾。
【藥材】乾燥果實呈橢圃形,具三鈍棱,長2~4厘米,直徑1~2.5厘米。
頂端有一圓形突起,基部附有節果柄。
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有顯著縱溝及稜線。
果皮有韌性,易縱向撕裂。
子房3室,每室含種子8~11枚,集成長球狀。
種子四至多面形,長寬均為5毫米,表面紅棕色,具灰白色膜質假種皮,有縱直的紋理,在較狹的一端有一凹窩狀的種臍,合點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點與種臍間有一縱溝狀的種脊。
質堅硬,破開後,內為灰白色。
氣微弱,種子破碎時發出特異的臭氣,味辛辣。
以個大、飽滿,表面紅棕色者為佳。
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種子含揮髮油等。
【炮製】草果仁:揀淨雜質,置鍋內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並微鼓起,取出稍涼,碾去殼,過篩取仁。
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薑汁與水少許,拌勻,微炒,取出,放涼。
(每草果仁100斤,用鮮姜10斤取汁) 《本草從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性味】辛,溫。
①《飲膳正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本經逢原》:辛,溫,澀,無毒。
③《本草從新》:辛,熱。
【歸經】《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草果的功效】燥濕除寒,祛痰截瘧,消食化亂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
①李杲: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消一切冷氣膨脹,化瘧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積。
兼辟瘴解瘟。
②《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③《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
④《本草求原》:治水腫,滯下,功同草蔻。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宜忌】氣虛或血虧,無寒濕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陽,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後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溫熱,皆不當用。
③《本草備要》:忌鐵。
宜:脘腹冷痛、食積不化,或飲食不香、嘔吐反胃者宜食。
忌:氣虛或血虛的體弱者切勿多食,以免耗傷正氣;陰虛火旺者也不可服,防其溫燥傷陰。
【藥方選錄】
①治瘧疾,胃中寒痰凝結,不易開解:草果、常山、知母、烏梅、檳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書》草果飲)
②治癉瘧,脈采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干,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清脾湯)
③治腫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上等分,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果附湯)
④治脾痛脹滿:草果仁二個。酒煎服之。(《仁齋直指方》)
⑤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熱泄瀉,臟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殼(去穰,麩炒)。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半,煨姜一塊,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傳信適用方》草果飲)
⑥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哺益甚,頭身疼痛: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一鍾,煎八分,午後溫服。(《瘟疫論》達原飲)
【名家論述】
①《綱目》:草果,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②《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③《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藥。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霍濕濁之蘊祟。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然凡是瘧疾,多濕痰蒙蔽為患,故寒熱往來,糾纏不已,治宜開泄為先。草果善滌濕痰,而振脾陽,更以知母輔之,酌量其分量,隨時損益,治瘧頗有妙義,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惟石頑所謂實邪不盛者,當在所禁耳。
種植栽培
1.選地、整地 宜選擇山谷坡地、溪邊或疏林下,土壤富含腐殖質、質地疏鬆的砂壤土,貧瘠土和重黏土不宜栽種。在選好的林地上,要清理雜草和灌木,過密的喬木也應疏伐,調節鬱閉度為50% - 60%,翻土深20 - 27厘米。起畦寬1.2- 1.5米、高20厘米,畦內按株行距挖穴,穴的規格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穴內施堆肥、廄肥和火燒土等作基肥,與表土拌勻後待植。
2.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①選種 選擇果粒大、種子飽滿、無病蟲害的高產植株作採種植株。
②採種及種子處理 當果皮紫紅色,種子呈銀灰色,嚼之有甜味的果實時採摘,然後選出飽滿、充分成熟、無病蟲害的果實作種,宜隨采隨播。播種前先將果皮剝掉,洗淨果肉,用清水浸種10 - 12小時,後用粗沙與種子置於竹箕充分搓擦,以擦掉假種皮為度。或將種子用30%的草木灰拌和,用手將種子搓散,除去表面膠質層,然後播種或晾乾保存至翌年春季播種。
③播種期 隨采隨播,春秋均可,以秋播較好。春播要在氣溫回升到18℃以上時進行,秋播月平均氣溫在18- 20℃以上,1個月時間,種子大量發芽出土,播後40 - 50天發芽率可達80%以上,12月至翌年2月發芽率可達90%以上。
④播種方法 播種時在畦上以行距15 - 20厘米開溝,按株距約6厘米放種,播種深度1.5-2厘米,播後覆土並蓋草淋水。育苗半年後即可定植。
(2)分株繁殖 在春季新芽開始萌發、尚未出土前,從母株叢中選取一年生健壯的分株,剪去下部葉片,留上部葉片2-3片,以減少水分蒸發。將帶芽根莖挖起,截長7 - 10厘米,截斷後栽植。按株行距1.3米×1.7米開穴,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每穴栽1叢,覆土壓實,淋足定根水。
3.田間管理
(1)遮蔭 出苗後立即揭草,若鬱閉度不夠可搭設簡易蔭棚遮蔭。
(2)中耕除草 種植後每年-6月間,中耕除草各1次,在攝後1次除草時,割除結果後枯死的老株、病株。
(3)追肥 有條件的產區每年追肥多次。早春用干細的雞糞拌以草木灰,撒在植株周圍,夏季剛開花時,將草木灰在清晨露水未乾前撒在葉面上作根外追肥,冬初收果後用廄肥、火燒土壅在根部。亦可結合中耕除草,開環狀溝施追肥。
(4)培土 草果定植後至開花前,要進行培土,使幼芽生長健壯,開花以後,不宜培土,以免捂傷花蕾,造成腐爛不結果。每次除草時,如發現露出面的鬚根,可在鬚根處培少量的腐殖土,以利根部吸收養分。
(5)排灌 當根部現出球形花苞時遇上天旱,應及時灌溉;雨水太多時應注意排水,以免傷及花蕾,同時要將花蕾周圍的雜物除去,使其通風透光,以免落花和爛果。
(6)調整鬱閉度 草果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一定蔭蔽,當樹木生長造成林內透光度不夠時,應適當疏伐或修枝,使鬱閉度控制在50% - 60%,以利新株生長。
食療價值
姜科草本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實。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低溫乾燥。微炒、搗碎用。
性味辛溫。能燥濕散寒。溫燥之性勝於草豆蔻。用於脾胃寒虛,脘腹脹痛,嘔吐或腹瀉。常與草豆蔻同用。
可以用來製作鹵水用。
參看
|
關於「草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