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鼻癤
醫學電子書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鼻部疾病 >> 鼻前庭炎及鼻癤 >> 鼻癤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
鼻部癤腫常發生於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等毛囊及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局部創傷及鼻腔分泌物刺激或不良衛生習慣常是發生癤腫的誘因。排除局部原因後的反覆發作性鼻癤,應
考慮糖尿病等全身因素,由於感染可通過缺乏瓣膜的面靜脈經眼靜脈擴散至海綿竇,引起嚴重併發症,所以臨床應特別注意。
【診斷】
一、現代醫學
1.鼻癤的臨床表現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癤腫相同,只是由於鼻部皮膚與皮下組織的緻密相接,致疼痛更加劇烈。
2.有弛張熱型伴有寒戰,全身不適,頭痛等症状就應考慮炎症已擴散到相關靜脈的可能。
3.如出現眼部症状,例如結合膜水腫,眼球突出,運動受限,則說明已出現海綿竇感染,應迅速採取有效措施。
二、中醫學
1.病因病機: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損傷肌膚,風邪熱毒乘機外襲,內犯臟腑,內外邪毒壅聚鼻竅,以致氣血凝滯而成。或因恣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以致火毒結聚,上蒸鼻竅而發。頭為諸陽之會,鼻為血脈多聚之處,其脈絡內通於腦。若火毒勢猛,正氣不足,或失治誤治,或妄行擠壓,則會導致邪毒走散,入犯營血,內陷心包而成疔毒走黃之變證。
2.辨證依據:鼻部局限性紅腫疼痛,形小根緊,堅硬如釘,頂有黃白小膿點等。
3.臨床分型
(1)初期:鼻部焮紅,癤瘡呈粟米狀小顆粒,可有癢麻感,微痛,根腳堅硬,如釘之狀。可伴發熱增寒,周身不適,頭痛,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2)中期:瘡頂隱見黃色膿點,紅腫擴大,可伴身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苔黃少津,脈數。
(3)後期:癤腫成膿,腫勢緊縮,頂高根軟,繼而潰破膿出,腫痛減輕。可伴身軟出汗,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苔薄,脈細弱。
(4)疔毒走黃:瘡頭紫暗,頂陷無膿,根腳散漫,鼻腫如瓶,兩目合縫。伴頭痛如劈,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發痙發厥,嘔惡口渴,便秘,舌紅絳,苔厚黃燥,脈洪數。
【治療】
一、現代醫學
1.癤腫初發時,可用硼酸水濕敷,局部塗以抗生素軟膏,配以紅外線或超短波照射。
2.炎症局限、膿腫形成時,可以用純石碳酸燒灼膿栓部,以利引流,切忌擠壓。
3.如初步處理後,炎症仍繼續擴散,應全身使用抗生素。
4.炎症延及海綿竇者,除靜脈滴注大劑量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外,還應加強輸入新鮮血液等支持療法,顱壓高時應減壓。
二、中醫學
2.治療方法
(1)初期:①外治:用黃連10g,當歸2g,生地30g,黃柏10g,薑黃10g,浸入400g麻油中,一天後再文火熬至藥枯,去渣,再加入黃蠟徐徐收膏。塗敷患處。②內治:用金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薄荷10g,荊芥10g,防風10g,牛蒡子10g。水煎,每日劑,分4次服。
(2)中期:①外治:用中成藥紫金錠調水塗敷。②內治:用金銀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穿山甲6g,皂角刺10g,黃連10g,赤芍10g,丹皮10g,制乳沒各3g,天花粉5g。水煎,每日劑,分4次服。
(3)後期:內治:用党參15g,北沙參15g,麥冬15g,生地15g,黃芪15g,金銀花15g,五味子10g,山藥15g,生甘草10g。水煎,每日劑,早晚各服1次。
(4)疔瘡走黃:內治:①用犀角3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黃連10g,黃芩15g,黃柏15g,梔子15g,連翹10g,蒲公英15g。水煎,每日劑,分4次服。②中成藥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如神昏譫語,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每次服1丸,每日3次。
參看
鼻前庭炎 | 急性鼻炎 |
|
關於「耳鼻喉科/鼻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